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飞/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正式传入中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广布中国大江南北。同时关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真理也得到广大仁人志士的响应和传播。特别是在20世纪初,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价值所在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
历史唯物主义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群众的检验,立足于“现实的人”为基础来解决问题,实现了社会历史的真正变革,并且在社会实践中,给当时正处于危难中的一些资产阶级革命家带去了照亮黑暗的曙光,为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解放指明了方向。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受到了来自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军事、政治和文化方面的侵略,逐步的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民族危机此起彼伏,国家面临着思想信仰的危机,民族资本主义遭到重创,优秀传统文化也面临危机,此时的中国急需要一种正确的思想来指导领导阶级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走出困境。
最早解读唯物史观的是中国先进分子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变革中国社会,他们把唯物史观应用到中国的社会革命中加以创造和应用。一方面,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中国革命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回答了为什么要革命,革命是为了什么,怎么革命,革命的目标是什么,革命的保证是什么等问题,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解放、阶级解放和人的解放的目标;另一方面,将唯物史观与中国思想学术相结合,并加以创造性运用,促进了中国一大批马克思主义人文学科的兴起,为中国学术的发展带来了新气象。唯物史观在中国的系统发展,集中体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三个时期既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完善的历程,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发展的过程,显现出唯物史观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
列宁同志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在民主革命过程中,以唯物史观作为改造中国的理论武器,将唯物史观与中国国情和革命实际相结合,围绕“中国向何处去”这一历史主题,从中国革命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以实现民族解放、阶级解放和人的解放,实现社会主义为目标,立足于解决中国最广大的农民的生活实际,以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为手段,经过艰难曲折地探索,在正确分析世情、国情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总结了关于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深刻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第一次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从唯物史观角度来看,社会革命的根源主要来自于社会基本矛盾。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从根本意义上看,生产力即人能动的改造物质世界的实践能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社会变革的落脚点和归宿。换言之,社会革命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质上是人的解放和发展。人在生活、生产中的需求推动着生产力的变革与发展;生产力的变革与发展客观上要求与之相适应的、联结生产力中人与物的要素的生产关系也要不断变化,并迟早要发生变革。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它变革的客观要求,又会引起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领域的变革。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纽带,它们之间复杂的矛盾运动,以生产力为起点,影响到生产关系,进而影响到上层建筑;并且只有变革上层建筑才能实现生产关系的变革,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而实现生产力中人的解放与发展,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的手段,就是社会革命。正是因为正确理解、把握了唯物史观社会结构理论的基本要点,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实践中,旗帜鲜明地指出 :“ 革命是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1]。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中国共产党人将社会基本矛盾原理与中国国情和革命实际相结合,在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形势的基础上,创造性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回答了在中国进行社会革命的根据,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创立提供了哲学基础。更加体现了唯物史观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紧密和深层关系。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唯物史观遭到一定时期内的误读和曲解,阻碍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进步。但是真理的光芒不会褪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主的党的代表集体,根据社会主义历史实践的经验教训,对政党、领袖和群众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阐述。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向来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在党群关系方面,邓小平认为,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是因为始终坚持着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的宗旨。在领袖与群众的关系方面,邓小平认为,马克思主义在承认历史是人民群众所创造的时候,从来没有否认杰出的个人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也从来没有否认领袖人物对于政党的作用,但是工人阶级政党的领袖,不应该在人民群众之上,而是在人民群众之中,不是在党之上,而是在党之中。针对个人崇拜,邓小平明确指出:“作为一种有长远历史的社会现象,不会不在我们党的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有它的某些反映。我们的任务是继续坚决地执行中央反对把个人突出、反对个人歌功颂德的方针,真正巩固领导者同群众的关系,使党的民主原则和群众路线,在一切方面都得到贯彻执行。”[2]
事实上,关于唯物史观的根本问题不仅限于上述毛泽东和邓小平所强调的内容,在唯物史观的其他根本问题方面,毛泽东和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均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他们探索的积极成果在促进和推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唯物史观因其鲜明的价值旨向和现实指向,被中国知识分子作为变革社会的理论武器,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走向。同时,唯物史观还因其无与伦比的理论魅力,逐渐成为中国学术思潮中的主流思想。唯物史观作为一种科学理论观点,以最基本的“社会”元素作为研究问题的立足点,以最主要的元素“现实的人”的活生生的日常生活作为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倡导人们以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观察分析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问题,运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等辩证方法,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去寻找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这套全新的治学话语系统,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中国传统的治学方法,在中国学术领域引发了一场从研究指导思想到具体研究方法的变革,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学术气象和风格。在唯物史观的影响下,社会中一批新的人文社会学科,如马克思主义史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文学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等学科体系逐渐形成。
立足新时代背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了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且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具体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主题,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集中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
回望历史,积累和总结经验教训,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在,展望未来。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进一步深入解读唯物史观,将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现实的人创造的,现实的人的物质生活生产能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但是,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只能在继承前代创造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创造历史,并且在创造历史的实践中,要受到社会生产关系、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人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其中,作为观念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尤其是作为意识形态的理论,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的反作用。作为意识形态的理论是否科学,是否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直接影响着人的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价值旨归是实现无产阶级解放,进而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社会发展动力原理,都是围绕着这一价值旨归生发出来并展开的。
在新时代下,我们仍然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之中,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科学旗帜,在实践中坚持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坚持唯物史观的科学前提和真理旗帜,永远都不会过时,也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的动力。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固然重要,但是结合本国实际,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更为关键。实现唯物史观与中国国情的“合力”,首先要认清中国的国情,认清国情是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是中国国情最基本的内容,对此认识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理论与实践能否结合以及结合的程度。
20世纪上半叶,在“战争与革命”为时代主题的世界历史进程中,要认清中国的国情,必须将其放在世界历史背景下,以世界眼光加以辩证认识,在当今世界一体化进程中同样如此。既要看到世界历史发展的普遍性,又看到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作为传播和运用主体的中国先进分子,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需从中国社会革命实际出发,在不断深入系统传播唯物史观文本(包括经典文本或阐释性文本)的基础上,自觉提高解读唯物史观文本的能力;在唯物史观理论和中国社会革命实践的互动中,通过对中国社会革命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探索与思考,通过对中西文化关系的不断反思,等等,不断克服文化上的、世界观、价值观上的差异,真正把握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实质。以此来指导中国革命实践,才能实现二者的真正“结合”,产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3]。
我们倡导旗帜鲜明地坚持唯物史观,深入研究唯物史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仅是为了“以马学马”,更在于“学马学中,学马致中”,也就是为了将唯物史观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以此指导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真正把唯物史观落到实处,首先要求我们紧紧围绕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论,将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需求、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等问题,切实作为政策制定的着眼点和出发点。其次,要关注民生,切实解决民生基本问题,如住房问题、医疗问题、上学问题、环保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就业问题、社保问题等等,这既是以人为本理念的现实体现,更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所在。民生问题既是人民群众生活必需的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国计民生息息相关,民生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它不仅关系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还关系党的盛衰和政权稳定。
从唯物史观来看,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和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最根本和最主要的反映人民群众所急和所需即是民生,民生问题无小事,关注和惠及民生就是务实政策,换言之,在唯物史观的语境中,解决民生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