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欣/哈尔滨商业大学
在内地高校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保证民族地区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有效措施,是促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更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具体措施。2005年起,内地高等学校招收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来内地就读大学。[1]
部分内地大学作为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人才培养的协作高校,主要招收包括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斯族。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通过协作计划、直招生、内地新疆高中班三种形式升学。由于地域差异所带来的生活习惯、民族文化、经济基础都与内地学生具有较大不同,因此就要结合其自身特点,建立具有针对性管理体系。
由于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与内地同学在饮食、着装、生活、语言方面都有较大不同,这就为他们的大学生活带来一定苦难。沟通交流变为首要难题,“听不懂”变为常态化,导致少数民族学生抱团形成小圈子主义。这就会逐渐削弱少数民族学生与人交往的积极性,同时还会出现对社交活动持消极逃避现象。这就不仅仅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带来影响,还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都有不同的,像回族、哈萨克族等部分少数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道德、风俗。民族文化根植于他们的血液中,就使其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新疆地区由于教育资源、师资力量、教育水平均有限制,造成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相对欠缺。特别是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两门学科,部分新疆地区未开英语课程,学生零基础无法听懂授课内容。同时汉语言授课环境使得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没有办法听懂课程内容,无形中拉大了与内地学生的差距。许多学生即便享受学校一对一帮扶、考试成绩加权计算等特殊政策后,仍然无法顺利完成学业。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学生家庭收入偏低,从新疆来到内地读大学后,衣食住行的消费水平均较以往有所增长,消费心理波动直接导致学生难以安心学习生活。[2]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来到内地就读,距离家乡较远、沟通障碍、环境不适应都为他们的心理造成了巨大压力。
2007年开始施行内派教师制度,根据文件关于切实加强有关内地民族学生班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民[2014]3 号),要求在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较多的高校,按 50 :1 配备少数民族专职辅导员,不足50人的配备1名。[3]随着少数民族学生数量不断增长,部分高校在招聘辅导员环节时专门设置少数民族辅导员岗位,但仍然无法满足现实需求状况。
首先引进难成为少数民族辅导员团队建设的首要难题。大部分的少数民族毕业生无法满足招聘条件,这就会出现报名人数较少没有充足的后备人选,被迫降低招聘标准。其次培养周期过长,许多高校为了弥补这一缺口,对自己本校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培养。但是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数量有限,综合素质相对内地学生有一定差距,就无法达到培养标准。再次即便部分高校有内派教师,但是在选聘标准与考核要求中都没有进行细化与规范化,这就大大弱化了内派教师的作用。
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民族文化都与内地有着较大不同,这就要求在对学生管理过程中具备统一的管理理念。做到有章可循、入脑入心,杜绝不了解、不懂的情况。管理措施缺乏针对性、长效性、有效性,许多高校都会通过倾斜政策降低学科通过标准,这就使学生养成“靠、等、要”的心态。由于该群体的状态与安全稳定、民族团建关系密切,很多高校存在不敢管、不想管的思想误区,管理手段匮乏、制度执行不够到位。
当下在针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工作时本着“多照顾”原则,这就缺少了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引领,使他们过度依赖照顾政策。缺乏精细化的个性指导,特备是学生学业落后、就业难、纪律性差等问题,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首先建立完善的选拔机制,鼓励新疆学工系统内教师来内地工作。其次高校应该加快设立“研究生少数民族辅导员专项计划”,大力培育少数民族研究生兼职辅导员,让他们尽早适应辅导员工作岗位,提升少数民族研究生对于辅导员队伍的归属感。此外,高校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鼓励他们将个人发展融入到国家需要中来,增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再次可以选派内地教师定期去新疆高校学习交流,考察当地学生的生活环境与习俗,进而提升内地少数民族学生的归属感
坚持“严、爱、细”原则,严格教育教学,关心关爱学生,细致管理服务,确保学生适应学校人才培养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认真梳理各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积极创新教育形式和载体,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牢固树立“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出台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管理细则,通过多样化的学生活动加快适应大学生活速度。开展第二课堂,设置适合他们的公共课程,难度低于内地学生所学课程。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避免学生总是依赖特殊政策。着重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成为学生干部,帮助他们提高在同学中的威信等等。
首先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虽然是一个特殊群体,这就要求在工作中必须明确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与内地学生存在的差异,正确对待群体差异性,管理模式不能停留在“一刀切”的层面上,要探索个性化的管理教育模式。作为老师更应该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去感化学生,为他们树立一个榜样作用。
其次建立“一对一”工作模式,时刻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解决语言不通、学业落后、就业困难等现实问题,要引导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与通过自己努力克服现实困难的决心。再次鼓励学生多多参加校园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认同感,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融入感,进而做到共同发展。
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已经成为日常学生工作的重头戏,所以就要全方位多方面的去完善师资力量、管理体系。只有坚持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才能制定出适合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方案。我们需要从民族教育的本身出发,透过现象看本质,帮助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融入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