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庆/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以提升质量为主题的新阶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早已变成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目前在教学质量管理与改进的研究中,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研究居多。有学者甚至认为,中国高职院校将课堂教学质量等同于教学质量是非常普遍的。课堂教学无疑是高职院校教学组织的重要形式,也是传播和获取知识的主要路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然而,课堂教学质量显然不等于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和监督不能作为评价和监督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和方法。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课程教学质量理念,创设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促进教学质量管理创新,深化教学改革。因此,研究生涯发展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目前,中国一些高职院校普遍采用必修课,开设“高职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同时,对课程的教学成效和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书面评价,缺少对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对教育教学生成性的部分评价较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是一门理论教学与创新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重点培育大学生职业发展意识和就业创业能力。传统的理论课程评价方法难以评价,不能达到教与学的成效。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是以教育部门、部门领导、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的评价为基础的。经过课程评价结果,教师课堂表现,学生讨论反馈等进行评价。评价主体的统一性,使得评价过于片面,缺乏全面性。本课程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的长期潜力和积累很难在课程结束时由上述评价对象客观、准确地评价,同时对提升年度就业成效评价和毕业后用人单位评价拥有重要意义。
课程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育人成效。因此,高职院校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监测,拟定了一系列评价标准。然而,由于拟定评价标准的人员大多是行政人员,很难理解课程的教学性质和教学方法,也很难区分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评价标准过于统一,导致评价体系信效度低,严重阻碍了课程教学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目前,高职院校的科研导向评价体系导致了科研的繁荣和教学的轻负荷,使教学质量评价陷入了无用和尴尬的境地。因为评价教师的职称和科研成果,无论教学成效好坏,只要科研成果符合标准,就可以评价相应的职称,这让大多数教师认为科研是他们的“主业”,教学“副业”。即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更加科学,即使个人教学水平更高,教学成效更好,高质量的学位论文也不如高质量的论文。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发展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职业教育和职业选择指导。课程的属性和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业规划、职业选择和职业决策方面的行为和表现可以作为评价的材料和依据,评价主体应多样化。作为教学情境设计和实践的主人,教师可以从掌握专业知识和促进专业意识的角度变成知识评价的主体。从课程参与和知识应用的角度来看,课程评价的主体应该转向学生。在方法上,学生不仅可以相互评价,而且可以自己评价。从专业探索和实践的角度看,课程评价不仅需要课程评价,还需要家长、企业和教师的积极合作和参与。因此,实现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既是实现评价目标和评价要素多元化的基础,也是保证课程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基础。
教学评价是对课程教学过程的反馈,是教学过程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智能是一个人在特定环境下解决和创造产品的能力。教学评价的反馈要服务于学生的培育,体现学生的客观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里,要积极创设情境,评价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动态学习成效,将“情境评价”融入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里,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实践能力进行评价,使教学评价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进行,实现与教学过程的整合和互动。
从教学评价的角度来看,评价需要反馈,在教学中形成一定的激励和激励作用,起着指导和引导作用,使评价结果在教学过程里拥有连续性和反馈性。从职业发展规划的角度看,课程教学评价本身必须是连续的和协调的。学生作为职业发展过程的主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学科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可以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多元评价结果的有效吸收,也有益于个体自我意识和职业规划的科学调整。职业生涯发展课程是内外结合的课程。多维立体评价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更有益于学生职业决策的实施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从评价方法的选择来看,程序性评价更有益于职业课程的教学评价,能够贯彻学生在专业发展过程里所需要的专业意识、专业技能、专业经验、专业态度和价值观。它综合反映了学生可以比较不同阶段的评价结果,有益于评价结果价值的延续和职业发展的反馈。
本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培育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树立科学的求职态度,为求职和创业积累基本技能。有学者认为,在创设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时,应将影响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所有因素作为评价对象。根据课程性质,评价对象应包括以下几类:一是对课程内容选择、时间设置、活动组织实施等方面的评价;二是对学生认知水平的评价,即对课程作业、考试等方面的评价;三是对学生技能的评价。高职院校的生涯教育,实践教学比重较大,因此,对学生的技能评价是非常重要环节。总之,教学质量评价对象的选择要突破传统,综合考虑学生的小组讨论、活动、比赛、实习、社会实践等完成情况,实现教育教学的有效评价。
目前教学质量评价主体过于片面,缺乏全面性。评价主体的多样性是指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的各方或个人应来自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充分反映不同层次的需要。首先,在课程教学中要积极听取教师的经验。教师作为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具体实施者,了解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具体问题,特别是学生在教学过程里的接受和反馈。其次,学生应变成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课程教学实施的直接受益者,学生对课程教学质量的感受最为深刻。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评价,有益于学生积极思考课程教学与自身成长发展的关系。最后要积极听取用人单位意见。作为毕业生就业的接受者,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有直接的话语权。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能力的阶段性,集中性,分散性反馈,对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拥有重要意义。
由于评价内容和评价主体的多样性,评价手段应当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以满足课程建设和人才培育的需要。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开展生涯教育,可以采用在线自主评价、面对面合作评价、考核评价三个方面构建混合式评价模式。超星学习通中,教师可以利用平台创造教学空间,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可以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的实施评价,用以检验教育教学效果,实现即时反馈、评估和调整;教师可以采取多种评价形式,客观主观评价形式自主选择,并自主设置评价方式比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引导,保证教学朝着教学目标方向进行,有助于实现形成性评价。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最终目标是提升教师的教学成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因此,评价结果应突出导向和激励作用。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和高职院校除及时、科学地向评审人员反馈意见外,还应科学分析和使用评价结果,真正发挥教学质量评价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