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渗透

2020-11-18 03:31魏慧丽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31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道德与法治初中

魏慧丽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对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了诸多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初中学生无视生命的价值,导致许多悲剧在生活中频频上演。这可以反映出初中生对生命的珍贵性、不可逆性缺乏深刻的认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应重视对生命教育的渗透,培养学生用合理、正确的方式来看待生活、对待生命。文章结合课堂教学实例对生命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渗透作简要分析,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初中   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31-053-01

前言

现今,各种漠视生命及伤害生命的事件在初中生群体中频发,并且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我们总是难以想象,一个还未经历人生旅途一半的花季少年,本应该对生活充满希冀,但却对生活丧失希望,感到生活困苦,难以承受,竟做出伤害自己甚至放弃生命的具体。这种恶劣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初中生正处于情感最为敏感的阶段,对生命价值的认知不够,不能对生活、生命做出正确的判断,而在此时,又没有得到家长、老师的正确引导,无法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于是就选择极端处理方式。因此,教师应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对生命抱有敬畏之心。

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树立生命意识

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使学生的生命意识得到有效的培养。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以纯粹的理论讲解为主,学生的课堂学习较为被动,其课堂学习效果不佳。而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的学习增添了诸多趣味性,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以《师生交往》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塑造一个“学生与老师交往”的情境,让学生扮演情境中的不同角色。教师通过旁白,描述“老师”与“学生”交往过程中的具体状况,旨在让初中生体会不同身份的人在同一状况下的举动,感悟到不同群体的责任。如在与“家长”沟通交流时,“老师”应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情况一一说明,对其优点要给予表扬,对其缺点也要及时指正。此外,“老师”要引导“家长”正确处理“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要找到其原由,对症下药。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同理心,进而帮助学生树立尊师重道、热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二、从法律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在现阶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本中,对法律法规有一些涉及,如《法律在我们身边》、《法律伴我们成长》等内容都与法律有关在为学生讲解“生命价值”等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从法律的角度入手,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的意识。以《珍视生命》一课为例,教师可以结合社会上的一些真实案例,组织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模拟法庭的活动,鼓励学生就一些简单的案例展开讨论交流。如为学生出示案例:在2004年9月份的某天,河北某地的一辆客车,在道口拐弯时违反交通规则,驶入了逆行道,与另外一辆客车相撞,造成3人死亡19受伤。组织学生对这件案例展开了讨论,并结合视频资料与法律条例,对其进行了简单的阐释。这样的教学安排,能够增强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法不可违的观念,让学生对生命的不可逆有正确的认识。

三、认识生命价值,增强生命教育能力

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世界上的人也是如此。所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使学生感受到每个生命都是不同的。在讲授《探问生命》一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实事为学生讲解生命的宝贵,引导学生学会敬畏生命。如我从今年的疫情入手,以疫情的相关事件作为导入材料渗透生命的价值,导入内容如下:在2020年4月4日,从10时起,全国人民都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而后又引入汶川地震的抢险救灾画面,从地震中死里逃生的人们,出来第一件事情就是急切的去寻找家人,抢险救灾人员每抢救出一个人都感到无比兴奋。有的抢险救灾人员双手都挖出了鲜血还在不停的继续挖掘,有的为了救人已经很长时间都没有休息。灾区中的人们沉默、哭泣、悲痛、欣喜,人们展现出的复杂多样的感情,透漏出对生命的渴求、对生命的珍惜。

以实事作为课程的导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变化,给学生内心造成极大震撼,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生命的脆弱、生命的独特价值,让学生学会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四、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感知生命

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根据其学科的特殊性,做到“目中有人”,借助多种教学方式,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出来,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启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以《绽放生命之花》一课为例,教师应在教学中将生命的意义揭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明白生命的真正意义。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何以“生”,而是怎样“活”。生活中很多残障人士虽然存在一定生理缺陷,但是他们还是通过自己的方式发光发热,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可。

结语

总而言之,每一个生命都是极为珍贵的,《道德与法治》是为初中生渗透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教学优势,在教学中有效的设计生命教育内容,使学生能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能够将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不随意践踏生命,对生活抱有期待与热情。

【参考文献】

[1]李曉芳.生命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9.

[2]张雪梅,金也琪.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生命教育观及实践[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0,36(02):14-16.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道德与法治初中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