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璇 张 莉/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2]。”认知神经研究表明,对于1-6岁的儿童来说,与主要抚养者(如母亲)的分离是冲击儿童安全依恋、影响其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心理事件,如果处理不当,粗暴地实行亲子分离,会使幼儿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儿童的心理创伤,对其未来的成年生活造成不良影响[3]。因此,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这种现象足够重视,了解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产生的成因及解决策略,应该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帮助幼儿顺利度过这一时期,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即婴幼儿与某个人产生亲密的情感结系又要与之分离时,产生的伤心、痛苦,以表示拒绝分离[4]。对于新入园幼儿的特点来说,分离焦虑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教师和家长应该充分尊重、理解并包容幼儿的这一正常心理现象,双方及时沟通相互配合,做好家园共育,帮助幼儿尽快克服分离焦虑,早日适应幼儿园生活。
幼儿通常会用大哭大闹来表现他内心的不安全感和恐惧感,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引起家长或教师的注意。英国精神病学家John Bowlby(约翰·鲍尔比)的“依恋理论”指出婴幼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
(1)反抗阶段——嚎陶大哭,又踢又闹。[5]这个阶段一般是幼儿刚进园时和存在依恋关系的人分离而产生不安的情绪,通过嚎啕大哭来表达他们内心的不安,用又踢又闹来表示对于与家人分离的反抗。
(2)失望阶段——仍然哭泣,断断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6]这个阶段通常是幼儿沉浸在家长的离开而伤心不已,不想理睬别人,因为思念家人心情无法平静,但也是因为家人的离开,没有对象哭闹,所以渐渐冷静下来。
(3)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情绪。[7]这个阶段是幼儿已经接受家长的离开或者注意力被其他的事物转移,如吃早餐、玩玩具、看书,这时幼儿情绪已经平静下来,但是如果家长再次出现幼儿会重复之前的两个阶段。
幼儿分离焦虑长时间没有改善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家长和教师如何有效的帮助幼儿平稳快速地度过分离焦虑期的关键在于了解分离焦虑的成因,才能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策略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幼儿分离焦虑产生的个体因素主要包括幼儿的性格、自我经验、生活习惯的改变和年龄等。
(1)幼儿分离焦虑的形成与幼儿的性格有关。性格比较活泼开朗的幼儿,面对分离焦虑时会比较容易克服,他们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索新事物,接受新事物的过程较快。性格外向的幼儿往往社会交往能力较好,喜欢与同伴和教师交流,这对克服分离焦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稍显内向胆小的幼儿,通常交往能力较差,不太容易融入集体生活,很难对新事物或新环境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较差,接受新事物的过程比较慢,所以会比性格外向的幼儿更容易产生分离焦虑,持续时间也会更长。正是因为这种性格,内向的幼儿会比较难适应在幼儿园突然改变的生活习惯和具都有纪律性的生活秩序。这就需要教师及家长付出更多的精力关注他们,双方合作运用有效的手段使幼儿尽早习惯幼儿园的环境,让幼儿更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2)幼儿分离焦虑的形成与自我经验有关。自我经验包括幼儿独立自主的能力、交际能力和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等。有些家长会在家庭教育中有意地培养幼儿的独立自主能力,让幼儿独立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有些家长还会培养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早睡早起的健康生活习惯。具有独立自主能力和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幼儿在初入园时会更容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秩序。但是对于没有形成独立性的幼儿来说,进入幼儿园会较难适应生活习惯和生活秩序的改变,这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因为在家庭生活中幼儿处于放松状态,所以日常行为习惯会比较随意,大多数都是以幼儿的作息时间为主,比如有些幼儿白天睡觉,却在夜里闹腾,这样的幼儿入园时就会难以适应幼儿园的正常作息。例如:幼儿在幼儿园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自己的事自己干,这对于在家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幼儿来说是一个挑战。这样的幼儿来到幼儿园,发现有自理能力的幼儿做得好而他们不行时,可能会造成幼儿心理上的挫败感,从而更厌恶幼儿园的生活,使分离焦虑的情况无法缓解。刚入园的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秩序被突然改变,会让他们产生恐惧感,因此更加想念家人。相比在家随意的生活习惯,在幼儿园吃饭、睡觉、上厕所、喝水都是严格按照幼儿园时间表来进行一日生活活动,时间要求较严格,幼儿对比于规则的约束感会感到不适应是正常的。生活习惯的改变也是新入园小班幼儿分离焦虑形成的原因之一。比如饮食习惯,幼儿园里饮食比较清淡,不像在家都是按照成人的饮食喜好进行调味,在家养成挑食或者口味比较重的幼儿会难以适应幼儿园的饮食习惯。
(3)幼儿分离焦虑的形成与幼儿的年龄有关。罗增让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分离焦虑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其中 3 — 5 岁儿童分离焦虑最高。[8]与年龄较大的幼儿相比,年龄小的幼儿心理发展水平不足,不能理解什么是暂时与依恋的人或者环境分离,于是每次与其分离都会歇斯底里的哭闹。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与认知发展水平逐渐成熟,与家人分离的经验逐渐增多,所以分离焦虑的现象出现的概率会比年龄小的幼儿少一些。
家庭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较大。在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和当今人们思想观念改变下,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或两个孩子,因此家长会特别溺爱孩子。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工作压力日益增强,由于工作关系许多父母都会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隔代抚养,这种隔代抚养的方式常常会导致过度溺爱孩子,经常几个大人的注意力倾注在一个幼儿身上。当幼儿来到幼儿园,他们感受到的最大变化就是得到的关注度减少,这让部分幼儿难以适应,因此希望通过哭闹等方式来吸引教师的注意,得到教师的关注。然而在班额大、人数多的情况下,教师难以时刻把注意力放在某一个幼儿身上,这使得幼儿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关注度,让幼儿觉得自己缺少关爱,更加想念他所依恋的人或环境。
除了家庭的教养方式外,父母对幼儿入园时产生的焦虑也是使幼儿产生分离焦虑的成因之一。管琳的研究结果表明家长普遍对幼儿入园感到不同程度的焦虑,家长对幼儿入园的焦虑水平跟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持续时间呈显著正相关,家长越焦虑,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持续的时间越长。[9]在幼儿园调研时与带班老师沟通了解到部分家长确实存在分离焦虑的情况,通常表现为送幼儿入园时总是迟到,而且舍不得离园在角落反复观察幼儿情况;接幼儿离园时总是冲到前面;每天与老师通讯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情况,重复询问幼儿的情绪状态,甚至细微到吃了多少饭,喝了几杯水,午睡了多久等问题。在与幼儿家长沟通时有家长表示幼儿入园前几个星期他们就开始偶尔失眠,担心幼儿在幼儿园的不适应,也担心幼儿出现安全问题。
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说,陌生的幼儿园环境与陌生的教师、同伴会让他们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并用大哭大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不想与家人分离的痛苦或不满。幼儿班级的环境创设对于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形成也有影响,其空间如果狭小、色彩单调不美观、氛围不温馨,也会让幼儿产生分离焦虑。教师的教育观与学生观同样是影响幼儿分离焦虑的因素之一,在教育幼儿过程中,部分教师喜欢把自己处于教育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幼儿内心的需要,幼儿难以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幼儿初入园时教师的态度会影响幼儿分离焦虑的形成,教师的态度如果冷漠、生硬、不站在幼儿的角度考虑他们真正的需要,使得他们在幼儿园感到孤单寂寞,更加想念自己所依赖的家人和环境。初入园时,教师对幼儿的关爱难以做到像父母那样细致、认真,导致幼儿在幼儿园无法获得家人给予的关注度是较难习惯的。由于班额较大,教师可能无法关注某些幼儿的心理需要,因此幼儿得不到爱的满足。如果教师没有及时观察到幼儿的心理变化,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对幼儿克服分离焦虑会有很大的影响。
面对幼儿的分离焦虑,探讨解决策略可以从个人经验的积累,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方面入手。
幼儿个人经验的积累需要家长与教师的相互配合。首先,从家长方面来说,家长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的能力,比如,自己洗手、吃饭、上厕所、穿脱衣服。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比如饭前和如厕后洗手,早睡早起等,有利于培养幼儿自主性、独立性、更好地让他们适应幼儿园较为独立的生活。
其次,家长应该常陪幼儿去同龄人多的场所,给予他们适度的空间和时间与伙伴交流、玩耍,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使幼儿在园内更好的融入幼儿园生活中,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家长应帮助幼儿积累其个人经验,在上幼儿园之前,家长可以在节假日带幼儿去附近的幼儿园或即将入学的幼儿园玩耍,让他们提前熟悉幼儿园环境。也可以让幼儿留宿在自己信任的亲戚家或者朋友家,让幼儿尝试并逐渐适应与家人短暂分离,这种经验的积累有利于幼儿初入园时更快适应幼儿园的新环境。
首先,家庭方面的入园准备不仅包括帮助幼儿做好准备也包括家长自身的心理建设和准备,在新入园时家长的焦虑不安会增加幼儿对于入园的紧张焦虑情绪。因此,家长需要调整自己对幼儿入园的认识,充分理解幼儿走出家庭、进入幼儿园在自身成长过程中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以积极的态度鼓励幼儿入园,并给予幼儿正确的支持。同时,家长应该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在幼儿面前应该不说类似于你不听话就送你去幼儿园这种带有恐吓意味的消极言语,这会使幼儿认为幼儿园是个不好的地方,对幼儿园产生恐惧、紧张的心理,让幼儿产生反感。应该告诉他们幼儿园里有很多同伴一起生活和玩耍,小朋友们可以一起分享玩具,在老师的带领下做游戏等这类比较正面的话,让孩子不再恐惧幼儿园,对幼儿园产生好感。家长可以经常与带班老师沟通,向他们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园里的表现,并且在孩子做得好的时候及时表扬,给予一定的奖励,可以是他们想要的玩具,也可以是有趣的图书。家长要经常与教师交流,在观察到幼儿的心理变化时要及时告知教师,因为幼儿太多,教师无法及时观察到他们变化的需求,这就要求家长与教师共同合作,在家园共育的条件下达成教育一致性,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其次,家长应有意地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会幼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实习过程中,笔者观察到有些家长在幼儿入学前,会对幼儿园的环境和生活进行初步了解,回家后也采用幼儿园的这种生活节奏,为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提前做准备。家长还可以把幼儿带去熟悉信赖且安全的亲人家里面,尝试与有依恋关系的人进行短时间分离,比如可以让幼儿在亲戚家睡一晚。
最后,家长要鼓励幼儿大胆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有问题主动与家长和教师说明,用语言而不是用表情或者动作表达自己的需求。教师难以时刻关注到每一个孩子,满足幼儿多变的需求,这就需要幼儿用语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教师了解他们的需求,比如,我饿了、我不舒服和我想上厕所之类的话。幼儿刚入园避免不了会大哭大闹,这时家长不要担心他们而一直在园里逗留,适当安慰后就马上离开,家长要信任带班老师是能安抚好幼儿情绪的。这些策略都可以帮助到幼儿尽快克服新入园时的分离焦虑,最重要的是家长要足够相信教师,双方及时沟通,家园共育才能更好地帮助幼儿尽快度过这个特殊时期。
教师在教育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学期开始时,带班老师首先要做好家访工作,对幼儿的家庭情况进行调查,以便日后与家长联系,更全面地了解幼儿的性格以及家庭环境并与其互相了解,让幼儿对教师建立初步的信任感。
在幼儿园里,一方面,教师要以热情,友善和关爱的态度对待新入园幼儿,认真观察并了解每一个幼儿的性格、爱好、习惯,包容幼儿的个体差异性。面对不同性格特征的幼儿教师要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其克服分离焦虑,带领幼儿熟悉幼儿园的基本环境,更快地融入幼儿园生活。教师要给予幼儿温馨、适度的关怀,让教师成为他们在园时的依恋对象。另一方面,幼儿园要营造一个轻松、愉悦、温馨的氛围,创建多种多样的区角,让幼儿在生动的幼儿园环境中愉快的成长。教师可以投放各种材料并开展有趣、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及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用生动有趣的游戏方式带领幼儿参加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中体会到参加活动的快乐,以转移幼儿对于与家人分离产生焦虑不安情绪的注意力。最后,教师要做好家园共育,同时也要尽量多与家长进行及时沟通,一起帮助幼儿度过分离焦虑期,让他们在幼儿园健康成长。
对于新入园幼儿来说,分离焦虑是一种普遍的问题,是每个幼儿及其家庭都会遇到的。这代表了幼儿从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的阶段,是幼儿的“心理断乳期”。这个现象虽然普遍,但也需要家长及教师要足够重视幼儿这个时期的心理需要,在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实现家园共育,帮助幼儿构建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幼儿健康快速地克服分离焦虑,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