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颖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考关系到高中生的未来发展,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富强与否,因此受到国家、学校、家庭与社会等方面的高度关注。对很多高中生家长来说,新高考政策与自身经验有很大差异,要积极学习、正确认识新高考的政策和改革趋势,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正确引导孩子面对高考选科和未来职业选择。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举国振奋,很多人才脱颖而出,为国家的富强尽心竭力,成为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高考改革经历复杂,不断优化和成熟,演变至今更是趋于现代化、面向未来。高考在选拔合适人才、促进人才培养、维护社会公平方面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怎样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怎样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如何通过高考选拔优秀人才?如何通过高考促进基础教育改革?一直以来,是新高考研究的重要方向。
1.突出自主选择。改革开放40年来,考试科目的不同,高考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大文大理设科”“会考+高考设科”“‘3+X’设科”“不分文理科”。我们的新高考改革,始终不脱离以下几个基本点: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让学生发展的专长;立德树人,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目前在学生选科方面可能会出现盲目性的问题, 面对新高考选科要求,学生要不断提高自我认识能力,提高生涯规划能力;家长也要多了解学科与高考招生已经未来职业的关系;高中学校要积极调整课程设置,开展对学生的发展规划指导;高校要抓住机遇,提高招生能力。
2. 完善评价方式。考试科目的改革随之带来了考试形式的改革,二者如影随形,不期而至,从自主选拔到多次考试,从标准化计分,到等级赋分。选课走班增加了学校教学的管理成本与难度,学考、选考的安排使得教学忙于应付考试,成为新高考下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的新困扰。因此,政府部门也在统筹配置教育资源、保障选课走班,推进高中课改与新高考改革结合,调整完善新高考制度,助推高中育人方式的变革优化。
3.促进教育公平。天下之重,公平为先,高考更是如此。中国高考制度负载着特别重要的社会分层功能,无数父母殷殷期盼,渴望子女成龙成凤,高考是无数家庭改变命运的希望,因此,如何科学地选拔人才与公正的选拔人才是中国高考政策实施的重点。高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公平竞争的起点,无论贫富、不分贵贱,都一视同仁,只是根据学生的考分和个人志愿择优录取。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高考承担着输送任务,高考这个纽带具备着调节和导向作用。新高考改革,始终在积极地发挥着人才选拔的作用,始终在尽力地促进教育公平,发挥选拔人才对基础教育的积极导向作用。
1.了解高考选科带来的问题。等级性考试“6选3”的制度设计,在试点省市实施以来,引起了学生避考物理的现象,实行新高考改革以后,由于物理相对来说获得高分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学生即使喜欢物理也放弃了物理,导致了选考物理的考生数量直线下降,而且这种影响不断的扩大升级,当然,这不是新高考改革的目的。我们需要正确认识高考选科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正面地应对,避免弃难就易思想。
2.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高校择优录取,但是这个综合素质的评价,基于什么定位?而且究竟什么是综合素质?怎样去判断?怎样利用这个评价?这些选择都没有一个标准的模式,有待于探讨和研究,一些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记录,是否真实可靠?是否合乎标准,这些都有待与验证。
3.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就是与众不同,就是成功的前提,就是创新的代名词。新的育人模式,这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自主能力,让他们学会选择,让他们懂得奉献,让他们把个性做到极致、发挥到极致,让他们懂得培养自身的终身学习意识,让他们关心实践,并且广泛地进行各方面的学习,积极的进入社会进行实践。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强调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拿出更多的精力打造个性。
4.引导学生做好生涯规划。高考改革要获得家长的支持、社会的认可,鼓励学生全面的发展,更多的是让他们走进社会,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做好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让学生"会选择""能选择""愿选择" ,实现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新高考改革是为了培育出更多的更优秀的人才,推动了教育的深度发展,意义深远重大,但是前路漫漫任重道远,要注重人文关怀,加强价值观的教育,鼓励学生的发展特长,让他们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我们要尊重社会,尊重学生,以严肃的态度、科学的价值理念,从更广阔的视野看待高考改革,尊重教育规律,稳步推进高考改革和创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充分发挥高考的正面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