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姣/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明确提出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1]。于永正老师可以称得上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大师”,他始终秉持着“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念,从最基础的抓起,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课堂上将“情、境、趣”三者浑然天成的结合在一起,他的“五重教学法”也一直在教育界备受推崇。本篇论文将通过展现于永正老师教学的特色之处,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在语文教学百家争鸣的研究氛围下,于老师主张“简简单单教语文”,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从基础抓起,为学生学习语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汉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理解文本的前提。但是在如今教学中,“写字教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课后抄写默写”是最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很少有老师亲自在课堂上一笔一划教学生写字。但是于老师却将“写字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成为他课堂教学的一大特色。如在他执教《祖父的园子》一课时,一个“帽”字纠正教学让许多听课老师和学生恍然大悟,原因在于“帽”字右上部的两横是不封口的,这一细节在写字时往往被大家忽视了。他还通过讲述“帽”字演变过程,用形象地写字教学法教学生写字。写字一开始就规范,那么反复才有意义。从他规范一笔一划的书写中,学生也感受到老师对书写汉字的敬畏之心,他的许多学生因此受益,通过练字养成了很好的书写习惯。可见,于老师的写字教学不仅仅教学生写字,同时也是在教学生做人。这也正体现了于老师从语文教学的细节之处去培养学生的“人文性”。
于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一个“读”字,就什么都没有了。反过来说,抓住了一个“读”字,什么语文能力、思想教育、情操的陶冶等等,便都在其中[2]。”读书是一种需要,“读”不仅是理解课文和培养阅读能力、培养语感的需要,也是识记、培养认真阅读习惯的需要。
于老师说道:“优秀的语文老师,有远见卓识的语文老师,都有自己的课程,他们的眼睛绝不盯着一本语文课本[3]9。”于老师非常重视课外阅读,他认为“课外书”是最重要的课外教学资源,他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学生的作业就是读课外书、写日记。这种“以读会友”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足够的看书空间和时间,真正的解放学生思想、解放双手,让学生在平常的读和写中夯实基础,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朗读教学是于老师教学的又一大特色。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直觉的感悟比理性逻辑思维更加容易接受,因此要遵循小学生的发展规律,让学生通过诵读课文自己去品味、感悟效果要好得多。如于永正老师在执教《马背上的小红军》时,问到:“小红军是个怎样的人?”学生通过老师的点拨,一次又一次地朗读,由不知到知,情感也逐渐加深,在朗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这就是“以读促思、以读促悟”。这种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更好的与文本进行对话,产生情感共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于老师不仅注重语文教学中的“人”,而且看到“小学语文”的“小”。于老师曾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心中藏着爱意和善意,有着民主和尊重,它一定会自然地流露。这种流露,便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教学风格,一种令人陶醉的教学艺术[4]。”
“蹲下来看学生”是于老师的教学原则,他根据学生学习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鼓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水平摘到不同的“果子”。如他在教学《新型玻璃》时,一位女同学读一个句子一连七遍都没读正确,但是于老师没有放弃,继续鼓励学生,终于第八次获得了成功。一次又一次鼓励的背后隐含着于老师对学生莫大的尊重与期望,这正体现了于老师在教学方面的兢兢业业与对学生的倾情奉献。
对于儿童而言,“玩”是他们的天性,而“游戏”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于老师正是基于儿童的特性,抓住学生的特点,结合实际,将课堂“游戏化、生活化、情趣化”。一个玩具、一盆花都可能成为于老师课堂教学的材料。于老师在执教《狐假虎威》时,让学生来读狐狸说的话,用什么样的语气可以把老虎蒙住。这个小游戏的设计让学生热情高涨,纷纷跃跃欲试,最后效果也很好。此外,于老师还结合角色扮演、实践活动等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一起表演。
教学上的“创新”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经过不断的经验积累、实践的检验得来的。于老师在五十年的教学中,在扎实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创新教学”。
一提到写作文,学生就会有所畏惧,于老师的教育智慧就在于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放下对作文的戒备和负担,让学生乐于写作。于老师在教学中形成了自己的“言语交际”作文教学模式,即老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平台,营造活跃的语文课堂氛围,燃起学生的表达欲望,培养学生各种言语交际能力。如于老师开展了“认识苹果”系列活动,在参观果园前写保证书、参观果园前后学习如何向他人转述通知、练习写苹果说明,写海报、邀请全校师生来参观“苹果展览会”并让学生做“小小讲解员”,写照片说明和报道。这一系列的活动中“说和写”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学生不仅乐于参与,而且也在活动中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理解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抽象道理是很困难的,很多老师往往将寓意直接告诉学生。但是,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寓意,于老师创造了“发展情节法”,即发展情节,揭示寓意。在执教《小猫种鱼》时,于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小猫看到种的鱼烂了,肯定会回家问妈妈怎么回事,猫妈妈会怎么说呢?”让学生戴上猫头饰分别扮演小猫和猫妈妈,由猫妈妈把道理讲出来。学生虽然不能说出“抽象”的道理,但是“鱼不能种在地里,做事要动脑筋”还是可以说出来的。于老师这种形象训练的方法要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结果要好得多,只有亲身体验学生才更容易接受,也更乐于接受。
“五重教学法”是于永正老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学方法,一直被语文教育界所推崇。“五重教学法”,即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重情趣,是指语文教学要有情有趣,让学生要入情入境。重感悟,即重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将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重积累,包括语言、生活、感受的积累。重迁移,即知识的运用,学会举一反三。重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比知识获得更为重要,它是一个人人格的体现。
可以看出,于老师“五重教学法”从“情”出发,最终在于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并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也正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目在的。“五重教学法”也充分体现了于老师对语文教学的独到见解,对语文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工作有着重要启发意义。
从语文教学最基础的听说读写抓起,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用形象生动有趣的方式代替抽象的讲解,将情感、生活融于课堂等都是于永正老师为语文教育教学留下的宝贵的经验财富。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知识的运用与学生的成长成才,于老师的教育教学中真正做到了“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总之,于永正所践行的教学观对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