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莉妮/江苏省苏州市大儒中心小学校
早在1976年,学者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在《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一文中提出了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两个相对应的概念。2002年以来,我国的学界开始深入研究深度学习。其中黎加厚、焦建利教授的观点基本上代表了学界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深度学习的一致认知。他们认为: 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景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它强调学习者批判性地学习新思想和新知识,把他们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将原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从而帮助决策、解决问题。
所谓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它在教学目标分类中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高阶思维是高阶能力的核心,主要指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高阶思维能力集中体现了知识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是适应知识时代发展的关键能力。
小学劳技课程是一门以项目为载体,具有很强实践性和操作性的课程。要使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时间内完成一个项目,老师们想尽了各种方法:实物展示,教师示范,观看视频——一个步骤一个步骤事无巨细地讲解演示,恨不得手把手把让每个孩子都能完成这个项目。但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学生被老师牵着手走,他们思维的创新能力被遏制,他们对于问题的解决能力被削弱,更不要说批判性和决策力的培养了,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充分,试问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能适应今后知识大爆炸时代的要求呢?只有把浅层学习转化为深度学习,才能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生活的人才。
在深度学习的小学劳技课堂教师只是一位指路人,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要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
在深度学习的小学劳技课堂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直面复杂的真实问题,引导他们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发现、发展过程。比如:我在进行苏教2016版五年级下册的《纸编花篮》一课时,我就先出示一个精美的教师自制纸编花篮,激发学生兴趣后,直接进入主题,问学生:你根据以往的经验打算怎么学会做一个这样的花篮呢?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学生进入了深层次的思考。过了一会,陆续有学生举手了,有的说:可以看看书上的导学图学;有的说可以看看制作的视频学;还有的说可以把老师放在每个小组中的一个范作拆开来研究研究学——我听了同学们的发言,就说 :“ 大家的方法都不错,请你根据自己的设想来学一学。”各个小组,每个同学都按照自己想法来寻求解决纸编花篮的制作问题的解法。在学生初步完成作品的基础上进行讨论谁的作品做得外形美观,粘贴牢固?引发学生再次进行深度思考,总结出诀窍;篮底要盘得紧实;篮身采用上盘的技法,边盘边捏紧。学生根据自己研究发现所得再次修改自己的作品,最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作品不仅达到了本项目制作的基本要求,而且学生的作品款式多样,有直筒型的,有上紧下松的,有开口大而下端小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地发展,批判性地学习新技能,高阶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地提升。
深度学习的“深”体现在对人的关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在小学劳技学习中表现为:有的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本节课需要掌握的技能和技巧,存在“吃不饱”的情况;也有的学生由于动手能力差等多方面原因迟迟不能掌握制作的要领,存在“吃不了”的情况。对面这样的两类学生,教师就要给“吃不饱”的学生以画龙点睛般的点化,把他们的思维引向更广更深,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对于“吃不了”的学生,教师就要雪中送炭了,点拨他们突破难点,完成作品,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喜悦。比如:我在教学《纸黏土浮雕向日葵》一课中,有的孩子把花心和花瓣的粘贴顺序贴错了,这样就造成了完不成作品的窘境。我在巡视中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进行了相应地提醒,帮助观察理解能力差的学生也能在一节课上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作品,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深度学习的小学劳技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尊重,学生站在了学习的正中央;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一个制作项目,而是为了完成一次自我成长。小学劳技课堂的深度学习是让学生有实际获得感的学习。
小学劳技课堂的深度学习,教师要善于分析利用学生的“前概念”设计桥梁性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比如:我在教学三年级劳技《折纸帽》一课时,学生已经学会了书上的折纸帽的方法之后,我问了一个问题 :“ 你能不能用折一折的方法在你的纸帽上略微改动一下,使你的纸帽变得独一无二呢?”同学们开心极了,想出了千奇百怪的折法,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迸发。我又出了一个难题:在屏幕上出现了海军帽和墨西哥帽这两种书上没有出现的款式,发给学生导学单让学生尝试用已经学会的看折纸图的方法,去完成其中的任意一种,同时也复习了形形色色的折纸符号,为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搭建起了牢固的桥梁,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劳技微课等新教学手段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地发展,新技术与教学得以深度融合,出现了教学微视频,学生可以按照适合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进行有目标的学习。江苏省的小学劳技教材编写专家也组织了各市最优秀的劳技老师精心录制了每个训练项目的视频供学生学习。我校就选择了其中一个《纸黏土浮雕——向日葵》作为试点,把《纸黏土浮雕——向日葵》制作微视频放到了未来教室,每个学生手中的平板上都能点击播放。有的学生点击一次就已经可以自己尝试着学着做了,有的需要多看几次,也有学生看一步暂停一下,自己照着做一步,遇到问题还可以学习小组讨论共同商议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的学生能够成为自学者、思考者、探索者和互助者,也让我们更加看到了,学生的学习一旦进入深度学习,就会如江河之水奔流不息,我们的劳技教育必将激扬生命。
小学劳技课堂中学生的深度学习最终是否取得成功,得益于多元的评价体系。如果还是像传统的那样评价:学生是否完成了这件作品,作品是否和范作一样精美来评定,只会伤害了学生深度学习的兴趣,抹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高阶思维无法再提升。只有我们采取多元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绪是否带入,经验与新知是否建立起了连接,思维是否引向了创新性、批判性等更高的层次,这就是多元评价体系,这才是评价课堂深度学习的重要指标。比如:我在教学《手提袋》一课时,是这样设计评价表的:你是怎么学会做手提袋的?你觉得你们小组谁的手提袋做得最好,简述理由。如果请你为最好的朋友做一个手提袋,你会在选材、款式等方面做哪些改进?这样的评价体系,会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学生会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主动地去学习,能将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效迁移,灵活运用。
总之,小学劳技课堂的深度学习是教师能够深入地去理解、整合教材,着力体现深度学习的理念,引发学生有效参与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在具体的操作中,着重围绕核心内容及其探究主题,以“学习任务”为线索承载学习内容,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创设学生有效参与的问题情境,提出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关键问题。对于学生的深度学习要进行多元评价,鼓励学生的思维走向高阶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使深度学习在小学劳技课堂上真正发生,才能使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