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融入信息化教学困惑与成效研究
——以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

2020-11-19 07:09:39卢银霞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27期
关键词:思政院校信息化

■李 莉 卢银霞/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化的出现、演变、普及及发展,以不可阻挡之势,对各层次的教育教学活动形成了冲击。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信息化,挖掘信息化之潜力与优势,以此来助力教学水平的提升也是必然之选。但信息化的融入并非一帆风顺的,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也有阻力有困惑,不仅不利于发挥出信息化的显著优势,而且还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成效,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院校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实践展开中,在信息化教学的适用与融入方面,也存在一些典型的困惑与问题亟待解决。基于此,通过对思政课信息化教学现状及困惑的分析,旨在提出依托信息化助力思政课教学水平提升的可行对策,实现思政课理想的教育成效,助力高职院校学生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的整体提高。

一、思政课融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一)吸引学生兴趣

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展开时,学生的学习与参与兴趣极为重要。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自身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兴趣较差,对于这门也有根深蒂固地认知,认为此类课程枯燥乏味,因此课堂参与度偏低。通过信息化的教学融入,以学生熟悉喜爱的网络内容及方式来充实课堂,丰富课堂,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则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高教学成效

思政课中,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充分结合起来,最终落脚点还是在教学方面。信息技术是工具,是载体,教学效率效果的提升则是最终的目标。依托于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将原本艰涩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使原本枯燥的思政课变得生动化、活泼化。因此,课堂上知识的传授得以更轻松地实现,学生知识的获取也变得容易起来,教学成效自然得以提高。

(三)提高教学技能

信息化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更延伸到了教师的备课、课后的评价等多元的环节。网络所提供的海量资源与信息,成为教师思政课教学素材的广泛来源;网络所形成的教育提升平台阵地,利于教师展开针对性地学习与提升;依托于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查找教学中的疏漏与问题,进行针对性地提升与优化。

二、思政课信息化教学展开的困惑

(一)信息化意识的滞后

尽管教学的信息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但在高职院校,教师及学生的信息化意识相对落后也是一个普遍现象。部分教师依然延续以往的教学方法,使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中极少会有信息化的渗透,即使有相应的内容,也多停留在表面,认识不到位。

(二)信息化设施的不足

从外部环境建设来看,高职院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也成为了阻碍信息化教学展开的瓶颈。如今,高职院校引入信息化教学设施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但对设施的利用、维护等方面则处于滞后的状态。因信息化教学设施欠缺必要的维护、升级,导致利用起来也存在诸多不便,久而久之,教师教学中应用信息化设备的积极性也大打折扣。

(三)教学缺少针对性,课堂形式不够丰富

由于思想上的认识度不够,导致在对学生的思考教学过程中,仅仅是根据教材照本宣科式的讲解,而没有结合时事与具体的事例有针对性的进行举例分析和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导致课堂氛围不够鲜活,学生的切入感不强,同时也没与当前他们感兴趣的国内国外流行趋势相挂勾,与社会问题和师生的日常生活脱节,缺少有针对性地讨论,仅仅是能完成上级交待的学习任务,谈不上从大局观,从全球化的视角,去汲取思政养分。

(四)信息化应用的欠缺

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水平偏低,缺乏信息化应用的正确方式与选择,也成为当下的一大困惑。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时,容易形成两个极端。要么固守传统教学模式,不愿意改变教学的方法,极少会应用信息化的设施,导致课堂教学相对沉寂。要么过于依赖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将相关知识信息完全地通过信息化的方式呈现,导致与传统教学模式的融合不足、创新有限,反而会使得学生将注意力放在了有趣的图片视频上,忽视了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三、思政课信息化教学路径的优化

针对高职院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要进一步发挥信息化的优势,助力教学水平的提升,需要优化教学路径,具体从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观念转变、形成信息化意识

要将信息化的优势彻底地体现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之中,首先需要教师、学生转变思想观念,从思想上认可接受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形成信息化的意识、提升信息化的素养。一方面,教师应该正确对待信息化,将其视作教学优化的可靠工具,使之与传统教学模式相辅相成、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教学方法的更新。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也要有基本的信息化素养,应该摒弃单纯地利用网络游戏、娱乐的模式,而是善于在网络中获取教育的资源与信息,使信息化成为素养提升、成长进步的有效保障。

(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想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主体性原则,提高课堂”趣味性”,只有让课堂气氛充分活跃起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被唤醒,从而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要想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就必须改进教学手段,通过借助现代多媒体等各种信息化工具,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结合当下学生爱追逐热点的心理着手,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思政教育中,可以借此现象做为思政教育体验式改革的良好切入点,通过组织”辩论式””专题讲座式”等多种互动形式发动他们针对此事件积极的献言建策,引发学生的参与和共鸣,并适时的引导学生透过表象分析实质,促使他们深刻认识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文明主旋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动摇。

(三)加强职业化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建设是保证教育成果的有效手段,高校应从全局出发,积极结合时代发展特征下的需求变化,加强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的综合能力建设,落实和完善教育改革体制;首先在理论上提高认知,从思政教育与技能教育工作之间的相通性进行探索性研究,更好地落实与加强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内容;其次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实际问题,为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化提供保障;进一步加大专业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力度,通过有目的地对思政教师进行长短期培训,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以及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和接受掌握新观念、新方法与技巧的自觉性。

(四)环境优化、完善信息化设施

高职院校方面,通过软硬件设施的优化,营造出适宜进行信息化教学的良好外部环境,也是突破思政课信息化教学瓶颈的有效之路。硬件方面,不单要引进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而且要对教师进行培训指导,使教师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能够做到熟练应用。还应该定期对信息化教学设施进行维护、更新,使其保持正常工作。软件方面,致力于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网络学习平台,也不失为高效率进行思政课教学的路径。通过平台的搭建,引导学生自主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思政课的学习,提升道德素养、获取法律知识。

(五)技能提升、展开信息化教学

对教师而言,善于利用信息化教学的优势,进行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方法的创新,方能助力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整合相关的教育素材,依托于网络获取到海量的教育资源与信息,充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利用信息化直观、全面、生动等优势,在课堂中应用多媒体,使之成为教学的辅助,充分吸引学生兴趣,提高知识传授的效率;利用信息化展开高效的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参与其中,实现师生沟通、学生合作,在讨论中辨明真理,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猜你喜欢
思政院校信息化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月“睹”教育信息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02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中国卫生(2014年1期)2014-11-12 13:16:34
信息化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0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