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变异”中的呐喊
——《吃碗茶》的互文性解读

2020-11-19 06:18:44彭思宇
散文百家 2020年11期
关键词:单身汉夫子唐人街

彭思宇

四川工商学院

雷霆超于1961年出版的小说《吃碗茶》是美国亚裔文学作家与评论家公认的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如今已成为美国亚裔文学。小说以主人公宾来和李美爱的婚姻生活为主线,围绕着宾来因拈花惹草导致性功能丧失、美爱因受无业游民阿桑花言巧语蛊惑与其发生不正当关系、宾来之父王华基怒割阿桑耳朵等事件展开,真实反映了由美国政府的排华政策造成的畸形百年的华人“单身汉”社会。文中以互文手法展现了一系列中国文化在唐人街的反映、“变异”,而这些文化“变异”背后所蕴藏的社会意义是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

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于《吃碗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国内学者大都从人物、社会背景、文化三个方面对小说进行研究。在人物分析方面,学者们分别从文化身份塑造、女性解读分析、精神分析、父亲形象几个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吴冰早期评析了《吃碗茶》中的纽约华人社会,并对男女主人公进行了一定的分析,认为宾来是中国传统思想与美国新思想的结合体;而美爱则是“作者的败笔”,并不能作为结束畸形华人“单身汉”社会的代表。[1]丁夏林则通过斯图加特· 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对主人公的文化身份重塑进行了探究,认为主人公宾来和李美爱从小说开头到结尾完成了从“金山客”到美国人的身份转变。[2]另外,有不少学者从小说的社会背景出发来探析小说中的“单身汉”、“父权制”社会。蒲若茜聚焦于小说中的唐人街“父权制”社会,分析了中国封建的“父权家长制”在美国主流社会挤压下产生了扭曲和蜕变以及 其面临的反抗等问题。[3]对于小说中体现的文化元素学者们也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薛玉凤结合《吃碗茶》、《女勇士》和《中国人》三部作品,从“两性关系”角度对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分裂家庭”进行了解读,最后提出华裔的相关研究不应忽视了华人移民的 “寡妇”妻子们,应给予他们更多关注。[4]

国外有关《吃碗茶》的研究相对较少,其中Ling Jinqi从历史特征的角度来解读《吃碗茶》中的性别协商问题,通过探究小说是如何反映唐人街“单身汉”社会以及其中的的种族、性别问题,最后道出小说实际以含蓄的方式为当时唐人街的劳动妇女发声,以求更多的学者给予他们关注。[5]Geoffrey Kain从小说主人公宾来的性无能折射出整个“单身汉”社会的无能与堕落,探究这群被放逐的“单身汉”在美国所遭遇的文化孤立。[6]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吃碗茶》的研究已相对成熟,但是对于小说中出现的文化“变异”现象,虽已有翟卉婷对小说中的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变异”进行了一定的分析,[7]但是对于小说中“夫子”形象以及“寻夫记”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变异”现象尚未有任何涉及。本文试以小说中“夫子”形象、“寻夫记”等互文现象为例,分析小说中的文化“变异”现象,旨在探究这种文化“变异”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为该小说的社会文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互文性是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性主义批评家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的,她指出:“任何文本都是由引语拼凑而成 ,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改造。”[8]所以,这个“文本”可以是一种文化现象,社会观念,人物形象等。小说中“夫子”形象、《千里寻夫》就是人物形象、文化故事“文本”,它们带着其原有的文化背景被投入到一个新的文化背景(小说背景)中,就产生出了新的意义,即发生了“变异”。

“夫子”形象的颠覆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教育中,教师的地位和积极作用是被肯定的,唐代的韩愈就曾对教师作用作出了精辟的概括:“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由于教师地位的重要性,对师德就十分强调。汉代杨雄在《法言·学行》中指出教师要为人师表,做人楷模:“师者,人之模范也。”这些都说明了教师,即“夫子”这个形象的正面性。但是《吃碗茶》中的钱源(Yin Yuen),这个曾经的教师却从言语、行为、思想上完全颠覆了“夫子”的“模范”形象。小说中对他的描写多次涉及到中国的习语:“肥水不流外人田”;“男女授受不亲”;“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9]这些对中国习语的借用事实上是对于钱源的一种讽刺。曾今的中国“夫子”到了美国唐人街后,生活混乱,工作之余的娱乐就是嫖妓,甚至还将宾来(Ben Loy)第一次带入纵欲的世界。而作为宾来的好友,他却对其妻子美爱想入非非,多次借机接近,占美爱便宜。其行径皆与中国传统的“夫子”的形象相差甚远。而钱源常以“孔夫子”、“诸葛亮”这些中国历史上德高望重的人物来与自己比较,更是让人不免感觉滑稽可笑,产生了一种反讽的效果。

作者雷霆超在这里所塑造的颠覆传统形象的“夫子”,通过对“俗语”的借用,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变异,思想堕落的“假夫子”形象。以“孔夫子”为代表的教师形象,到了纽约唐人街就完全被颠覆,这不禁引人思索探究,究其原因:

不难发现,钱源并不是这本小说里唯一的生活堕落的嫖客,阿桑、王华基等生活在唐人街社会里的“单身汉”,过的都是一种畸形的性生活。薛玉凤曾说“排华法阻止华人与妻子到美国与丈夫团圆,禁止白人女子与华人结婚,使他们被迫过着单身生活,是对华人男子另一种意义上的阉割。”[9]不得不说钱源对“夫子”形象的颠覆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他处在这种被流放的“单身汉”社会造成的。因此,此处“夫子”形象的“变异”实是对造成这种“单身汉”社会的排华政策的揭露。

“寻夫记”与“盼归夫”

小说中并没有详细解说《千里寻夫》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它只是在大厨(Fat Man/Kitchen Master)与王华基的对话中被简单提到的一场戏名。但是笔者认为这场戏被提到并非作者随意的选择,它的出现带有一定目的性。“千里寻夫”,一提到这个故事,中国人都知道讲的是孟姜女千里寻觅丈夫范喜良的凄美爱情故事,同时也是对于秦始皇强征平民修长城的控诉。《千里寻夫》的戏名带着其自身的中国文化背景出现在这部小说中,即便是以如此轻描淡写的方式出现,由于《吃碗茶》自身所设置的小说背景与文化语境,它的意义便不再是其原来的含义。此处,由它产生的意义与联想在雷霆超的小说中便被赋予了另一层新的含义,这也正是《千里寻夫》在此所体现的互文性的作用。

首先,“孟姜女”在故事中艰辛千里寻夫,放在《吃碗茶》的小说背景下,让人不禁想到了独守家园的“金山妇”们。小说中对他们的凄凉生活也有一定的描写,“在新会还有千千万万个像刘氏一样的妻子,他们的丈夫出海远去了那个美丽的国家,一去不复返。……明年,或许再下一年。尽职尽责的妻子就这样等待着,期望着。”[9]这些金山客的妻子们都在盼望着丈夫的归来,他们永远都在期盼,而这一天却永远都是一个未知数。同时“孟姜女寻夫”的故事中,丈夫范喜良被抓修建长城的情节,也召唤读者回忆起早期赴美的劳工们修建铁路的艰苦生活,以及受到不平等待遇的历史。而这么一批为美国社会做出贡献的华人劳工却得不到美国的承认。1882《排华法案》的实施,更是将他们与主流社会隔离,被放逐于唐人街,形成了美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华人“单身汉”社会。“从19世纪到20世纪中期,唐人街‘种族孤岛’上的华人‘单身汉’和他们远在国内的妻子们过着一种人类有时以来最为特殊的婚姻生活。在长达百年的这种不正常生活中,男女双方都是当时美国排华政策的牺牲品,而受害最大的当属他们‘守寡’在家的妻子们。”[4]

因此,通过对此处互文现象的分析,可知“孟姜女千里寻夫”这个中国流传已久的民间故事在此起到了一种刺激功能,引导读者去深思小说背景下的相关情节,进而带领读者去揭露《排华法案》对于华人“单身汉”以及他们的妻子的迫害。其中“千里寻夫”的故事结合小说背景在这里也发生了“变异”,而这种“变异”背后所要表现的社会文化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下“夫子”形象、“寻夫记”在小说《吃碗茶》的背景下意义纷纷发生了“变异”:受人尊崇的“夫子”形象被彻底颠覆;《千里寻夫》变成了“金山妇”遥盼夫归。本文通过对以上互文性的分析,解读在新的文本语境下“夫子”形象以及“寻夫记”这些“变异”现象背后的成因,进而挖掘作者通过 互文性构建所表现的深刻含义:控诉美国排华政策造成的畸形“单身汉”社会,并揭露了在其影响下华人思想、文化所受到的荼毒。

猜你喜欢
单身汉夫子唐人街
夫子的挑战
趣味(语文)(2021年6期)2021-11-02 05:52:38
福尔摩斯:贵族单身汉(下)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光影
看历史(2018年5期)2018-06-20 08:34:08
三个单身汉
幻想和希望
夫子之文章
热闹的唐人街
张子枫,她才是《唐人街探案》的最大赢家
海峡姐妹(2016年3期)2016-02-27 15:17:05
夫子亦“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