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夏大学新华学院
精准扶贫是我国相关部门提出了一项重要任务,同时要求各个高校将精准扶贫工作真正落实,其在很多个工作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我国高校教育中想要使各方面的工作得到顺利进行,需要将精准扶贫作为基本保障。高校不可以盲目的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倘若没有合理的制定扶贫目标,就不能实现预期的扶贫资助效果。同时缺乏精准化的保障会导致国家有限的助学金出现浪费的情况,从而使真正贫困的学生不能够享受到资助的福利。
精准化是我国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基本条件。公平正义有利于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特别是在教育方面,能够充分的体现出公平性的意义与价值,在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精准化扶贫政策可以使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公平性得到有效保障,使真正贫困的学生具有资助的权利,从而可以间接的呈现出当前我国教育的公平性。
高校创办的主要目的是使有学习能力的学生可以进一步加强教育,为学生提供拓展知识面的机会,从而可以真正的完善自我。高校教育是我国各个行业培养全能型人才的过程,然而因为缺乏经济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这个过程的发展,然而高校通过开展精准化扶贫工作能够有效的处理这个问题,从而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
由于我国高校在之前开展资助实践工作过程中缺乏完善的系统,加上管理失误,导致高校资助育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不能及时的得到经济补助,使部分学生不能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业。经过采用精准扶贫这一模式后,充分利用其具有的监督和指导作用,主要表现为:高校可以全面了解受资助学生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与此同时,管理方面也更加的规范。
高校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识别困难生是第一步需要进行的工作,怎样识别困难生,同时不掺杂“假困难生”很难规定其标准。大多数高校困难生在识别时都让学生提交关于家庭实际经济情况与成员信息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其中里面包括生活情况、经济收入等内容,同时还要求盖有家庭所在地的村委会等部门的印章证明,如果采取这种方式就会导致识别困难生工作存在虚假现象,不能保证其真实性。困难生可以划分为三种:一般困难、困难与特殊困难,高校为了在开展识别困难生工作时更加的方便快捷,会给予相应的识别条件,只要符合其中一项就可以判定为是困难生,比如低保户家庭就可以判定为特殊困难,判定为特殊困难的学生一定要给予助学金,然而由于不同地区的贫富差异较大,加上有些地方不规范操作使低保户评定标准不统一,这种情况就容易使不算困难的学生享受助学金资助,符合特殊困难条件的学生不能获得助学金。
构建完善的学生资助制度使高校为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助学金的基本保障条件,使特殊家庭的学生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可以得到全面发展,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改变当前贫困的现状。就目前来看,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高校都是采取资金资助的方式开展困难生资助工作,但是每年在开展困难生识别工作过程中都会存在三种情况,首先,学生为了得到助学金会夸大其词,其次,部分学生因为自身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心理会产生自卑感,从而不能真正的将实际情况表达出来;最后,仅关心自己的情况,忽视他人的困难,倘若自己没被评上困难生或认定的标准不相符就会感觉不公平,这就可以充分的表明仅为学生提供物质帮助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资助工作缺少精神方面的指导,忽略了学生感恩教育、学生的诚信与心理健康等方面。
当前,高校需要遵循保障原则开展资助工作,高度重视工具理想的价值取向,实际上就是资助工作可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的方式,其已经成为大部分高校资助工作者高度重视的工作内容。这就使高校资助工作重视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资金方面支持的同时,忽视了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求。在开展资助工作过程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常缺乏能力、交往等方面的支持,对填埋自我意识水平提升、心理素质提高等方面有所欠缺,不能实现预期的资助效果。
高校想要顺利的开展资助工作就需要做好困难生的审核与认定工作,逐步形成系统的困难生审核判定办法,这就需要从根本上进行精准识别,当前,我国各大高校仅根据学生提供的家庭情况调查表和相关困难状况证明材料判定困难生,然而学生提交的证明材料不能够充分的证明学生当前真实的家庭困难情况,为了真正的了解学生真实的家庭收入情况,可以要求其提供客观性的认定根据,如:学费缴纳证明、工资收入证明等。在班级评定工作中,除了搜集同学、班主任等对申请同学平时表现、消费情况的反馈意见,学校还可以采取定性和定量相整合的手段充分了解申请学生的综合情况。
我国各个高校既需要为学生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同时还需要高度重视精神方面的资助。同时还需要高度重视先进思想的引进与实践育人,经过增强实践融入、课程融入、网络融入等,加大诚信教育与感恩教育的力度,使学生充分的体验学习与实践过程,逐步形成线上与线下的集群效应,通过将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进行有效整合,指导学生以学促做,做一个具有诚信的奋斗者。同时高校还需要针对具有自卑感的贫困生给予心理帮助,部分贫困生因家庭贫困会产生自卑心理,不会主动与教师、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不能勇敢的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进行充分表达。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就需要让班主任、心理专家等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从而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学校在开展资助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做好困难生隐私保护工作,防止为困难生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
高校开展精准扶贫的主要目标就是育人,同时其还是判定精准扶贫效果的标准。所以,高校学生开展精准资助工作的重要意义是加强资助育人的实际效果。在开展实际工作过程中,通常会存在重视资助轻视育人的现象,想要有效的处理这一问题,就需要将育人作为主要指导方向,全面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真实情况,精准掌握精准资助育人的内涵。通常情况下,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约占学校全体学生的20%,他们是高校中一个较大的群体,高校不仅需要为其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而且还需要高度重视对困难生心理方面的疏导,从而提高他们自身的能力。
精准资助育人的主要内涵是根据家庭困难学生的大量需求,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特殊育人的作用,把经济资助改变为感恩意识、自立自强意识以及诚信意识等,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能力等,充分的体现出资助育人工作目标与优良成果。所以,高校只有明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才可以充分发挥精准资助育人的作用与价值,确定精准扶贫工作的着手点,从而提高教育的水平,实现良好的精准资助效果。
我国相关部门一直以来都非常的重视高校资助工作,其主要目的是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只有不断的优化资助工作才可以快速实现精准资助工作的目标,从而推动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