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说的方式重拾“民间技艺”
——评刘天伊儿童文学作品《阿尔斯兰的桑皮纸》

2020-11-19 02:06:55
海燕 2020年7期
关键词:街市儿童文学科普

在辽宁当代儿童文学作家名册上,“90后”作家刘天伊显然是一位冉冉升起的新星。在最近几年的儿童文学创作中相继出版了儿童小说集《米的故事》《时钟深林》等作品,其代表作《夏虫语冰》曾获“大自然文学奖黑熊奖”,2019年12月又出版了长篇儿童小说《阿尔斯兰的桑皮纸》。应该说,刘天伊一直秉承和坚守着一颗自然质朴的“童心”和“童趣”。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青年人不断追求“新奇特”“名与利”的文化竞技场和人生价值观中,她始终保持着属于她自己的儿童纯粹价值理念,始终在自己认知中寻找和挖掘着创作的素材,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捕捉着自己喜欢和珍惜的生活源泉。在她的视野中——“天是蓝蓝的,水是清清的、人是善良的、小动物是可爱的,一切生命都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生活中的一切和一切的生活都能融入到她的儿童文学作品之中,她用自己的创作方式建构着刘天伊的儿童文学世界。显然,刘天伊既是青年儿童文学作家中的聪明者,也是这个时代弥足珍贵的儿童文学创作领域心灵干净的坚守者,在这一点上,是值得为其点赞、颂扬和鼓励的。

《阿尔斯兰的桑皮纸》讲述了在我国新疆北部的一个小山村,维吾尔族少年阿尔斯兰寻找家族遗失了的传统造纸工艺桑皮纸的故事。实际上,这是一个讲述中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故事,是重拾一个历史技艺的科普小说。在小说创作上呈显了三个显著的特征:

首先,刘天伊将桑皮纸的科普不留痕迹地完全融入到了小说的艺术创作之中。对于桑皮纸我也略知一二,诚如刘天伊在小说后记里所述:“(桑皮纸已有千年历史),是人类纸业的‘活化石’。自汉代起,古皖国(今安徽)和新疆地区就已经有了桑皮纸制造工艺,尤其是新疆的维吾尔族桑皮纸,是当年不可多得的高档产品……但随着时代变迁,桑皮纸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小,它的制作工序繁琐,有将近百道,制作周期又长,原料单一,只用桑树茎皮,种种原因让这门工艺逐渐没落。在1950年,新疆的桑皮纸便开始退出了印刷和书画用纸的行列,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桑皮纸已经完全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此后,因工艺需要,虽有安徽桑皮纸的重生,但维吾尔族的桑皮纸已被历史掩埋在漫漫黄沙之下。应该说,桑皮纸无论是纸质本身和其特殊工艺都是中国先民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是值得留存的一种文化遗产,但随着造纸业的快速发展,其退出文化功用的历史舞台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实。但刘天伊慧眼识珠,从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中挖掘了桑皮纸的意趣宝藏,用小说的艺术形式科普了桑皮纸,再现了人类另一种造纸技术的精美技艺。无疑,这是有意义的事情。应该说,刘天伊的《阿尔斯兰的桑皮纸》是一部很有水准的儿童科普小说。它是以桑皮纸的科普性为叙事内核的,这也是刘天伊创作的初衷。小说中并没有像其他科普小说那样完全叙述桑皮纸的相关知识、相关意义和价值,而是有意降低了科普知识的浓度,打破了相关科学知识的束缚,将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融入到了有趣的故事情节之中。从这一点上讲,刘天伊是科普小说创作的高手,是有智慧的年轻作家。

小说通过两个少年,即小主人公阿尔斯兰带着小伙伴于米缇在寻找制作桑皮纸需要的神秘药水的游历中讲述了新疆桑皮纸的科普知识。在不到十万字的小说中,真正涉及桑皮纸制作工艺流程的描述只在小说的最后一章“风从远方来”中有:“把桑树皮在水里泡上四天,等它彻底发软的时候又把它腌在石灰里,在铁锅里用泥封严实再烧上一天一夜,等桑树皮的皮肉分离时再用琉口布、笋壳、稻草三层包住,用力踩踏,踩出桑树皮的纤维后把这些纤维收集起来,再漂洗几天几夜,而后捏成一个一个团子,绞干水分,再用特殊的木制小锤砸烂,把砸烂的纤维放入发酵池,倒上药水,等彻底发酵后再沥出纸浆,平铺到模具中,等到模具中的水分彻底蒸发,桑皮纸才算是做好了。”而其他相关桑皮纸用途、价值意义等的介绍不过三五处,且寥寥几笔点到为止。在笔者的认知中,以小说为载体的科普作品可称之为科普小说。一般意义上讲,小说的趣味在于故事和情节。而科普小说,既要有故事和情节,符合小说的艺术特征的特点。同时,也要将需要科普的科学知识点交代得比较清晰,但不能叙述成比较枯燥的说明书,这对作者的创作要求是很高的。显然,在《阿尔斯兰的桑皮纸》里,作者刘天伊只是把需要科普的新疆桑皮纸作为讲故事的核心点,小说的科普性完全被遮蔽起来。因此说,这是一部具有高水准的儿童科普小说。

其次,刘天伊设置了通过“寻找”表现成长的主题。在古今中外的叙事文学创作中,“寻找”已成为小说的一种原型模式,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寻找什么东西,寻找本身就构成了人类社会中人的一种对某种欲望、意念、符号式的苦苦追寻,无论是在寻找的静态中,还是动态中,都成为可以叙述的有效途径和必要手段,建构和完成了叙事中主人公正面的成长过程。《阿尔斯兰的桑皮纸》也符合这种模式。小说在开篇就开门见山地描写了主人公阿尔斯兰带着小伙伴于米缇闯进大沙漠开启了寻找焰马街市的序幕,接下来在第一章“尾巴来啦”和第二章“爷爷不记得了”中充分地叙述了少年阿尔斯兰因为要继承和完成桑皮纸的制作而需要寻找制作桑皮纸必须的药水的“寻找”动因,而只有找到神秘的焰马街市,才能寻找到制作桑皮纸的神奇药水。在两个章节的笔墨中设置了寻找的目的和意义,同时,也开启了寻找的过程。

小说《阿尔斯兰的桑皮纸》从第三章“山上的花和沙漠里的野骆驼”到最后的第十四章“风从远方来”都是在讲述“寻找”的过程。从叙事的角度讲,寻找的动因与目的不是这部小说的根本或者说不是作者的本意,其寻找的过程,在每一个人的寻找中的获得,才是小说所要表达的真意。主人公阿尔斯兰最终获得了制作桑皮纸的技术和销售桑皮纸的渠道;于米缇和艾尔肯大叔虽然年龄不同、经历不同,但他们也都获得了属于他们自己生命的“崭新的天地”,这便是寻找的核心要义。小说在寻找的过程中有效地展开了作者的想象,创设了人物不断“活动”的空间。

在整体的叙事中,小说的叙事不是以阿尔斯兰和于米缇的“寻找”为单一线索,而是在两个小主人公寻找焰马街市、寻找药水的过程中,夹叙了双脚残疾会做机械鸟等神奇器具的艾尔肯大叔寻找父亲、寻找对命运认知的故事线索,也夹叙了焰马街市未来管理者青春美少女迪达尔面对焰马街市老管理者阿瓦罕夫人“寻找正义”的故事,还插叙了老母亲巴哈尔罕为女儿菲罗拉复仇的故事。一条主线和多条复线构成了整个小说“寻找”脉络,可谓线索清晰、交织而不凌乱,环环相扣、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同时,刘天伊在小说《阿尔斯兰的桑皮纸》设置了“寻找”的场域“焰马街市”。小说通过阿尔斯兰与于米缇对话交代出那个无所不有的焰马街市。书中写道:

“焰马街市每年只开一次,八月里圆月升空的时候,就是开市的时候,而当圆月落下的时候,就是闭市的时候。但这并不意味着焰马街市只开一夜,每一个从焰马街市回来的人都惊愕地发现:在焰马街市月升月落的‘一夜’里,其实已经历经了整整三十天。而因为焰马街市开市的时候是夜晚,所以整个焰马街市都用火把、油灯、蜡烛还有各种各样的照明工具来取亮儿,把整个街市都映得火光盈盈。

焰马街市除了物物交易外,还有一个更奇怪的规矩,那就是在焰马街市闭市的时候,所有出现在焰马街市上的、没有被交易过的东西都会被集中到一处,付之一炬。在大火之后,焰马街市便化为灰烬,而当沙漠中的热风吹散所有灰烬的时候,焰马街市就彻底消失在沙漠里,不留下任何痕迹。

村子里曾有很多人顺利地从焰马街市里带回自己想要的东西。当然,作为代价,他们也把一些东西留在了那儿。但每个人都守口如瓶,从不说自己交换了什么,但他们带回的东西还是成了村子中世代流传的故事。”

看看,这是一个多么神秘奇特的地方,是一个多么令人神往的地方,当然也是一个充满无数想象的地方。小说中涉及的主要人物也都出现在这个神奇的焰马街市场域里面。刘天伊设置的“焰马街市”不仅考量了作者的想象力,彰显了作者创作儿童小说的天分。同时,“焰马街市”也被赋予了极其特殊的符号意蕴,既具有“寻找”主题目的“欲望”的抵达场,又具有象征性的“理想实现场”;既有叙事人物与情节的“表演场”,也构成了一个有效的“童话世界”寓意场。为主人公阿尔斯兰的“寻找”创设了具有极大“活动”空间的语义场,成为不可多得的儿童文学话语场的“物质形象”和一条崭新的文学“街市”。如同《白雪公主》里的小木屋,《海的女儿》里鱼的王国,小动物故事中的大森林一样。相信,有创作能力的刘天伊会不断地在“焰马街市”的场域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第三,刘天伊通过小说《阿尔斯兰的桑皮纸》塑造了以阿尔斯兰为代表的多位新时代少年人物形象。小说主人公阿尔斯兰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少年,他在父母外出打工后跟着爷爷在一起生活,从小就养成了独立、安静、勤快的性格。小小年纪的他便会煮奶茶,打纸浆,并且能够照顾比他小两岁的新邻居小伙伴于米缇,能够“英雄”一样地用拳头解救被很多孩子欺负的于米缇,帮助于米缇整理穿反了衣服等等。特别是在阿尔斯兰的身上具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心,他为了抢救被爷爷遗忘了的制作桑皮纸的工序,勇敢地独自上山采挖天山雪莲,与小伙伴于米缇闯荡大沙漠,遇到生命危险敢与野骆驼搏斗杀驼取血救人。在焰马街市被老管理者阿瓦罕夫人诬陷为杀人凶手而受刑的时候,所表现出来坚强不屈的勇敢,应该说阿尔斯兰经过了一次次历练最终获得了想要得到的药水,完成了桑皮纸的制作工艺,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塑造了鲜活的少年形象。

而阿尔斯兰这个少年形象与以往的儿童文学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所不同。在以往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儿童人物形象的类型化几乎成为一种习惯性通例。例如,小红帽是幼稚的,巫婆是凶狠的,狗熊是愚笨的,狮子是勇猛的,灰姑娘是善良的,王子是英俊的……在诸如此类形象中,人物的共性掩盖了个性,有些人物又被赋予了某种“道德”的意味,或被赋予一定的象征意义,但大多数人物形象呈现扁平化和模式化倾向。而《阿尔斯兰的桑皮纸》中的阿尔斯兰以及于米缇的人物则具有了鲜活的圆形人物形象的特征:一方面,人物具有现实的真实性,阿尔斯兰和于米缇都是少数民族的小少年,他们生活在新疆地区,他们现实生活的环境是真实的,具有极大的可信性。另一方面,人物在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呈现人物特征,既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全能型”,也不属于革命范式中的“英雄型”,更不属于科幻小说的“超人型”。作者在塑造阿尔斯兰以及于米缇的形象时,是遵循着描摹活生生的邻家小男孩儿,让其在现实生活和焰马街市里寻找药水中惟妙惟肖地跃然纸上。既写活了人物,也让当下华语儿童文学中的人物林里多了两位“这一个”的形象。不仅如此,刘天伊在《阿尔斯兰的桑皮纸》还塑造了诸如美丽而有正义感的迪达尔、活泼的苏碧、遇难的菲罗拉等少女形象,也塑造了由好变坏的阿瓦罕夫人、复仇者老母亲巴哈尔罕等老女人形象;还有依次出现的医生阿里木、骗子艾克然木、智慧的艾尔肯大叔、售食货的中年男人以及青年城主等人物形象。诸多形象在一部仅仅不到十万字的小说中依次出现,形象各异,各有特色,且不与其他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重叠,这是难能可贵的,充分显示出作者的创作水准。

总之,受视图文化、动漫影视、科幻小说、儿童文学市场不景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下儿童文学创作难有新突破、新进展的时候,刘天伊创作的儿童小说《阿尔斯兰的桑皮纸》的出现,着实让读者耳目一新并为之一振。从这部作品,我们也可以作一个有效判断,只要作家努力,好的儿童作品是一定会出现的,就像《阿尔斯兰的桑皮纸》中那位神秘的老爷爷说的话一样:“虽然你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但你一定会有自己的天地。”相信,儿童文学一定会有崭新的天地。

猜你喜欢
街市儿童文学科普
热闹的街市
天上的街市
科普达人养成记
学生天地(2020年23期)2020-06-01 02:13:30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海峡姐妹(2019年11期)2019-12-23 08:42:20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海峡姐妹(2018年1期)2018-04-12 06:44:32
热闹的街市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创作(2017年3期)2017-06-19 16:41:20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天上的街市》的语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