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欢/重庆市南坪中学校
语文素养是一个公民最基本的素养,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这就是说,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而语文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又决定了语文能力的提高必须靠大量的语文实践来实现。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就是关注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提高,促进学生个性和群性的共同发展,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实践,在广阔的生活中去学习、运用,努力为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条件,让学生不拘一格地学习语文、实践语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提高语文素养。
作为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语文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去理解、去探究。教师要用智慧的火把,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唤起学生对语文的体验,唤醒创造的潜能,让语文实践展现出无穷的生命活力。我结合自身的语文教学实际,来谈“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的几点见解:
语文教育是国语教育,学生学习语文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环境,完全可以说是无时不有、无处不有,语文实践的机会无处不在,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尽管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多渠道的,但课堂教学仍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较大程度上依然得益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语文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势在必行。
课堂实践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课堂应是一个有语文实践与情感交织共生的生活世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的实践之中,寻求发现,获得、掌握、领会已成为学生的自我需要,体验和感悟将成为学习的主线,贯穿于整个语文学习的全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不要拘泥于设定的模式框框,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阅读,倡导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让于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去与作者文本进行零距离的心灵对话,用自己的目光,用自己的获得,去发现课文的知识点、欣赏点和疑难点。通过听、说、读、写、演等实践活动,感悟语文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体味作者的真情,达到心灵的相通,情感的共鸣,形成独特的个性体验。
我们要让学生既领会了课文内容,也受到了深刻教育。只有这样做,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自由,培养他们的个性创造力。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战场,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的特点设计灵活多样的具有实践性的课堂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激励探究,让学生不断发现新知识、新问题,尝试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和能力运用于实践,这种实践是自主地、鲜活的、充满无穷魅力的。如教学《荷塘月色》一课,引导学生去思考,让他们走进课文,自己提出问题:抒情主人公是谁?他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此文?文中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接着让学生去阅读抒情写景散文,引导学生去思考,一个极度爱国的民主战士在那样的环境下,他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身为大学教员的他除了担心国事之外,还有其他的事情引起他的伤感没有?让我们用一种善良、真诚的心声去体悟,渴望朱自清的那份清纯的感伤。这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搜集那个时代里面最为感伤的文字,让他们自己去感悟,自己去体会,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中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既然学习语文的重要目的是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有创造地运用语文知识,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
为此,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语文的实际应用,让学生感到语文源于现实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应用到语文,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带上语文素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 开学初,学校要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严格军训对于从未接受过正规艰苦的高一新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尤其是大多都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有的人难以坚持有不少同学晕倒,出现小动作,甚至与教师教官发生争执误会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决不能轻易放过,老师也不能单纯地教训或压制,可以采取一种方式,所谓“打开天窗说亮话”,以演讲和讨论的方式把这些问题放在桌面,让大家一起参与讨论,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让学生在谈论中在思想上自省。这样的效果远比教师的说教好,教师只是起引导的作用。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高二新课标的选修教材《语言文字应用》要求中学生能正确应用祖国语言,在教学手段上就可以将现实生活引入教学中。例如: 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绘声绘色——陈慧琳上海演唱会”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医生,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另外,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又如到村里去出黑板报、帮商家设计广告词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家庭是孩子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学生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 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既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又有了生活实践能力;并且学生的积极性高昂 ,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时时用语文,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学科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光靠学教材的几篇课文,学生要学会语文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样仅凭课堂的学习时间,学生要提高语文素养也是难以达到的。
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能力,不能把全部希望寄于教材和课堂上,而应打破封闭、狭小的语文教学课堂时空,把学生引进自然,引入社会,引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感悟,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动手、动口、动脑,使语文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现实生活中获取语文知识,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利用当地有利条件为学生创设实践的内容和机会。如:带学生集体参加清理白色垃圾活动,增强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鼓励学生留意黑板报,让他们多读、多看、多想其中的内容,扩大他们的阅读面;鼓励学生参加辩论演讲,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交际的能力;开展自制贺年卡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亲情、友情,培养他们美好的情感;搞一些对联摘抄,让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味,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将教材内容拓展到社会中,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实践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语文与生活相互促进,让学生语文素养在实践中优化提升。
总之,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全新的课文教育目的,同时也指出了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就是实践,在不断地学语文、用语文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得天独厚的课文环境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学科内外的联系,逐步掌握课文规律,语文教学的质量就会得到真正的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会收到明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