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敏彰/云南师范大学
俞逊发非常重视利用中国传统音乐的材料将其体现在自己的作品当中,尤其是传统戏曲的材料。一九七六年的时候,俞逊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组建了一个团队,其目的是发明及利用乐器的独特技法模仿一些特别戏曲中出现的唱腔,还有使用昆曲音乐素材的材料创作的《琅琊神韵》中的其中一部分“太守醉也”,除了他自己所创造和与自己改写的以戏曲体裁相适应的曲目以外,俞逊发也参演过许多的有关戏曲素材的竹笛曲目,比如纪念周总理的昆曲体裁的《幽兰逢春》,浙江婺剧体裁的《三五七》,江南丝竹的《姑苏行》,当今时代的中国民族音乐同样也是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一部分,我们的民族音乐是与传统戏曲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并且俞逊发先生的音乐实践更是向我们阐述了一个道理,就是富有独创性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竹笛作品是与我们传统戏曲密不可分的。这段乐句并不是曾经的昆曲作品中的截取或是扩展,而是俞逊发先生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之下,特别是根据自己曾经的音乐实践所即兴直接创作出的一段十分具有昆曲韵味的旋律,这也与俞逊发先生生活的环境有关,昆曲起源于江苏昆山市,距离上海很近,俞逊发先生是上海人自小便常听常看昆曲的演出。而这段旋律则是以昆曲中的特制竹笛昆笛进行展示,因为昆曲所用的C、D调笛子和人的嗓音极为接近,所以人声旋律与竹笛旋律基本相同。南派竹笛与昆笛的技法,演奏要求,气息要求也基本一致,讲究指头上的“颤”、“叠”、“赠”、“打”等技巧运用,气息更加注重乐句与乐句之间的抑扬顿挫,并且在谱例-1中可以看到这些技法运用频率是十分高的,中间乐段的“太守醉也”也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昆曲优美动人的特殊韵律,特别具有昆曲人声与旋律的交织感,其中昆曲的唱腔水磨腔也体现出来,在昆曲中的乐句的第一个音被称作为“领音”,在此谱中也有所体现,很多长音也可听出声音远近的不同,为了模仿人声而音量音色不时的进行改变与切换。如此复杂艰涩的技巧,俞逊发先生利用其过人的音色控制的技术,平时对口风口劲训练的严格要求,使得他的音色仿佛带你进入了昆曲江南小巷的雨润绵绵,声音虚实紧密相连,音量控制适宜。
此曲对于我们气息的要求非常苛刻,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如气流的稳定,气息的量和气流角度速度的转换。并且使用曲笛降B调,本身要求的气息就比其他常用调性的竹笛的强度大。
本曲的开头,以超长音la sol do 作为开头,清晨的琅琊山美丽寂静,早晨的露水形成的薄雾,一缕缕阳光开始,感受着风的呼吸,鸟叫点缀四周的安静的情景,当从鸟叫回神的时候,东方一片藏于云中的红日,仿佛藏于雾气之中,随即又被鸟叫打破宁静的意境。开头这一段的演奏好坏取决于气息量的大小,俞逊发先生的气息训练为胸腹式呼吸法,也可以总结为五点三节,从低音至高音,呼吸下沉,发力时由低音sol、la 开始为腹部随着音量的提高,力点也不断地向上走,可以分为腹部、上腹部、胸部、喉部、口部五个力点,化为三个小节。这样的训练方式不仅提高气息量且音准是很有保证的。
俞逊发先生创造发现了许多独创性的竹笛技法,丰富了竹笛音乐的表现力,这些技法包括了:唇击音、泛音颤音、指柔音、弹吐音、哨笛音等等。而《琅琊神韵》一曲中出现了三种特殊技巧分别为:“哨笛音”、“指打音”、“弹吐音”。这种独特的技法十分的巧妙,在我们演奏竹笛时,微弱的气流进入笛身也会使得笛身笛膜产生微弱震动而产生音高,同时我们吹口哨时口部会发出声音,同时散发的气流进入笛身使得笛身产生音高,产生出各种组合的和声,音响效果悠远寂静。俞逊发先生在经过琅琊山山中的让泉时候,突发灵感想到以笛声模仿泉水的潺潺流动声,一路泉水过来,声音形态是完全不一样,水的流动忽左忽右,呈现出的状态也完全不同。所以俞逊发先生发明了新的技巧,由打指转换而来的指击音,演出中由麦克风扩音加上reverb 效果便呈现出逼真的音响效果形态。弹吐音是用来模仿三弦等乐器的声音。弹吐,具有单双之分。单弹吐,发bong 音,气流角度呈一种状态类似于平常语言发音的状态,发bong 音。在此基础之上,发生音高由低至高的快速变化sol la sol mi sol 。既有又无,若有似无的音响效果。双弹吐的发音类似于Bong ba la,并且更倾向于“tala”快速的单花舌,需要我们快速的反应。
琅琊神韵中对手指的灵活度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除了南派的颤叠赠打的常规技巧外,还有指击音、模仿鸟叫的快速滑音都对演奏者的手指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作者也借此问题询问了俞逊发的嫡传弟子,竹笛演奏家作曲家刘一先生。在俞逊发先生的手指训练中,注重在符合放松的条件下进行对于手指速度的极限练习,比如颤音练习,要求手指尽量抬高,发声均匀统一,这也使得手指与笛孔距离增加,训练量也随之提高,一般分成十分钟一组练习,这样突破个人的手指极限速度,从而达到曲目所需要的效果。
文人不仅有广阔的视野和全方位视角,但他们也关注和思考个人的存在。他们这些作品可以让更多的人欣赏到丰富而完美的精神食粮。在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对中国文化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已经被后人传诵已成为全国审美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欧阳修作为北宋著名文学家,就是其中之一。他不朽的小说“醉翁亭记”便是文人心态的体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是点睛之笔。俞逊发先生有着“古有俞伯牙,今有俞逊发”的称誉,这不仅在于俞逊发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也在于俞逊发先生真正理解了《醉翁亭记》,且以琅琊山为背景创作出了《琅琊神韵》,而言语表达的尽头,就是音乐。通过对此曲的演奏欣赏,让我们真切的体会到其中深厚的文人文化内涵。
《琅琊神韵》一曲不仅是当今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国传统艺术更是代表了中华文化的伟大内蕴,这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文化之源,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自信,其中就包括了我们的文化自信,这将是我们中华文化崛起复兴的信号。《琅琊神韵》一曲结合了中国古典文学与中国传统音乐,让我们体会到中国文人的宁静致远,若不是俞逊发先生不辞辛苦,跋山涉水,深入实践,也不会作出这样的笛曲。现在《琅琊神韵》此曲的艺术价值并没有被很多人认识了解,但是随着我们中华文化崛起复兴,随着民乐的高速发展,终将有一天此曲的艺术价值将会被大众所知。作为专业院校的竹笛专业生,更要继承前辈们的精神,让我们的国乐得到更广阔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