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鉴赏文学作品

2020-11-19 02:53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33期
关键词:鉴赏能力品味文学作品

■刘 冲/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一、前言

语文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语文教学工作考验着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品味鉴赏文学作品。具备文学作品品鉴的能力是教师能够顺利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必备条件。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学生养成了鉴赏习惯和能力,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就会游刃有余,对课后阅读的文学作品就会轻松把握。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不仅仅是培养他们的文学审美能力,更是对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效践行。学生掌握了鉴赏技巧,通过不断练习,就会熟能生巧,创造性思维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学生也能够运用文学作品中的积极意义,不断填充人生精神框架,运用作品的神韵提高自我境界,构建核心价值观。

二、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鉴赏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于鉴赏认识程度不足

一方面,文学作品的鉴赏是基于文学作品的阅读之上的。学生要想鉴赏文学作品,就要充分阅读文学作品,体味其中象征意蕴。阅读文学作品,初读其内容中的环境、人物是必要的,比如文字中所描写的热闹场景、美丽环境、人物状态等等,但是这些都只是表层的感受,达不到深处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阅读是很多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的顽疾,不会透过现象观察延伸之美,缺乏审美,这是当前学生阅读文章出现最多的问题。

另一方面,学生也分为好学者和厌学者。好学者为了达到学习成绩的提高,会积极努力以另一位作者的身份探索文学作品的内在价值。但是,他们有的只是注重学习的结果,也只是看到成绩提高的表层方法,未能感受到深层次的学习程度,只是为了鉴赏而鉴赏。厌学者不注重文学作品的品鉴,主观上认为那是一种自身达不到的高度,不是自己的智商所能驾驭的。所以对于文学作品产生轻视感,这也是学生无法正确鉴赏文学作品的问题所在。

(二)教师缺少教学创新

现如今的中小学教师大多都是按照教学参考和考试大纲来进行教学,教育部门提供的教学参考,有些教师会误认为是一个统一的教案,由于自身惰性和对于教学知识探求能力与积极性的不足,使其不加思考,完全照搬。在照搬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显得单一乏味,如同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学生如同鱼儿,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并不能产生学习乐趣,也就不会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进行主观探索,反而是极力躲避。因此,教师要注重教学创新,培养鼓励学生建构文学意义的格式塔质,引导学生置身情境感受文本,把握情感意象。

(三)学生阅读量和时间匮乏

在当前中小学教育中,许多教师只看中的学习结果,教师认为专门花时间来引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费时费力,且主观臆断即便投入时间讲解,也未必会取得积极成效,事倍功半,不足以泛起文学鉴赏湖面的一丝丝波纹。因此导致学生阅读量和时间极为匮乏,学生无法获得文学素养的提高,此后鉴赏文学作品将是困难重重。这也是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鉴赏文学作品

(一)培养语言感受力

1、辨析词语

文学作品中的词句是作者情感的表达方式,分析词句,可以体悟文学作品内涵,达到培养语言感受力的目的。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中,文章开头就就写到“相传叫作百草园”,乍一看就是对园子进行命名,“相传”二字,仔细推敲,这是一种流传下来、古人习惯性的叫法。“我的乐园”,这饱含了儿时的“我”对园子的喜爱之情,所以称呼格外亲切。“荒园”就是大人们眼中的园子的真实状态,小孩子未必会有此种感悟。分析“百草园”“乐园”和“荒园”,就可以品鉴作品,体悟作品内不同人的不同情感理解。

2、品味形象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到:“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文学作品中既有人物,也有景物,大多都是作者情感寄托和价值表达的意象。比如先秦文学作品,有很多“香草美人”意象词,再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那都是代表着君子的美好品质,读者细细品鉴,可以品味作者寄情于物的表达妙处。

教师引导学生培养习惯性鉴赏能力,突破认知理解的局限,思维越发灵活,遇到类似的文学作品,鉴赏起来就会轻松,语言感受力也会越来越强。

(二)调动鉴赏兴趣

1、创设整体情境,启发思考理解

教师在进行教学前,要确定好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自己完成任务,上好这堂课,还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全身心投入课堂,与教师同学互动交流。教师在教学中要设置好课堂的整体环境,侧重于培养学生发现学习、有意义学习等理念,将教学的基本结构知识框架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框架,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勤学好问。比如鉴赏文学作品《红楼梦》,当中写贾宝玉初次遇见林黛玉,他们二人此前素未谋面,可是宝玉却道他见过这个妹妹。是宝玉撒谎了吗?如果单单以“撒谎”来理解这一情节,那就失去文学意义了。实际上,教师可以将“木石前盟”“绛株仙草”“神瑛侍者”之类的文学情景介绍给学生去品味鉴赏,启发学生理解曹雪芹的写作巧妙之处。

2、逐步引导品味,增加鉴赏信心

在进行文学作品鉴赏之时,要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鉴赏,教师在与学生同堂解读时,要尊重学生作为读者的主体性,听取他们的理解,逐步引导,有误则给予正解,正确有理则提出鼓励,实现师生互动分析。以杜甫的《春夜喜雨》为范本,春夜之雨,“随风潜入夜”,此雨与素日大家所认知的雨不同,可以听取同学们平日里所知道的雨的特点,教师再明确本诗的雨是偷偷而来,是未曾看见的。“润物细无声”又写出了雨是无法听见的。此时就可以逐步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善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允许学生品味如此描写的意图。实际上,这是以雨之无声无息写当时时代的战乱状况,春雨当如美好的油,就是对“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巧妙注解。

(三)置身作品情境

文学作品内容是作者展现自身情感的空间,包含了作者丰富的认知。教师和学生都是读者,但是读者若只是把自身扮演成读者,那就只能被动理解文学作品,达不到鉴赏品味的高格调。要想真正理解作者的情感深处表达,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自己要积极主动的化为另一作者,与作者同体验,进入情境中,变接受理解为自主感悟。

在赏析“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时,一般读者会产生疑问,认为柳树非碧玉,柳叶亦非丝织品。再如“二月春风似剪刀”,有人会提出这是虚假的表述,但是,他没有走进作者,没有理解作者寄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也有人会认为这就是简单的比喻罢了,将“春风”比为“剪刀”,且“春风”也可以比作是别的什么刀,殊不知前一句“不知细叶谁裁出”的巧妙运用,当中的“裁”与“剪”正是作者写诗的巧妙布局,是汉语的天然特点,也是艺术所在。作为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鉴赏美时,不妨引导学生感受柳树特征,提出让学生亲近大自然,动手抚摸柳枝,满足视觉和触觉的享受,并在脑海中默背诗句,置身诗境,这就是实践行动层面的鉴赏。

(四)加强课外阅读

培养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离不开对学生阅读经验的引导。语文课堂时间虽然有限,可是学生可以在课后继续学习。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是课堂上所要教授的,但这远不足以保证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学生需要加强阅读课外文学作品,并且学会把它们与课内文学作品相联系,可以增强文学审美能力、积累文学文化经验。在学习朱自清先生《背景》之后,同学们能够体会到的是父爱,那么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课后阅读有关父爱的文学作品,甚至还可以阅读“母爱”等多方面的亲情题材文章,与实际生活相关联,阅读自己的父母,温故亲情,加强文学感受,促进审美升华。

四、结语

综上,文学作品的鉴赏离不开教师的指引和学生的自我培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爱学习、爱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更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寻符合学生实际的文学作品鉴赏策略,来实现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双重提高。

猜你喜欢
鉴赏能力品味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小学美术课堂中鉴赏能力的培养途径探究
穿越“四大走廊” 品味古今楚雄
品味桂峰
文学作品与数学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实践研究
喜欢的话
文学作品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