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灵
【摘要】小学生注意力能否集中,将会直接影响到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决定教学的成败。体育教学大多是在操场或空旷的场地进行,学生活动空间大,学生之间交往多容易受多种因素的干扰,那么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因素有哪些?本文将会叙述小学生体育课注意力分散的因素剖析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 體育课 注意力分散 影响因素 剖析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31-188-01
引言:注意力是决定一个学生能否提升学习成绩的关键。因此,对小学教师而言,剖析小学生注意力分散的因素以及应对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一、小学生注意力特点的学情分析
注意是一个人对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的表现。因为小学生的注意范围很窄,所以注意对事物是否能集中和注意力是否稳定,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直接的关系。
二、影响小学生体育课注意力分散的因素
1.主观原因
(1)与学生当前的需要兴趣有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体育课注意力的程度取决于他们的直接兴趣。
(2)小学生注意力的品质的特点(注意的广度有限、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弱)。影响小学生体育课注意力的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其一,注意集中性的深度不足。他们可以观察具体事物而无法专注抽象事物,关注自己感兴趣的而不关注不感兴趣的事物。其二,注意集中的时间较短。一般只能认真约10分钟。其三,低年段的小学生注意集中在一个事物上,还不能对注意进行有效的分配。
(3)与学生当前的情绪状态有关。学生只有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才能专注老师所讲授的内容,情绪不宜过于激动与低糜。
(4)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有关。学生对于懂得的知识,老师讲的就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如果学生没接触过的知识,老师讲得太难懂,也引起不了学生的兴趣,所以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讲授。
2.客观原因
2.1教师方面
2.1.1与教师讲课艺术有关。教师讲课是否有技巧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注意力。
2.1.2教师语言方面。教师讲课的语言艺术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变化,例如语言上的跌宕起伏。
2.1.3教师示范方面示范动作。是否标准?站位是否合理等。
2.1.4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是否多样?
2.1.5所选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等特点?
2.1.6教师人格魅力。
2.2外部环境
2.2.1班级的班风学风。班风学风不好学生上课易分神。
2.2.2外界干扰。别的班级上课内容组织声音干扰。
2.2.3上课时班级人数较多,距离别的班太近。
2.2.4场地器材的布置。
2.2.5突发事物干扰等。
3.教材内容
与所学内容有关。如果老师讲课的内容生动且有趣,学生感兴趣且容易理解的,那么学生的注意力会非常集中的,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在此需要教师精心备课,挑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注意能力。
一般而言,动机水平适中,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专注。并不是动机水平越高越好,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会变差,所以,要求教师根据学生情况选择适中的教学内容。
三、应对策略
综合上述,学生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最主要的因素是学生自身因素和教师因素;次要因素是外部环境干扰。针对上述,我们可以得到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的因素,那么,接下来如何培养学生注意力集中且稳定的品质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关注学生特点
了解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及时与学生沟通;关注学生的身心状态,个性特点。
1.1发展兴趣。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那么学生就会主动积极认真上课,保持注意力集中。这就要要求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方法、手段上课。
1.2关爱学生,及时沟通,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特点,个性状态,注意观察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情况,关爱学生。
1.3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多疑好问好奇、争强好胜、活泼好动是小学生典型心理特点。疑问,是学生学习,思考的前提,能促进学生上课时专注,是小学生思维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好奇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好动表示他们对事物的兴趣,老师可以利用这个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争强好胜小学生极为宝贵的一个心理特点,促使学生不断追求的优良品格。
2.提高教师素养
2.1备课——加强个人修养,教学能力,教学艺术,提高个人魅力。老师善于利用语言调节课堂,利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可以让学生感到新鲜,好奇,有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注意集中程度。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与时俱进,不断给学生输送新知识。
3.排除环境干扰
室外体育课极易受环境因素影响,比如遇刮风、下雨、高温酷暑等恶劣天气影响。所以学校拥有上体育所需要的运动场所和运动器材是是排除环境干扰的重要原因之一。学校提供广阔的运动场地可以使师生精力集中,大大地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对小学生体育课注意力分散的因素剖析,得到引起学生注意力分散的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为此,本文已对此提出了相对应的策略,帮助学生调整情绪状态,激发其求知欲,明确学习目标,集中注意力于课堂之中,从而达到课堂高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