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三国演义》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2020-11-19 12:08杨云昊
散文百家 2020年9期
关键词:事功忠臣罗贯中

杨云昊

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第一中学

一、《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塑造的核心

罗贯中其属于末明初的人物,他正生活在“民族光复”时期,从那一时期的主流思想去看到“光复”华夏民族的政权则成为了汉族人的希望。而罗贯中就是生活在这一时期,并且深深的受到了时代的影响,所以其在进行文学人物塑造上为任务添加了非常多的“光复”的思想。

在进行《三国演义》阅读时我们都知道罗贯中是崇尚“蜀汉”为正统,并且罗贯中对于刘备政权描绘过程中并未产生“蜀汉”这一理念,而是使用“汉”由此我们就能够看出区别,使用“汉”则代表其延续的是西汉与东汉,其属于一个非常正统的政权。这样的一种历史定位也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塑造产生影响,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之后的身份为“汉大丞相、武乡侯领益州牧”。这样的一种官衔的叙述和历史上真正的官职是不是一致并不是重点,其主要是的在这一官衔里为诸葛亮人物形象赋予了一个什么样的使命,所以诸葛亮其整体上的定位就成为了“光复事业”的英雄。因此,通过对三国演义就行阅读分析诸葛亮一生的,其都与“光复”汉朝有着不可或缺的联系,甚至说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使用的语言都包含了“光复”英雄的味道。

二、诸葛亮“忠臣”形象的解析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是一个忠臣的形象,不管是针对刘备亦或是对于之后的刘婵,其表现出的都是忠心耿耿,一点都么有逾越作为臣子的界限。通过“白帝城托孤”事件能够看出,刘备在临终时把将蜀国以及后主刘婵交托给了诸葛亮,同时提出假如刘婵不行那么作为诸葛亮可以替代刘婵的位子。很多同学在阅读的过程中任务这完全是刘备对于诸葛亮的试探,刘备是不是真的在试探诸葛亮这个我们无从考证,可是通过对刘备离世之后诸葛亮的一系列作为能够看出其并未辜负刘备的嘱托。不管是平定南蛮亦或是北伐曹魏,诸葛亮仍然在为刘备未走完的“光复汉室”事业不断的奋斗,同时也为蜀汉争取生存发展而费尽心力。

也局势说忠臣的形象一直都是罗贯中心目中的理想。为什么一些人想要为“民族光复”而不断奋斗?我认为是因为他们内心仍然秉持着忠义的理念。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因为这一责任感和这一忠义才让人们能够为了“民族光复”而勇往无前。因此说许多初读《三国演义》的人经常会提到《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和历史事实并不相符,并不贴合实际。虽然其不与历史相符,但是文学人物形象创造就是这样,假如完全与历史人物相同,那么罗贯中想要表达的思想自然无法找到寄托之地,自然丧失了文学意义。

三、诸葛亮“事功”形象的解析

“内圣外王”是中国比较理想的一种人物,在人们的思想认识中只有这样的一个人物才堪称完美才能够真正的担当起大任,“忠臣”形象也是诸葛亮“内圣”的一种重要表现,同时也是道德修养的持续流露。也就是说罗贯中其个人在进行诸葛亮人物形象创作时不仅仅包含了“内圣”的一面,同时还融入了“外王”的一面。“外王”的这一面主要展现在罗贯中其对于诸葛亮“事功”形象的一种塑造,那就是在罗贯中的笔下诸葛亮被塑造成为了一个几乎无所不能的智慧人物。

运筹帷幄和能谋善断是罗贯中为诸葛亮贴上的标签,“用计”尽管在《三国演义》里并不只是诸葛亮一个人再用,曹魏的曹操以及司马懿,东吴的周瑜与鲁肃、蜀汉的庞统以及姜维其全部都善于“用计”并且还是“用计”的高手,可是如果拿这些任务与诸葛亮进行对比那自然是显得有一些相形见绌了,诸葛亮其在智谋上可以说是技压群雄。

在《三国演义》里似乎也就是因为诸葛亮所具备的这些智谋才让蜀汉可以保持多年,这显示出罗贯中的内心“事功”性的人物需要注重的智慧而并不是力量,同时罗贯中也提出只有“智慧”的“事功”型人物才能够真正的肩负起“民族光复”的任务。我们在进行《三国演义》阅读中每次蜀国取胜的大战其主要都是依赖于是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而并不是武将在站场上的厮杀,因此可以看出这些也都是罗贯中思想倾向的一个佐证。

四、结语

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总的来讲是罗贯中其在文学人物里融合“民族光复”思想的一种展现,所以能够看出诸葛亮这一任务形象的塑造也与罗贯中其内心理想英雄人物形象相一致。在“民族光复”的影响之下,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也被塑造成为了“内圣”与“外王”相融合的一种人物特点,可以说这也是《三国演义》中把诸葛亮塑造成为一名“忠臣楷模”的目的,并且也是把诸葛亮塑造成为一个忠于先帝以及忠于后主的一个“事功”型的人物的意义,其不仅可以运筹帷幄并且还能够真正的做到决胜于千里之外,这也正是罗贯中思想的一种外放。

猜你喜欢
事功忠臣罗贯中
三国演义(六)捉放曹
三国演义(二)乱世出英雄
Stability and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CsPbBr3/CdSe/Al core-shell quantum dots
原玉奉和声高先生
芥川龙之介笔下的“忠臣藏”
石奢自刎
儒学世家、抗金名帅张浚的事功思想
聪明的罗贯中
儒家事功伦理的发展脉络
罗贯中与施耐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