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郎玉珍
/阿坝师范学院
法治社会中法律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我们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中,采取一定的法律方式去处理,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法律思维的形成是我们运用法律方式进行技能提升的关键。法律思维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和养成,需要针对社会现象的方方面面进行综合的考量、处理。法学教育过程中如何结合现有的法律知识,让学生们形成初步的法律思维,推动法理学教育工作的开展是教育教学的关键。
法律思维是法律从业者形成的从业思维模式,是法律人在结合现有的法律条例中决策时,形成对于问题思考能力和解决的思维模式。作为现代社会的法律职业者,包括法官、教授等多个行业,都需要形成一定的法律思维。法律思维的培养是法理学学习开始就需要形成的,结合特定的思维模式以及法律的规范,关注当前社会的生活。法律学的教学要面向实际的生活,法学和自然科学不同,他并不能在实验室得到一定的解答,是实践性的学习。尽管法学也具有严谨的学科体系和独立的思维模式,但它不受意识形态、阶级利益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像科学家一样在实验室里进行研究论证,它是需要通过对于当前社会和形形色色的矛盾纠纷进行判断的,是具有较强实践性的活动。因此法律思维的形成也需要从实践开始,培养实践思维模式。
法学本质是解决法律中各种问题,包括大的地区内的争端、种族争端、民族争端;小的日常事务的争端、邻里纠纷、夫妻纠纷等多种问题。法学的根本就是解决这些法律问题,需要结合具体的法律问题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这种问题既可能是立法问题,也可能是执法或司法问题,需要进行一定的推论。
法律思维具有一定的思维模式,要寻求理性的证明方式,包括对于实际问题进行演绎类推和归纳结合具体的法律条款,形成一定的法律思维和理性思维,体现在对事物的处理方式上。譬如某个案例为:乙向甲借款1万元,但时间久了,甲保管不当导致借据残缺。而乙方辩称已归还甲9000元,分多次还以现金支付的方式。由于甲保管不当,导致乙还钱的事情没有根据,所以需要法官裁断。结合借款和借条的处理过程中,需要判断甲和乙之间的举证,甲认为乙没有还钱,如何证明乙没有还钱,需要甲出示具体的借据,但由于甲的保管不当,导致间距残缺无法判别,最终法律判决是乙还1000元即可。判决认可了乙还价9000元的事实,主要源于证据的瑕疵。因为甲没有一定的证据,所以带来了不利的后果,需要保管人负起对于证据保管的责任和义务。
法律的实施时从业者理解和运用一定的理性经验以及法律规定来解决社会矛盾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单纯的思辨也不是凭借主观意愿进行判断,需要综合运用一定的经验而形成的价值判断.法律思维是在一定条件范围内的法律人的职业活动。
法律思维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和其他思维模式有所不同,它更崇尚于恪守、公正的思维定势和价值取向,法治社会要求法律之上的观念决定了法律思维的定性在于崇尚法律,即使面对任何社会事件以及社会纠纷,在法律判断的过程中基本的任务是对于合法与否的判断,并根据法律条款,以权利义务为线索,进行权利的安排和义务的界定。法律思维的构建基础也是秉持着公平、正义的需求进行的。
法理学教学中是为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法律人才,使学生可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就业的发展。对于法律人来说,思维方式比他们的专业知识更为重要,思维方式决定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和判断。思维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体现,传递法律的观念、制度规范和法律心理。一旦法律形成语言,就成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法律来说,不可能通过直观的视角,只能通过语言符号进行整合分析。法学本身所使用的语言是冷静、合理。经过法理学提炼、加工所创造出来的语言和人们的日常语言有一定区别。因此在法理学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们进行基本的法学基础掌握之外,还需要规范学生们的法律语言的使用,进而让学生们形成一定的法律思维,能够运用语言表现出来。
法律职业者需要具备对于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包括对于具体法律事件的解释能力和对于案例事件的认识能力,结合相应的案例进行法律的推理和论证。在法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多的进行理论授课会缺少课程体系的完整性,需要加强对于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方式的运用,这样才可以培养学生们在理论学习过程中联系实际,形成对于事件的分析能力,注重对于法律思维的培养。教学过程中,除了基本的法理学知识教学外,还可以结合任何一个案例进行法理学教学,使每个问题都能融入案例,案例涉及了多个部门的内容,为学生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也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严谨的法律思维模式。
法理学教学过程中每节课所讲授的
知识点,需要进行精心的组织和设计,教师可以采取情景模拟、案例分享的方式和学生们共同参与到学习中。最常见的教学方式就是模拟法庭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们投入到法庭的角色,通过实战的演练,学生们在经过自主的组织演示和教师的辅导中。通过模拟法庭的训练来熟悉法律诉讼的多个流程,提高案例分析、法庭辩论等综合能力,从而对于法律的学习有点到面进行深入的了解。这样结合案例,可以让学生们从对于现象和法律事件的关注来学习法律知识,提高对于法律实践的运用能力,在法理学的基础上整合法律、诉讼等多个环节,促进学生们职业思维能力和职业技巧的提高。
法律意识是法律思维培养的关键,也是法律思维形成的产物。结合现有的民主法制和人权的基础上,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能够提高执法者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水平。结合现有的法律意识的支持下,能够提升学生们对于权利意识的重视。法理学作为法学的基本课程,所谓的基本包含两个程度,其一是对于法理学本身理论对于与社会问题的思辨。其二是根本性的基础,结合具体的法律学课程,运用一定的法律功能去解决法律中存在的问题。国家法律的建设与法律的发展是不断的在对公民的权利进行确定,以基本人权为基础,以人权的精神来彰显人的价值观和定义,从一定层面上就是完成着法律现代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法律人除了需要具备全面的法律知识之外,也需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法律思维是法律人不可或缺的素养。现有的法理学教学基础上需要注重对于学生们法律思维的培养,让学生们可以结合具体的案例改变机械性理论学习模式,能够深入对于社会中存在的法律案例进行思考,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理论和实际联系中强化法律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