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沁
江西省南昌县莲塘一中
今年我担任高中两个教学班的历史课,平时成绩出来后,我感觉不是很好,历史成绩和其他老师相比有一些差距。对于这种状况,我们老师都有这样的疑问:我们已经全力以赴了,为什么成绩却不如人意?究竟症结何在?其中的许多问题是值得我们去反思的。
1.把复习简单的看成是浏览教材。高中历史课的复习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很多老师和学生都认为只是把课本教材简单地浏览几遍,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然而,在实际的考试过程中,却发现这样的复习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因为学生很容易发现,考试的题目不再是简单地对教材的重复,而是对课本教材深层次的挖掘,同一历史事件,出题者问的角度不容,答案就截然不同,比如我们经常问道某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基本原因,根本原因,社会原因。有些历史事件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可能涉及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地理、军事等方面的影响。
2.把复习课看成是死记硬背。很多老师都认为文科只要把课本知识背熟就可以了,殊不知死读书只会导致书呆子,现在的历史学科考查的是学生根据历史事件来解决现代社会存在的问题,要学以致用,以史为鉴,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会让我们的学习变得高校而简单。
3.教学模式单一。现在历史老师上课普遍是从头讲到尾,照本宣科,学生听课犹如听录音,长期下去,会产生厌倦情绪,对历史这门学科失去应有的兴趣,这会让整个课堂失去活力,教学效果明显受到影响。
既然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着这些问题,那是不是我们老师只要把气氛搞上去就可以呢?当然不是,例如,有些教师上课追求一种“虚"的课堂气氛,认为气氛越热烈越好,造成学生上课忘乎所以,有的甚至手舞足蹈。有些老师上课还喜欢学生跟着“唱读”。笔者曾在一次听课中,发现有位老师满口都是“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口头语,一节课重复出现60余次,学生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声音一浪高过一浪,课堂气氛乱糟糟的,下课后,我们将本节课讲的最基本的知识编了几个小题让学生做,结果得分率只有32%,教学效果极差。另一方面,学生情绪过低,对教师的讲授过于冷淡,不但不利于思维训练,还会影响身心健康。例如,有些教师上课喜欢过分扼制学生的情感,甚至不允许学生提问,学生稍有议论就给予批评,要求学生一味地听自己讲,采用的是“填鸭式”“满堂灌",学生情绪低下,听课没有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也不理想。情感具有调节的功能,在教学中,教师要调控好学生的情感,使之达到学习的最佳状态,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首先,教学中教师讲解的时间通常都远远超过学生训练的时间,有时因为时间问题,而把课内练习改为课外练习,既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容易增加学生学习负担。我认为,课堂内能解决的问题,决不能放到课后去解决,不要每一节课都布置大量的课外作业。其次,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教师连续讲解的时间太长,形成长时间的单调刺激,对学生的大脑皮层产生抑制,使学生易于疲劳,注意力难以稳定,思维的灵活性降低。相反,在“讲练结合”的模式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各种形式的训练,完全符合无意注意的规律,这样的教学势必能引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提高教学效益。最后,老师的讲和学生的练要保持一致,意思就是说我们老师当天或者最近一段时间所复习的内容要在练习中得到体现,这样,老师复习的知识可以得到快速地巩固,这对于学生复习的效果会有极大地帮助和提升。
正所谓熟能生巧,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浅尝辄止,要不然这样的学习会非常的陌生,对于我们长期的学习是不利的,当老师在复习完具体的某一章某一节后,老师可以选择一些和课本紧密相关的基础知识的练习给学生做,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熟悉课本的基本常识。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知识结构后,教师可以提升练习的难度,这个阶段的知识是在教材的基础上,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最后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历年各地高考的真题,让学生进行高考强化演练,这样既贴近实战,又能提升解题能力,通过这样练习,可以达到以练代讲,避免枯燥乏味的课本复习的过程,当然,在练习题的选择上,务必做到题型设置的多样性以及题目涉及面的广泛性,这样才能够全面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也让我们的历史高考复习得到全面的解决。
在强化练习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注意和发现学生的不足和缺陷,要做好学生的练习的反馈工作,对于做到不够好的地方可以再重点复习和加强训练,在不断地改正和讲解练习的训练中,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快速而准确的解决相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工作,这样可以让学生避免少走弯路,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重点和难点上去,这对于历史的总体复习是有非常大的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