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呼和诺尔

2020-11-19 13:53郭海燕
骏马 2020年9期
关键词:诺尔哈达奶制品

■郭海燕

晨阳升起,光芒鲜丽,朝霞如花,衬着层层叠叠的绿浪,灿美如画。车子载着我们一行人从海拉尔的新区出发,一路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望着从路边延伸而来的层层绿浪,荡起青翠欲滴的微微涟漪,就如铺开的翡翠锦缎,在大地的怀抱里轻轻起伏,送来草原的芬芳和空气的清爽。

这里是呼和诺尔,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呼和”在蒙古语中意为“青色”,“诺尔”为“湖泊”之意,呼和诺尔镇也因其而得名。呼和诺尔湖两岸绿野荡漾、姹紫嫣红、牛羊成群、天鹅徜徉,天然淳朴、原始美丽,这便是呼和诺尔镇旅途的底色。一年又一年,呼和诺尔的大地,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但呼和诺尔人的日子却热气腾腾、五彩斑斓。白的似珍珠雪,那是牧民开“农家乐”的蒙古包;黄的如流光金,那是老额吉熬制奶豆腐的炼乳油;红的如胭脂霞,那是村民们缝制的民族祥云红嫁衣……如今的他们早已踏着乡村振兴的绿色发展之路,将日子过得红火,人亦芬芳。

呼和诺尔镇乌布日诺尔嘎查第一驻村书记哈达说,2015 年11 月,是他人生的分水岭,与呼和诺尔结缘,从此他的人生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从驻村的第一天开始,哈达就在嘎查两委干部的带领下,走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意,寻找贫困原因。如何才能让村民们致富呢?想脱贫,就要找到因地制宜的脱贫之路,而在呼和诺尔,确实有两个“传家宝”,一是民族服饰;二是传统奶制品。于是,哈达决定把目光放在项目争取上,他懂政策,工作方法多,干事也有韧劲儿。嘎查的民族手工艺品制作车间在几个月后就拔地而起,传统奶制品小作坊也如雨后蘑菇一般生长起来。

乌布日诺尔嘎查的妇女,素来擅长做蒙古族等民族服饰,都日斯玛老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从年轻时起,但凡哪家姑娘出嫁,儿子娶亲,需要赶制民族婚礼服饰,都会叫上都日斯玛一起缝制,细密的针脚、服帖的滚边、精致的刺绣,她做的每一件蒙古袍都像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

从媳妇到子孙满堂,都日斯玛老人依旧使用最传统的手工缝制工艺,制作民族服饰,这些流程和技巧,是乌布日诺尔嘎查一代又一代传下来的。和都日斯玛老人一样,很多当地的妇女都这样几十年如一日,日日苦做,一年到头卖出十几件手工缝制的蒙古袍,生活依旧清贫。直至2015 年底,在脱贫攻坚战的号角中,机械和人工融合的民族手工艺品制作车间以及电商平台“双璧合一”,如同草原上的劲风疾雨,让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一夜满眼新绿。

看着嘎查里的两名大学生,羞涩地用手机在制作车间里走来走去,正在直播制作场景,很多跟都日斯玛一样的老人和妇女既感到新奇又有些害羞,哈达也在一旁紧张“观战”。仅仅一个月的线上销售,这些民族服饰就如同插上了天鹅翅膀,日日高飞,一个月卖出上百件。网络时代,试水成功,整个乌布日诺尔嘎查都欢腾开了。

天南海北的网上买家带来很多新的视角、新的观念,呼和诺尔湖岸边的农牧民们也有了新的认识,驻村书记哈达也在这样的历练中愈发干练了。要继续做大做好,很快540 平米的现代化车间和200 平米的直播间,就在装修工人热火朝天的忙碌中拔地而起了。

随行的呼和诺尔镇党委副书记贝尔在给我们讲他未来的设想。如何将草原牧业和观光旅游结合起来,如何将呼和诺尔打造成都市向往的夏日胜地,如何将民族民间文化融合到正在兴起的网上营商,如何让富起来的农牧民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作为一镇主政者之一,对“呼和诺尔”计划如数家珍。

曾经是贫困的一片草原,在党的乡村振兴好政策和时代发展的好机遇中找到了自己的优势,探索出一条致富的路子。而现在,他们不满足于鼓起来的钱包,还要和世界更近,要向现代化的农牧业靠近,要把自己建成宜居小镇。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敏锐和远见。

牛奶是蒙古人的另一种血脉,其浓缩成精华的奶制品也是民族工艺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嘎查里有很多奶制品作坊,李月英的沃德乐传统奶制品作坊便是其中比较有名气的一家。几年的信誉积累,李月英的沃德乐传统奶制品小作坊有了客户基础,成立了几百人的客户群,群里都是喜欢她的传统奶制品的有缘人。从挤奶到熬制,再到最后奶干打模成型,李月英每天都在群里发照片,心急的吃客着急买。李月英一边每天去快递公司打包发货,一边忙碌制作奶制品,还不忘在微信里提醒买家,不能及时吃掉的奶制品要放进冰箱冷冻,纯天然的奶酪奶干,没加半点防腐剂,好东西可不能浪费。很多南方的买家,李月英宁可多贴钱用顺丰快递,外加多放几个冰袋,为的就是让没来过大草原的人们提前感受一下草原的馨香。小小的一块块奶干奶豆腐,浓缩的不止是牛奶的精华,更是草原人淳朴的心。

在从民族手工艺品制作车间和奶制品作坊参观出来后,我看到不远处有一栋绿树掩映、屋前栽种花草的红砖黄墙二层小楼,于是我问身边的嘎查支书,“这是干什么用的?”他笑着说:“这是我们嘎查的文化活动室,晚上大家来这里唱唱歌、跳跳舞。”午后的阳光斜照在文化活动室,走进去,宽敞的屋内摆放着整齐的桌椅、书柜、沙发。墙上贴着奔小康的宣传语、对联、书画。和我们一行的书画家兴安在挥毫泼墨时,嘎查里的几位书画爱好者站在其中,一位戴眼镜的老牧民将脸尽力地向前贴近,眯起眼,仔仔细细端详,连说:“有蒙古马的筋骨,看这腾起的四蹄,不错。”

现在的乌布日诺尔嘎查,已经完全改变了模样。嘎查支书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种粮、种树、种花、种菜、搞旅游、作工坊、当电商,实现产业升级;还领大家兴修道路、水利、改厕,优化生态环境。几位老额吉说,几十年前,大家梦想着家庭电气化、农牧业机械化,想不到都变成了现实。现在嘎查的村民们吃过晚饭,收拾好家务,就会扶老携幼到文化活动室聊天、下棋、跳舞、唱歌,很多年轻人也爱去图书室看书,去电子阅览室里听网课。几位老额吉还为远道而来的我们现场演唱了好几首蒙古族长调,在那通信尚不发达的岁月里,这些蒙古长调和民歌曾是她们思念的邮路,传递着她们思念在外打工亲人的情愁。如今,歌声里却盛满了对新生活的赞美,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村子富了、美了,生活生产环境改善了,精神成长同步跟上。支书还告诉我们,远处像花园似的最高的那座楼是学校,经过好几次翻修改建,才有了今天的样子。好好读书,已成为嘎查的一种文化观念,家家都很重视子女的教育,无论生活条件如何,一定要让子女多读书,草原的孩子要一代比一代强,才能把大草原建设得越来越好。

夕阳西下,晚霞染红了天边。我们走到了村后的一条中东铁路遗址前,据说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斗转星移,历经沧桑。村民说,很早以前村里曾经开会讨论过,还能不能补修条铁路,或者重新建一条,最后大家认为,还是保持原样好,让子子孙孙看到,才能更加感恩共产党给草原上的人们带来今天的美好生活,也维系一条生生不息的历史文化之源。

一天的呼和诺尔之行即将结束,禁不住向远处瞭望,仿佛看到了水天一色间,晚霞映在呼和诺尔湖面,盈盈流动的湖水拥着霞光入怀,波光粼粼,似羞红了脸一般恬谧,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浮光跃金,如梦似幻,就如八月里的草原,静候每一位憧憬美好的旅人,绿水青山、天地绝美,细细品咂、浓情满满……

猜你喜欢
诺尔哈达奶制品
“小作坊”撬动乡村振兴“大产业”
战略变革的三条路径
洁白的哈达是万物的纽带
手捧哈达送给你
那些草裹紧我的身子
蒂勒森不喜欢的女下属高升为副国务卿
大都会歌剧院开季《诺尔玛》:三位女高音各具特色
瀑布哈达
饮食减少奶制品危害骨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