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敬瑜 付云燕 刘丽萍
/黑龙江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十八大以来,在对我国所处的国内国际的新形势的研判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在2014年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着重阐述了当前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新形势、发生的新变化,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日益趋多元化,必须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意识,特别是要注重非传统安全因素的复杂性,主动应对、妥善解决,走一条符合中国历史传统、文明特质、国情民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安全道路[1],总书记的这一论述为高校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突出强调了国家安全教育的八个方面内容,包括内容体系、教材编写、学科建设、实践形式等。《意见》对加强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有指导性作用,《意见》同时指出: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使广大学生牢固树立国家安全意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也是树立整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体现,能否做好这项工作,是关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甚至关系民族事业发展前途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2]因此,提升高校学生的安全意识,做好大学生安全意识工作,刻不容缓。
在当前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各国的国家安全形势都面临着严峻挑战,而大学生整体国家安全意识的不足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力量,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依托。高校作为育人的重要载体,同样也承载着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功能,如何培养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提升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和水平,是每位高校教师特别是思政课教师亟需思考的重大课题。解决上述困境,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在实际教育工作中至少应该做到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第一,提高大学生认识水平。青年人是实现中国梦的逐梦人和筑梦者,因而青年人的国家安全意识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就目前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现状来看,虽总体都能清醒地意识到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但亦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就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如下问题,如对国家安全的理解不全面,整体国家安全观意识不强,对个人在维护国家安全中发挥的功能定位不清,甚至认为个人与国家安全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不敢也不善于做斗争,对危害国家全行为的举报渠道也不甚了解。显然对于国家安全这一关乎每个人切身利益的大课题,青年学生是缺乏深刻的理解的。因此,培育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必须提高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尤其要树立整体国家安全观,绷紧国家安全这根弦,把国家安全与个人利益和国家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国家安全观念、增强危机意识。
第二,激发大学生爱国情感。在针对我校的爱国思想与行为的调查中,我们发现00后大学生主流爱国是毋庸置疑的,但在描述爱国的表现时,却仅仅局限于领土完整、不受别国欺压等表面问题,显然,当代大学生对于爱国的内涵缺乏深入地理解;对于国家大事的关心程度有限,近18.2%左右的学生对国家大事毫不了解;在表达爱国的行为上,也显得冲动有余理性不足。主动维护国家安全首先源自于内心的朴素爱国情感,一个不爱国的人是不会主动维护国家安全,更不会与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作斗争,因而,加强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育,需要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
第三,明确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国家安全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3],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重大的指导价值。国家安全在新时代背景下,其内涵与外延发生了深刻变化,不再仅仅是军人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职责,而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因而在教育引导学生中,应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稳定与安全关系着整个民族的利益,认识到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个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担当。
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中,从目标和任务、重点工作和保障机制等方面构建了国家安全教育体系。[4]。对于高校来说,为实现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目标,须从多角度入手,积极构建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教学体系。
第一,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指导着高校国家安全的教育体系设置,因此需要首先明确培养目标。在培养目标的构建上,总体而言,应该着力培养具备一定国家安全意识的多元人才;具体而言,应该包括初步理解国家安全的基本内涵、树立维护国家安全的主动意识、了解涉及国家安全的法律法规、明确维护国家安全的权利与义务、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敢于同危害国家安全行为作斗争的社会主义有用人才。
第二,丰富培养内容。造成大学生国家安全内涵理解不全面的原因很多,其中就有传统教育内容的不够深入。目前有关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设置在高校的思政理论课程中,但内容与课时均十分有限,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现实需求与高校思政课课时不足之间的矛盾。因而要提高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必须在加大课时的基础上,充实国家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鉴于各地域的特殊性,开展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内容亦可各有侧重。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虽地理位置偏僻,但却处于与俄罗斯隔水相望的特殊位置,因而在安全教育课程的设计中,应有重点地突出有关间谍窃密行为的甄别、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等方面的内容。
第三,完善课程体系设计。高校可从课程设置、内容充实、教学计划、考核评价的标准等入手。如在课程的设置上,一可增加思政课有关国家安全教育的课时,二可开设国家安全教育、国家安全法律制度教育等相关课程。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可贯穿大学生始终,在考核评价上,要求在校大学生必需修满该学分方能毕业等,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设计。
第四,开创特色模式。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人类获取信息的渠道数字化趋势愈加明显,在开展高校学生国安全教育、提升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等方面,要适应“互联网+”的发展方向,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开展线上线下互动教育模式,除此之外还可开展课外课内互动模式、理论与实践互动模式、专业课程与国家安全教育课程相融合模式等特色模式,将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落到实处。
第五,营造培养环境。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反之则不然,因而高校在构建国家安全教学体系时,不可忽略环境的影响。营建良好的培养环境,首先需要不断完善以国家安全意识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可采取组建学生社团、建设文化走廊、开设校园微博等多种渠道,营造浓厚的氛围。
法治国家、法治社会,这是现代民主社会的重要特征。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依法治国、提升法治意识、增强法治本领,在全上通过的决定中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5],为我们建设法治国家提供了重要遵循。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大会的报告中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6]。
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公民法律意识淡薄势必会影响国家总体安全观的构建,而大学生群体的国家安全法律意识又会对全社会国家安全法律意识产生重大影响。正因如此,高校应增强国家安全法律的普及,以此来妥善引导大学生增强国家安全法律意识。
首先,在思政理论课堂上加大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内容的讲授。在现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涉及到国家安全的内容并不多,而国家安全法律法规的内容则更少,这对于大学生系统了解国家安全法律法规显然是不利的,因而可在原有思政授课内容的基础上,加大有关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内容的讲授。
其次,可邀请相关法律人士进行系列专题讲授。国家安全法律法规的内容本质上属于法律内容,专业人士的讲解会更透彻,也更容易学生理解掌握,因而高校可邀请知名的法律人士进行系列的专题讲授,如《国家安全法》《反分裂国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等,这样既可弥补思政课程内容的不足,又可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
再次,可结合重要节点开展系列的普法活动。可结合“国家安全教育日”“全国法制宣传日”、国庆节等重要节点,结合学生实际,开展系列如国家安全教育周、国家安全法律知识竞赛等普法活动,营造普法氛围,宣传国家安全法律法规。
最后,可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打造国家安全教育新媒介。当代大学生是新一代网民,网络是其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因而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可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开设国家安全公众号,下设如国家安全微课、国家安全法律解读、国家安全案例分析、国家安全知识小测验等,普及法律知识,打造国家安全教育新媒介。
高校多渠道并进,齐抓共管,不断丰富和完善大学生国安全法律的教育形式,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提升国家安全法律的普及效果,增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法律意识,对于促进大学生明辨是非、提高意识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