■董龙云
/中南大学铁道校区党工委
友善即友爱、和善,是指人与人之间要亲近和睦,重友谊、求和谐,存真善、讲爱心。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之一,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当代大学生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价值观状况,也关系到全社会的价值风尚;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友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范畴,是中华民族美德的继承和弘扬,因此,从国学经典角度思考大学生友善价值如何养成很有必要。
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人必备的道德品质。自古及今,友善一直是社会对人们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把它当作个人修养的灵魂和至高境界。孟子曰:“与人为善,善莫大焉。”以友善的态度对待自然、社会和他人,就是要做到谦恭有礼、亲近和睦、宽以待人、换位思考、尊重他人、悦纳自己,做到与人为善。
谦恭有礼,就是孔子所说的“不习礼,无以立”,荀子所说“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即要做到语言文明、态度亲和、举止端庄,待人接物、一言一行都要符合礼仪规范。
亲近和睦,就是曾子所说的“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俗语所说的“远亲不如近邻”,即当常怀感恩之心,孝亲敬长、善待亲友、尊敬师长、睦邻友好。
宽以待人,就是《庄子·天下》中说的“常宽容於物,不削於人,可谓至极”,《尚书·君陈》中说的“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待人宽容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境界,显示着一个人的气质、胸襟和力量。
换位思考,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庄子所说的“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即时时处处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欣赏、多一分谅解、多一分关爱、多一分友善,做到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尊重他人,就是老子所说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礼记》中所说的“君子贵人贱己,先人而后己”,即做到礼貌待人、平等待人、诚信待人、友善待人、充分理解他人,以此获得他人的善待与尊重。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尊重和善待社会,以获得祥和、友善的社会环境;尊重和善待自然,以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悦纳自己,就是《左传·宣公二年》中所说的“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子张》中所说的“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做人要以友善、宽容之心对待自己,既不挑剔苛求,也不自惭形秽;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全盘否定。
从以上基于国学经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简述来看,友善是一种生存智慧、人生态度、道德境界,它是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是我们建设和谐家园、实现民族梦想的重要精神条件和价值支撑。
在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思想行为上的种种问题,如何摈弃社会道德领域的诸多不良风气,是一个有极强现实性又有高度理论性的重大时代课题。高校不是远离社会的象牙塔,而是各种思想文化激烈碰撞的场所,是意识形态导向鲜明的阵地堡垒,社会发展的各种阶段性特征都会在高校校园有所体现,都会在高校师生的思想领域有所反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多元价值的冲击,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关系受到破坏,大学生的友善观日益缺失,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冷漠无情甚至刀刃相向,让人们不得不反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尽管大学生品格的主流是健康积极的,但是,由于物质财富的快速积累和社会利益群体的加速分化,当前大学生群体对友善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践行良莠不齐,部分出现了人际交往障碍、集体主义情感冷漠、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这种品格滑坡甚至是底线失守的现象不但毒化了社会风气,而且影响了大学生品格的健康度和向上度。
友善教育,就是教人为善。就学校而言,其主要内容是把培养尊重、诚信、宽容、同情、谦让、扶贫助弱等仁爱、友善的品质作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德育教育日程,以人为本,针对社会现实、联系大学生实际、根据发展需求来组织和实施,让大学生愿参加、易接受、有收获、能遵循“有趣、有利、有用”的原则,达到四个目标,即“友善”自己,“友善”他人,“友善”社会,“友善”自然。[1]
一要立足校园,培养友善文化。高校要深入开展大学生友善教育,大力提倡团结友善,这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也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应该充分挖掘国学经典中的相关典故和知识,再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和内容去吸引他们,将活动和学习有机结合,通过活动折射道理,让国学经典从纸面上走到大学生心中,往往能够有效解决“你讲你的,
我听我的”的常见问题,取得良好实效。
二要聚焦现实,弘扬友善美德。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更注重个体性,自我意识强,思维独立、具有批判精神。独立性和自主性明显增强,相信事实,大道理不太能打动他们。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方法常常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和抵触,灌输往往无效,有时甚至适得其反,他们更喜欢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接受教育。站在他们的视角来理解和诠释,通过鲜明的观点和生动的实例,把友善教育翻译成他们乐于接受的语言,使他们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吸收。通过学经典、品经典、讲经典、诵经典等形式,让以“友善”为内容的国学经典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从而通过心态、方法的转变,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通过开展友善校园、友善班级、友善寝室、友善个人的创建和评选活动,进一步弘扬友善美德,强化友善教育的效果。
三要搭建平台,践行友善观念。新时期,单一的组织化、行政化的方式不再完全适合于大学生群体思想工作的开展。选择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组合拳形式是高校顺应大学生思想多元化的必然选择。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劳动和实践,可以以寝室、班级、年级、学院、学生活动组织等为单位搭建教育平台,适时采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典型宣讲等多元载体和阵地,引导大学生接受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使他们学会感恩、谦让、宽容、自省、自律。我们认为这种方式将成为高校友善教育的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2]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思维敏捷,素有开风气之先的特点,是品德养成的关键时期,要始终把自觉友爱和善作为立身之本。“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居于基础和原点地位,是做人做事能否成功的最关键的品格之一。大学生一代的品格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未来。因此,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大学生友善教育,结合日常学习生活,培养其文明有礼、和睦友善的优良品质,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