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潇
/南京市考古研究院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它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这不仅仅是我国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智慧结晶,更是代表国家的“金色名片”。
我省文物资源丰富,做好做实文物宣传工作,对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在我省逐步健全“5个体系”、实现“6个100”重大工作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文物本身具有宣传教育的功能,我们主要通过文物保管所和博物馆等相关场所,以实物、图片、视频、标语等形式,向社会群众传递文物信息并普及文物法规,是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文物宣传工作由来已久,从张謇初建南通博物苑至今,每项具体工作都从无到有、由微至细,都是靠着每一位文博人一点一滴的实干。文物博物馆系统的逐步成熟和完善,都依靠着文博人心中的梦想,放开胆子,迈出步子,撸起袖子,甩起膀子,凭着真打实干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2016年1月13日第二次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第一章总则中第四条:“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和教育、科技、新闻出版、广播电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做好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1]可见,文物宣传工作不只是文物部门的事,还需要多个部门联动协作来共同完成,从而达到预定的效果。同时也不难看出,文物宣传工作中所蕴含的元素只有从多层次、多角度来展开,才能够让社会大众对文物及文物保护有较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
在面对区域范围广、分布人口多、经费紧张等一系列问题的情况下,大多数活跃在文物保护基层一线的工作人员都以一腔饱满的热情去面对繁杂细碎的事务,以耐心、恒心、责任心去努力完成好每一项文物工作。文物工作无小事。“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国家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文物保护的意识,鼓励文物保护的科学研究,提高文物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2]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这样说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8个字凝练的指出了文物工作的重要性。而我们正在进行的宣传工作正是这其中之一。
为了更好的开展文物宣传工作,一线基层工作者、学者都纷纷边实践边钻研,努力创新,开拓出属于我们、属于时代的宣传之路。大家将工作中的心得体会,落纸成文,供同行和后人参考。如镇赉县博物馆的韩宇同志在《谈县级文管所文物宣传工作》一文中就专门针对县一级的文物宣传工作如何进行谈出了自己的看法,在面对县、区一级、尤其是包括农村地区的工作时,非常有针对性,也有一定的操作性。但是时代在发展,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文中的一些观点和做法置于现今可能就有些不合时宜了。黄建秋先生的《文物法规宣传和文物保护方法策论》一文,以其丰富的基层工作实践经验和精深的文物博物馆理论对如何开展文物宣传工作做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文中举出相关的文物法条例,并辅以具体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同时以此为切入点,道出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矛盾,并给出了相对客观且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现如今陈旧、单一的文物保护宣传形式,已经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比如采用声势浩大的宣讲,虽然从规模上来讲比较大,但其实实际效果却让人反思。因此,在文物宣传保护工作中形式要不断创新,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进行基层文物宣传保护工作中,需要主动做好文物保护法的宣传工作,让人民群众了解文物保护方面的一些法律法规,明确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不仅是一项权力,也是应尽的义务。明确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如果触犯法律,将会受到严惩,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的意识。可以采用展示、展览、咨询和讲座等其他形式,也可以使用现代化的新媒体优势、技术优势将文物保护宣传工作介绍好,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起到积极作用。[3]
严格按国家“及时、真实、准确、合法、合规”的要求,紧扣基层文物特点,充分利用自媒体进行宣传,通过微信、微博等渠道,以文字、图片的形式介绍基层文化、普及文物相关知识。
保量促质,实现从规模效益到精品效益的转型。网友群众已不仅仅满足于简单大量的文字知识信息,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网友群众的回复、私信来做出相应的信息内容上的调整,不断学习进步,挖掘新题材,开设新栏目。
文物保护志愿者是基层文物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有生力量,他们是文物保护大部队的民间先锋队、构建宣传工作长效机制的助基石。
在各个区县成立文化站,并组建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落实“文物保护,人人有责”的理念,以“润物细无声”的巧妙方式向身边的群众传递了文物基本常识和文物法信息;不仅提高了普通群众的遵守文物法的法律自觉性,同时也促进群众爱文物、保护文物,最终形成整个区域乃至整个社会健康的文物保护氛围。
要做好基层的文物宣传保护工作,需要深入进去,持久开展下去,将长期发展目标真正落实到位,做好周密细致的制度保障工作。
我们须花大力气深入挖掘研究文物价值内涵,推出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群众喜闻乐见且教育意义鲜明的文物陈列展览和相关出版物。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在职员工的专业特长,共同开发文创周边产品。如:带有文物宣传logo的环保手提袋、书签、笔记本等。以此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社会文明风尚。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如大中小学生、知识分子、普通参观者,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需要,积极开展针对性强的主题活动,加强文物展览、展示和宣介、教育工作,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弘扬主旋律,融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为一体的陈列展览,努力营造人人爱文物、人人自觉保护文物的良好氛围。
在文物宣传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地端正态度,不忘初心,积极进取。及时学习国家关于文物的政策文件,领会精神,便于更好地落实在日常工作当中;从多渠道、多角度了解行业信息,做到与时俱进。文物基层工作者自身的努力只是一方面,要全面提高工作水平,还需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拨出专项资金对在职工作人员以及文物保护工作者进行专业技能业务培训。更新理念、充实内容、强化功能、扩大层面,调动文物博物馆单位用活文物资源,真正将文物宣传工作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去。
文物宣传并非孤立的工作,在现代需要贴近群众的日常生活,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于2015年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个体系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高屋建瓴,这就需要底下基层工作要扎实到位。我们文物系统的宣传工作正是其中的一部分,这就要求我们从本地的地理、经济、旅游等基础产业出发,将文物宣传与当地的产业发展相结合,依托文物资源积极发展旅游、特色农业、文化创意等产业,使其成为改善民生、发展经济的助推器。
总之,做好文物宣传工作,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契合我国的十三五规划,是新时代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须以有利于文物保护为前提,以服务公众为目的,坚持政府积极引导、社会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坚持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深入挖掘和拓展文物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时代精神,不断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让文物宣传“活”起来。最终,文物宣传工作要融入现代的生产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为强富美高新江苏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