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卿
/惠安县新海峡石业艺术有限公司
石雕艺术蕴含着较为丰富的民俗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及民族文化,可以使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的思想内涵,有效地展现地国民面前,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构建氛围浓郁的城市氛围。而将石雕艺术引入到学校,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构建校园文化,将校园文化中的校风、学风及大学精神全面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进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涵盖着内容丰富的民俗文化,形式多样的农耕文化,色彩斑斓的地域文化及特色鲜明的游牧文化。这些地域文化或优秀传统文化,通常以工艺美术、文学绘画及音乐舞蹈的方式表达出来。然而在物质环境中,能够最有效、最鲜明地呈现出历史文化的艺术形式,要数“石雕艺术”。美国艺术家亨德尔·克劳斯曾说过“石雕艺术是三维空间的绘画,是视觉空间的音乐,是感官层面的文学,它拥有与众不同的美学体验,氛围浓郁的思想底蕴及形式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石雕艺术是世界艺术的重要载体及表现形式之一,能够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审美价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思想者》、《维纳斯》等作品。希腊学者苏格拉底曾认为“雕塑是空间层面的艺术,需要艺术家从不同角度雕琢美、推敲美,将艺术作品的不同侧面展现给大众。”因此,石雕艺术的审美又与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类型不同,他的审美在于探索,在于发现,需要观赏者在全方位观察艺术作品的时候,才能充分地探索到它与众不同的美。由此可看出文化性、美学性是石雕艺术的重要特征及基本特点,在教育教学领域能够发挥出难以替代的育人作用。
石雕艺术融入到学校教育体系中,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教育价值。然而这种教育价值必须植根于石雕艺术的美学特征与思想特征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美学理念、道德理念,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人文素养及艺术欣赏能力。石雕艺术拥有较强的审美功能和审美价值,能够帮助教师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的意识与能力,使学生逐渐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将美学思想融入到不同学科的学习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高校教学质量。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在艺术课程中融入石雕课程学习,可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对雕刻技艺的学习,在学生心中埋下热爱石雕艺术的种子。而石雕在德育教育课程中的融入,可为德育教学内容提供丰富的参考,不仅培养学生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技艺的意识,还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和工作的专注程度,形成工匠的精神和工作态度,为日后岗位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
石雕艺术是集聚文化特征与思想特征为一体的空间艺术,可以将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及校园文化融入到雕像的形体表达上,使其根据不同的文化特征和特性,呈现出形式不同的形象来。譬如在表达优秀传统文化时,可采用我国古代的文化符号、民俗造型;而要表达红色文化及思想时,则可采用抗战人物,革命先辈的艺术形象。因此石雕在文化表达上,具有着动态性、灵活性的优势和特点,有利于高校文化开展不同内容的文化教育活动。与此同时石雕艺术也可将校园文化、办学精神融入到雕像创作中,使其成为校园文化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学生的时代发展需求。
我国石雕艺术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入学校教育教学后发挥出其重要的育人作用。为缓解我国石雕专业人才短缺的现状,加强对学生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将石雕技艺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面,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的实施环节中。比如了解石雕工作岗位性质,认识四大名石的形态,掌握石雕产品精雕及修理的方法和技艺。通过对石雕其本技艺学习,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以更好的适应岗位的要求。这种人才培养的机制,虽然能够完成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育,但过于统一化的教学内容,很难挖掘学生在石雕艺术领域的潜能,降低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
由于石雕艺术具有工艺复杂和技法特点不显著的特征,培养一名石雕艺术人员往往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种石雕人才培养过高的要求,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难度。而石雕艺术的文化育人功能,又是学校德育教育不可替代的资源。为此,学校制定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练习为辅助的教育体系。主要是通过对石雕技法和艺术品的讲解,侧方位的为学生传递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工匠品质,为日后深层次发展奠定基础。然而,这种过于重视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实践练习的教学模式,会使部分学生产生学习的疲惫感和枯燥感,并逐渐降低石雕技艺学习的兴趣,限制石雕艺术育人功能的发挥。
首先,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宗旨,思想理念及教学方向,确定文化教育及思想教育内容,根据具体的教育内容及模态,明确石雕艺术的空间形体,使其作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通常来讲,高校的校园文化与文化教育的主体是民俗文化,则应采用民间习俗。器乐或舞蹈作为石雕表达内容。而如果学校的教育主体是大学精神、学术精神,则应以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作为石雕艺术的表现形象。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要促进艺术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传统石雕教学内容设计造型、创作、艺术理论等内容,过于单一的课程设置很难满足石雕艺术教学的创新发展要求。因此高校应在石雕艺术课程内容中渗透专业课程内容,促进二者的紧密结合,发挥二者协同育人的作用。比如可在雕塑构图理论课程中的融入石雕基本技艺练习,并丰富教学资源,将木头、石头、金属等材料应用到练习中,完成教学内容方面的扩张和突破。
石雕教育机制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机制,而是将石雕艺术融入到美育教育、艺术教育、思想教育等领域,引导专业教师通过石雕赏析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及发现美、探索美的意识,进而在教师的帮助下,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探索不同学科中的理论美、思想美与艺术美。譬如在思政教育学科中,通过开展石雕赏析活动的方式,学生能够有效地探索到隐藏在理论知识背后的思想美与哲学美。在艺术教育中融入石雕艺术理论知识,可帮助学生更好深刻的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感受到艺术创作的魅力,掌握更多多角度赏析的方式和技能,进而实现艺术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协同发展。
为充分发挥石雕艺术育人的优势,高校还应建立政府、企业、高校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具体而言,就是由有关部门负责教育资源的整合,在协调各方面利益的情况下,为石雕艺术在学校教育教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优惠的政策,促进高校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序进行。而在此过程中,高校应开展市场调研工作,针对地区石雕艺术行业的岗位要求,以及行业的标准规范,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制定符合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教育教学工作和活动提供参考。另外,企业作为接收人才的重要领地,应建立与高校合作育人的关系,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程建设和开发中,保障人才培养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石雕艺术是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富有思想性、人文性、艺术性的艺术类型。将石雕艺术融合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通过感官熏陶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及文化素养,帮助学校更好地展现自身的校园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及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