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优 张馨之/烟台大学
进入21 世纪后,受到办学规模扩大、多种社会思潮影响等因素影响,高校各类突发性事件发生率呈现出上升趋势。根据教育部和国家统计局的有关数字显示,我国每年死亡或遭受伤害人数近1000 万,其中有 100 多万人的死亡或伤害是因校园交通意外、疾病、自伤自杀、溺水、火灾、他杀等造成。[1]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担任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角色,常常处在处理学生突发事件的第一线,是高校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本文尝试从辅导员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及突发事件对辅导员的影响入手,探讨辅导员心理支持系统构建问题。
现代社会中,许多学者从辅导员工作的视角来研究突发事件处理问题。杨伯成在《正确处理突发事件是辅导员成熟的标志》一文中指出,“正确处理突发事件是对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综合素质的考验,是辅导员是否成熟的标志”。孟国忠在论文中谈到高校辅导员是维护学校稳定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分析了当前高校辅导员应对学生突发事件现状及存在问题,对于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应具备的素质能力及提升途径进行了探讨。李敏智以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中所经历的一起大学生突发事件为例,描述了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后,辅导员对于事件的处理与完善预防体系的过程,从实证角度分析案例的处理细节与效果,探析在当前大学生管理越来越趋于复杂化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辅导员对于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认识和有效处置能力。
上述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分析了辅导员在突发事件治理中的作用,但大多缺乏对于辅导员个体发展与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有些研究者谈及突发事件对于辅导员的影响时,仅凸显了突发事件对于辅导员自身价值的实现以及自身价值的发展和增进作用。本文认为,突发事件善后治理和辅导员自身成长两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辅导员在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突发事件也给辅导员个体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如何全面理解这个“契机”?笔者认为,首先要承认辅导员自身成长与高校突发事件治理过程是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加强的。
众所周知,辅导员在突发事件的预防、处理、善后等环节发挥着多重角色。首先,辅导员是高校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变“事后救火式管理”为“事前主动式管理”,预防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好突发事件的“防火队员”。一旦出现了突发事件,辅导员是事件的“第一处置人”,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获取信息掌握事态,防止事件恶化。其次,辅导员是学生的老师。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辅导员要做好涉事学生的“临时监护人”和“心理疏导师”。在学生家长到位后,要做好家长情绪发泄的倾听者,了解家长诉求。再者,辅导员是家校联系、院校的关键纽带。在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充当着联系家长和学校,学院与学校相关部门的联络员。最后一点,辅导员还充当着处理突发事件期间个人家庭生活的“缺位者”。正是如此多角色的重叠性,给与辅导员自身心理支持系统巨大的挑战。
现行高校运行管理模式中,辅导员需要承担过多的日常管理事务,使得本身的职业角色定位出现“顾此失彼”现象。在危机事件处理中,常常出现辅导员“包揽全局”现象。本应由学校或者其他管理部门承担的职责,由于职责不清晰,常常造成辅导员独自承担现象的出现。这样的危机处理环境,极易使辅导员产生自身心理问题。
伴随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日渐朝着开放式和终身化的方向发展,[2]东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日趋激烈。当前大学生多数是“90 后”“00后”独生子女,他们追求民主且富有激情。但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较浅,政治敏锐性相对缺乏,克服困难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境内外敌对势力针对这一特点,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介手段对大学生宣传和渗透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随着高校学生数量的日益增加,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人员与学生的师生比不断扩大。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为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排头兵,辅导员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辅导员工作的一大特点是工作时间不固定性。为了不干扰正常的教学活动,各类学生活动常常放在在中午、晚上或周末行,势必经常造成家庭生活的“缺位”。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辅导员要密切和家长保持联系。据统计,负责处理突发事件的辅导员,7—10 天不回家是家常便饭。
当前,国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十分重视。教育部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应当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3],明确规定高校要保障辅导员在职务职称晋升评定等方面的权益。可以说国家已经对辅导员职业化的进程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因此,在社会支持层面,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观念的转变及政策的“落地”。尽管有法可依,但是许多高校做不到“有法必依”。辅导员在职业认同感、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存在瓶颈。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该切实依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科学地对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稳步推进国家对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利好政策,解决辅导员在薪资、职称方面的后顾之忧,提升辅导员职业的认可度和工作的愉悦度。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辅导员良性工作机制的构建,也有利于辅导员取得家人对工作的认可和支持。“稳定的后方”能让辅导员获得幸福的情感体验,帮助辅导员从容应对挫折,激发工作热情。
正如前文所述,辅导员在突发事件的预防、处理、善后等环节常常出现“包揽全局”现象。其根源就是由于职责不清晰,没有形成规范的突发事件处理机制。不规范的危机处理环境,使辅导员承担了巨大的心理问题。高校应依据教育部等本门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意见》等法规作为处理高校处理学生突发事件的重要依据,成立分管校领导为组长,学生处、保卫处、宣传部、法律事务部等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突发事件领导小组,统筹负责高校突发事件的全局处理。一旦出现突发事件,领导小组迅速启动,会同相关学院党政领导研究处置。相关辅导员则是在处理小组的安排下,进行具体任务,将涉事家属接待、医疗费用结算、保险理赔等相关工作细化落实。规范了处理机制,也就明确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从而避免将过大的压力加到辅导员身上。
高校应建立健全危机处理过程中的辅导员心理服务体系,将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加强对处于危机事件前、中、后期的辅导员心理状况进行主动预防和干预。日常工作中,学校要高度重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全面地掌握辅导员心理变化,了解辅导员心理诉求,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在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应主动给予辅导员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人文关怀,缓解其心理压力。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应主动介入辅导员的心理干预,帮助辅导员及时调整情绪。危机事件结束后,可以通过组织开展辅导员的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活动、突发事件应对经验交流等方式,解决辅导员不良情绪的宣泄问题,帮助新入职的辅导员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