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红四军1929年在闽西的革命实践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发展相辅相成,为古田会议决议提供了重要参考。红四军推动了闽西革命的进展,将闽西地方武装整编为红四军第四纵队,进行根据地建设。红四军在闽西的实践,确立了将地方武装整编为主力红军这一做法是扩大红军的主要方式,积累了军队发动群众与建设根据地的经验,形成了军队帮助地方武装发展建设的经验,创造了将扩大红军与“武装地方”相结合的做法。
[关键词]毛泽东;红四军;闽西;扩大红军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20)04-0048-09
[收稿日期]2020-02-07
[作者简介]李夏(1990—),女,河北昌黎人,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中共党史。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考察红四军1929年在闽西的革命实践与经验,及其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联系,通过提出下述三个问题,试图起到对既有研究的补充拓展。
第一,红四军在闽西的革命实践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发展有何联系?学者对朱毛红军实践与毛泽东军事思想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井冈山斗争时期,[1][2]对红四军1929年在闽西的革命实践则研究较少。由于1929年红四军存在朱毛之争,因此1929年红四军的领导机关成为研究重点。[3][4]蒋伯英等学者考察了闽西根据地的创建与巩固,[5]但红四军的闽西实践及经验还有继续探讨的空间。红四军在闽西的实践发生在古田会议前,其实践经验是古田会议决议的依据之一。
第二,红四军在闽西整编红四军第四纵队(以下简称红四纵队)的过程形成了哪些经验?关于红四纵队中的人物傅柏翠,学界有一系列研究成果,[6][7][8]但对红四军整编红四纵队的研究则较少。应星指出,红四纵队的整编在闽西建立起了一支地方红军,红四纵队成为了主力红军与地方武装之间的纽带,向上可与红四军主力并轨,向下又可实现对地方武装的辐射和提升。[9]实际上,这次整编是红四军成立以来扩大红军的一次重要实践。红四军自建军以来本部几乎没有扩大,“数年来的胜利,只武装了地方工农”[10]P62。这次整编体现了毛泽东提出的扩大红军路线:“扩大武装组织从乡暴动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以至于超地方红军。”[11]P554
第三,红四军在闽西建设根据地的工作形成了哪些经验?一批研究指出,红四军在革命实践中,创造了主力红军帮助地方革命武装建设、扶持地方红色军事力量成长的做法。[12]红四军在闽西整编红四纵队后,在闽西进行了深入的地方工作,虽然红四军七大后毛泽东离开前委,但毛泽东实际上指导了红四军在闽西的地方工作。[13]P285-286[14]P71
一、红四军入闽前后的工作方式与计划
红四军于1929年3月第一次入闽,在1929年5月第二次入闽后将闽西地方武装整编为红四军第四纵队。红四军入闽前后的工作方式与计划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是以党的六大决议为基础的上级党组织指示,二是红四军入闽前在井冈山与赣西南游击期间的实践经验。在1928年2月共产国际召开的第九次扩大会议通过的《关于中国问题的议决案》的影响下,1928年6月在莫斯科召开党的六大,讨论了当前的革命形势与任务等问题。从1928年6月到1929年初,中共中央向紅四军发出几封指示信,向红四军指示工作重点。对于中共中央的指示,红四军前委在1929年4月给中央的信中指出:“党的六次大会所指示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对的”,但红四军前委认为中央对形势的估量较悲观,认为对武装暴动的宣传和准备应采取更积极的态度。[15]P70红四军不仅接受了中共中央传达的六大精神,而且也担负了向地方党组织传达六大精神的任务,1929年3月红四军攻占闽西长汀时,红四军还利用长汀的印刷条件翻印了数千份党的六大的文件分发到全军,准备在游击过程中将党的六大文件转发给地方党组织。[16]P39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与红四军的实践经验的影响下,红四军入闽前的工作方式主要有两方面特征。
(一)红四军始终强调在工作中发动群众,这既是对党的六大精神的延续,也是红四军在游击中形成的经验
共产国际第九次扩大会议通过的《关于中国问题的议决案》及党的六大决议都指出,当前的革命形势不是高潮,因此革命的重点是“征取群众”,而军队应成为决定新的革命高潮到来的一种主要动力。[17]P758-759、P313-322党的六大通过的《军事工作决议案》也指出,党目前在农村进行军事工作的根本路线,是为将来的革命斗争而蓄积和准备力量。[17]P489以党的六大决议为依据,从1928年6月到1929年初,中共中央向红四军发出几封指示信,强调红四军的任务是发动群众,群众是暴动的主力,而军队应作为群众的助力。[17]P251-253、P669-675[18]P34-36
红四军根据革命实践的经验,形成了发动群众的工作方式。红四军前委在1929年给中央的信中指出,红四军成立三年来用的战术都是“打开以发动群众,收拢以应付敌人”,此前在湘赣边界时,红四军集中兵力击溃敌人之后,散开工作两三星期,之后再集中击溃敌人,再分散工作。“这时候的红军不是一个单纯打战的东西,他的主要作用是发动群众,打战仅是一种手段。并且打战的时间与做群众工作的时间乃是一与十之比”[15]P72-73。
1929年2月红四军前委决定将部队改编为三个纵队,各纵队分散活动,采取灵活机动战术,由于连续作战,红四军3月到长汀后才完成正式改编。[19]P64,74改编后的红四军分为三个纵队,每纵队辖二支队,每支队辖三个大队。每纵队约枪五百余支,千二百余人。这一纵队编制的形式有助于红四军分兵发动群众,分兵时一般“以纵队为单位,分开出去。然后再分小支”[15]P75。
(二)党的六大决议提出组织红军的重要性,红四军也在实践中提出将地方武装组织为红军,并确立了在赣南闽西公开割据与扩大红军数量的计划
党的六大强调了红军在革命中的重要性,《军事工作决议案》指出在特定情况下,应将赤卫队、游击队整编为正式红军:“在工农暴动胜利及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地方,本党应迅速将自己武装力量的组织从游击的形式(不仅是农民游击队便是工人赤卫队及转变过来的兵士的暴动形式也都在内)改编而成立经常的红军。只有如此,本党方能巩固已得的胜利、且将此胜利扩大到邻近各地。”[17]P490
红四军在井冈山时,毛泽东根据湘赣边革命的经验总结“红军应以集中为原则,赤卫队应以分散为原则”。红四军下井冈山后,受到东固红军的启发,毛泽东提出了将湘赣边赤卫队组织为红军的设想。1929年4月,毛泽东领导的前委给湘赣边界特委写信,建议湘赣边界政权从公开割据改变为秘密割据,并建议将湘赣边赤卫队合编为红军,指出“各县赤卫队有组织红军、采用游击战术的必要”。毛泽东提出将赤卫队组织为红军的原因,是赤卫队联合起来战斗力更强,同时更便于发动群众:“各县靖卫团是不能联合的,我们的赤卫队总的联合消灭靖卫团是有把握的。分散则不能敌各县的靖卫团,没有进取的新气象,多数地点的群众无从发动、无从组织,党的基础无从建立,地方主义的弊病又非常之大,收集起来则这些弊病都免去了”[20]P326。红四军此时共三个纵队,准备将一部分金汉鼎部起义士兵整编为第四纵队,[15]P75-76毛泽东提出将王佐部、红五军与湘赣边各县赤卫队一同合编为红四军第五、六纵队。[20]P326后来,并未整编由金汉鼎部起义士兵组成的第四纵队,[21]P8红五军5月在湘赣边执行了红四军前委的指示,将红五军编为红四军的第四、五纵队,[22]P38但这时红四军正在赣南闽西游击,仍只有三个纵队。
红四军在赣南闽西的工作计划是在1929年3月14日占领长汀之后确立的,1929年3月20日,红四军前委在汀州城召开前委扩大会议,发出给中央的信,提出在赣南、闽西“公开割据”的计划。前委指出,目前前委领导红四军、红五军与赣西南红军的红二、四团,决定在赣南、闽西用游击战术发动群众,造成公开割据,并与湘赣边界的割据区域打成一片。[20]P310-3114月3日,红四军前委在瑞金收到中央的二月来信,4月5日毛泽东回信给中央,在信中再次强调了“争取江西”,“造成群众割据”的一年计划,指出不仅争取江西,而且将革命范围扩大到闽西与浙西,“在三省扩大红军的数量,造成群众的割据,以一年为期完成此计划”[15]P74。红四军代理政委熊寿祺将红四军建军以来的工作计划总结为:“发动广大群众,广泛的在农村中建立群众的基础,深入土地革命,彻底分配土地,扩大土地革命影响于全国,普遍的建立小块赤色政权,赤色武装,使小块苏维埃与零星的红色武装,继续发展,渐次汇为一个总流,然后配合着城市暴动夺取政权。”[10]P60这一总结也体现了红四军的工作重心一是发动群众,深入土地革命,二是在建立苏维埃的同时,将红色地方武装“汇为一个总流”,整编形成红军。
二、红四军入闽对闽西革命的推动
红四军入闽前,闽西的地方武装分布较分散而力量不足,红四军入闽改变了这一局面。1928年的闽西红色区域缺少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提出的进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条件之一,即“有相当力量的红军”,而红四军入闽使闽西的革命形势发生了有利转变。
紅四军在闽西建立的第四纵队的基础为闽西上杭、龙岩、永定等县的红色地方武装。在红四军入闽前的1928年,闽西的红色地方武装主要分布在永定溪南里、永定金丰、上杭龙岩永定交界一带,主要为张鼎丞领导的永定溪南里武装,卢肇西领导的永定金丰武装,傅柏翠领导的上杭蛟洋武装,以及永定太平里和龙岩东肖的武装等。这些武装较为分散,“区域、交通要道,都被反动势力所占领的区域包围着”“很难连成一片”,同时由于驻军与民团的势力强大,溪南里与金丰的党在大多数时间内只能“保藏武装”,红色武装“秘密流动”“潜伏各乡”[23]P15-17。1928年,在闽西各地斗争较为分散的现状下,地方党组织的工作目标是取得各地革命的配合与联系。7月,福建临时省委决定成立闽西特委时,闽西特委的任务是“规划该数县工作的联系,以期在斗争中能收得四县互相配合,互相声援的效果。”[24]P31闽西特委在1929年1月的报告中提出了闽西各地斗争未能互相联系的困难:“我们虽然在乡村斗的满天红,但终不能够占据县城,夺取政权。并且农民斗争终因为陷于孤单,而难以扩大与持久。”[23]P45在各地斗争分散的局面下,闽西地方党虽然将各地地方武装整编为闽西红军,但这支军队很快又分散行动。1928年7月龙岩暴动前后,在福建临时省委特派员王海萍的推动下,闽西地方党组织领导人邓子恢等人将闽西上杭、龙岩、永定三县的地方武装整编为闽西红军第七军第十九师,下辖55、56、57团。这次整编后不久,几支闽西地方武装各自返回家乡,由永定武装构成的56团由卢肇西率领转回到永定的金丰湖雷一带,57团回到永定溪南里,55团中的傅柏翠带领的上杭蛟洋武装返回蛟洋古蛟区一带活动,而龙岩白土地区的武装仍组成游击队转回龙岩。[25]P64
1929年3月,红四军第一次入闽,在长汀进行了半个月的群众工作后离开闽西。虽然这次红四军未到其他县进行工作,但在红四军到闽西的影响下,闽西地方武装的斗争逐渐踊跃,省委认为闽西将来有武装斗争的前途。[26]P168-174福建省委在4月中旬重新组成了中共闽西临时特委,书记为邓子恢。[27]P59邓子恢被任命为特委书记后,积极与毛泽东联系,并写了关于闽西历年斗争情况与敌我力量分布的报告,派专人秘密前往赣南寻找前委,要求红四军再次入闽帮助闽西开展工作。红四军前委在赣南得到了邓子恢的报告,研究后决定红四军第二次入闽。[28]P77-78邓子恢等闽西地方党组织领导人为了策应红四军入闽,在龙岩、上杭、永定等地部署暴动。
1929年5月,红四军第二次入闽,通过攻打城镇、打击反动武装、扶持地方党和地方红色武装的发展等途径,推动了闽西革命的进展。
红四军攻下了龙岩县城、永定县城和永定的湖雷、坎市等城镇,打击了反动武装陈国辉部和地方反动民团。[29]P94-95
朱德在率红四军攻占龙岩准备袭击永定后,在给中央的信中指出,红四军袭击永定的用意是“消灭闽西反动势力发动闽西工作,及参加粤闽赣三省农村土地革命”[30]P81,这一解释体现了红四军在闽西消灭反动武装的目的是为了发动群众与深化土地革命。红四军代理政委熊寿祺曾对红四军的行动原则作出总结,红四军行动的主要原则是“傍着发展”,即伴着红色区域发展,红四军攻打大城市的首要目的是推动红色区域的发展与发动群众,而通过攻城来扩大政治影响则是次要目的。[10]P61
通过攻打城镇与打击反动武装,红四军使闽西原本分散的红色区域与红色地方武装有条件联合起来,此外,红四军的到来也促使闽西的斗争激化,革命局势扩展:“在四军初到的时候,有些地方没有党的组织而又未经过斗争,一般群众尚存观看态度。后经我们影响及发动也陆续起来斗争。但因为四军来去无定,各处斗争群众都受过反动派摧残及四军再开去时,斗争便更加热烈了。如此经过几次红白的变换,这些新发展的地方便也有基础”[31]P305。
因此,红四军第二次入闽后,闽西红色区域扩展,红四军通过协助建立革命委员会、培训干部、给地方武装分配枪支等途径,推进了闽西各地党组织和红色地方武装的发展。
5月29日,红四军一、二、三纵队到永定坎市,在坎市、高陂一带乡村分兵活动了一个星期。红四军前委在坎市期间曾研究成立红四军第四纵队的问题。[31]P3136月1日,红四军前委向中央报告:“我军现在永定,分兵各县游击,帮助革命群众发展组织的工作,并去发动群众斗争的新区域,消灭民团势力。闽西党有相当基础,群众亦好。各县斗争日益发展,前途希望很大。”[15]P432这说明红四军此时认为闽西已具备将地方武装整编为红军的条件。6月9日,毛泽东在上杭旧县召开中共红四军前委会议,决定将闽西长汀、永定、龙岩、上杭四县的地方武装升编为红四军第四纵队。[13]P278
三、红四军对第四纵队的整编
(一)红四军整编第四纵队
红四军通过对第四纵队的整编,将地方武装塑造为能执行政治任务的红军,使红四纵队能够在将来作为红四军的一部分参与发动群众的工作,帮助地方革命发展。
红四纵队成立初期包括第七支队与第八支队,其中第七支队首先成立。据傅柏翠回忆,在傅柏翠部在新泉被整編为红四纵队时,张鼎丞及其部队还在永定。[14]P68据曾在红四纵队中担任支队党代表的永定干部赖连璋回忆,红四纵队编成的过程“随到随编,整个队伍比较松散”,“纵队的组建过程较长,一直到8月份才完成”。[32]P61
第七支队包括傅柏翠领导的上杭蛟洋武装,“将上杭北四区的武装为基础,编为第七支队”[33]P367。此外,第七支队也包括永定、长汀等县的一部分农民武装。“四军由杭白砂到旧县时,前委始决定将长汀赤卫队、永定湖雷、溪南游击队,及一部分土匪及北四区59团三部分,合编成四纵队,成立七支队。”[31]P313在第七支队成立时,傅柏翠担任司令。[30]P122
第八支队主要由永定地方武装构成,“将永定武装编为第八支队”[33]P367,“官长都系永定同志”,“其士兵武装是溪南、湖雷、虎岗、下溪、及上杭东五区一部分集合而成”[31]P313。第八支队的支队长为卢肇西,“初则以李力一担任党代表,次则改用张鼎丞为党代表”,红四军委派了干部谭震林担任第八支队的政治部主任。[33]P367
红四军在整编红四纵队后,委派红四军中的干部到红四纵队中担任领导职务,并对士兵进行训练。红四军中的谭震林兼任红四纵队的党委书记,在龙岩翁家花园对红四纵队进行了编训,组织纵队政治部编印《怎样建立支部》《怎样教育党员》等教材,带部队进行训练,提高官兵的军政素质。[34]P60-61
根据红四纵队不同支队成分的不同,红四军在整编时对干部委派的安排也不同。红四纵队第八支队主要由永定农民武装构成,“一般说来八支队还比七支队好,因为八支队分子都是斗争中出来的农民,对革命当然很好”,“八支队性质上、战斗上都比七支队好”。由于这一情况,在整编之后,第八支队“官长都系永定同志”,采用了永定地方干部担任第八支队领导人。而红四纵队第七支队“分子复杂”,所以第七支队“官长多半四军派来的”,红四纵队在第七支队中委派了许多干部,并且“加以混编”[31]P313-314。
(二)红四纵队的定位
红四纵队成立后,起初相当于一支闽西的地方红军。早在红四军入闽时,闽西地方党组织就认为闽西需要建立一支红军。1929年3月红四军第一次入闽后,闽西特委曾计划建立一支闽西红军:“三月间特委成立时便计划成立二个教导队,由各县派忠实勇敢同志分到蛟洋、溪南里训练,准备组织闽西红军。之后因人力、财力、环境关系,这个计划未实现”[31]P312-313。5月,福建省委得知红四军入闽后,希望红四军能够帮助闽西红军的训练,从闽西招募农民参加红四军,接受军事训练,再从红四军回到闽西加入地方武装,帮助闽西的军事发展。[26]P244福建省委既希望红四军帮助闽西建立地方武装,同时也强调,在组织闽西地方武装时,不能与红四军混合,不能依赖红四军的力量。[26]P220-221省委认为,闽西应建立一支在各地游击的红军:“目前要能够挑选三百名可以随便调遣,没有地方观念的红军,集中起来,在闽西各县成为一种主力军队,可以帮助各县赤卫队做游击战争,要加紧他们的政治军事的训练”[26]P243。在整编红四纵队后,福建省委又指出:“闽西的红军编入四军为第四纵队是很好的办法”,“调一部分党的干部及群众的领袖到红军中工作是必要的。同时四军要尽可能的调派旧的干部参加到第四纵队来(如每连插一、二人),把四军过去的经验连接来影响第四纵队。四军未离开闽之前,第四纵队当然要实地跟着四军去工作,去学习。他同四军要离闽时,犹要设法保留一部分在闽西帮助群众去斗争”[33]P91-92。虽然省委认可了闽西地方武装编入红四纵队,但也指出红四纵队应保留一部分在闽西帮助群众斗争。
在闽西革命局势需要一支地方红军的情况下,红四军在整编红四纵队后,一直与闽西特委保持密切联系,红四军前委与闽西特委共同指导闽西地方工作。红四军第二次入闽后,邓子恢作为闽西特委的主要负责人去前委参加工作,向前委汇报并随同前委指导地方党的工作。闽西特委常委兼特委军委主席李力一也到红四军第四纵队担任工作,此时特委的主要干部都去了红四军前委工作,这导致闽西特委的工作几乎与前委工作合一。1929年7月召开的闽西一大决定成立新闽西特委,邓子恢继续担任特委书记,闽西特委与红四军前委依然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商议红四军在闽西的行动。[31]P294
在1929年底红四军准备离开闽西时,也考虑到了闽西革命对地方红军的需求。10月红四军奉命出击广东东江地区时,只有红四军的一、二、三纵队出击东江,第四纵队则留在闽西,“归特委指挥与前委发生密切关系。”在巡视员谢运康看来,第四纵队“是福建红军的基础队伍,是福建的地方武装”[33]P367。1930年1月,红四军离开闽西去赣南,红四军干部熊寿祺的报告中指出:“四纵队是福建红军,我们打算留他在闽西,但已不能再返闽西了。只好一、三、四纵队同入江西。”[10]P57这体现红四军将红四纵队视为闽西的地方红军,原计划将其留在闽西。在红四军将红四纵队带离闽西后,前委还接到中共闽西特委的来信,信中闽西特委要求红四军留下一个纵队在闽西游击,对此,毛泽东批示:“离开闽西,巩固闽西”[13]P296。
四、红四军在闽西进行的根据地建设工作
红四军在1929年6月整编红四纵队后,七八月间在闽西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地方工作。红四军的工作内容包括在闽西建立连片的红色割据区域、深入地方发动群众、推动闽西党和武装的建设等。新成立的第四纵队也在红四军的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对闽西根据地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一)建立连片的红色割据区域
1929年7月,在由闽西特委书记邓子恢起草,毛泽东修改的闽西一大政治决议案中,指出了闽西工作中应注意的重点:“第一,建立中心工作区域。闽西范围内应有一地或相连属的数地为中心区域,在这个区域内建立深入工作基础,以为全闽西向前发展的根据地。一县之内亦应有中心工作区域,以为一县发展的根据。第二,赤色区域的互相连属。要加紧赤色区域间空隙地带的工作使之打成一片,免去孤立的弊病。第三,波浪式的向外发展。依傍着已有工作的地方如波浪一样的向前推进,不要是不相关联的冒进”[15]P124。红四军在闽西进行的地方工作,也按这三条原则推进:建立工作的中心区域、在已有工作的区域推进革命的发展、使红色割据区域连成一片。
在整编红四纵队之后不久,6月22日红四軍七大之后,毛泽东不再担任红四军前委书记,离开部队去闽西地方养病。毛泽东离开前委后,朱德、陈毅领导的红四军前委在7月8日决定了红四军的行动计划,即在闽西六县分兵游击,发动群众:“此时东江、赣南皆不能去,只有留在闽西,敌来当相抗对付。现在分头在永定、龙岩、杭、汀、连之一部发动群众的斗争,造成赤色区域之势力割据,敌来当打破一面求出路”。红四军游击计划的工作中心为龙岩的大小池、古田。[35]P153[30]P172红四军还委派干部在大小池建立了特区委,计划将大小池和古田建立成根据地。[30]P122在这一阶段,由于闽西周围“无什么大敌”,“大局暂时妥协”,因此红四军的计划主要是“造成闽西赤色区域”,并为战时的诱敌深入做准备。[10]P53
红四军一、二、三纵队围绕着这一工作中心散开,一纵队由坎市、合溪、蓝家渡、庐丰、安乡,在上杭对河沿韩江东岸直上,一直工作到回龙、官庄。二纵队由雁石、溪口、梅村直入连城。三纵队在龙岩工作一时期再由大、小池经古田至新泉。[10]P53红四军前委于1930年回顾这次在福建的分兵游击时,指出红四军一纵队的工作效果最好。红四军第一纵队所在的位于上杭、永定、龙岩交界地区的坎市一带处于交通要道,“打通”正是指对坎市及其周边的白色据点进行清理,使红色地方武装与小块的红色割据区域连贯起来。
(二)深入地方发动群众
在这一阶段,新成立的红四纵队第七、第八支队各自在其家乡附近活动。第七支队领导人傅柏翠的家乡蛟洋与红四军决定的工作中心龙岩大小池、古田相毗邻。红四纵队第七支队的工作范围就在蛟洋附近,“在白沙、蛟洋等处一面工作,一面整理”[10]P53。红四军七大后,傅柏翠领导的蛟洋地方武装在龙岩训练了几天,七月上旬末,由朱德率领经过古田、白砂、旧县,再到新泉,又在新泉训练了数天。之后,红四纵队与一、二、三纵队分开行动,在上杭北路、连城南路、龙岩西路的三县交界地区开展游击活动,帮助农民斗争及警戒长汀来路的江西敌人。[14]P70
这时,红四纵队第八支队在永定工作,“当时只有七支队跟随四军工作,成立三四个月来则在杭、永、岩交界及上杭一带工作。八支队则在永定界内工作时间多”[33]P367。
1929年8月之后,由于“会剿”局势紧张,因此红四军前委决定红四军二、三纵队出击闽中,一、四纵队留在闽西发动群众。一、四纵队的任务是“短期间把群众组织起来,武装起来,在群众包围中应敌”[10]P54。这一阶段,毛泽东指导了红四军第一纵队、第四纵队在闽西的地方工作。[13]P285-286[14]P71
当时担任第一纵队党代表的熊寿祺指出,“一纵队开入岩、杭、永交界的大洋坝,把全纵队分为三部分,改名为上杭永定赤卫队”,当时担任一纵队二支队支队长的萧克回忆道:“我们留下后取消了纵队、支队的名义,都改称游击队”。此时红四军在闽西分兵的作用,一方面是“假借上杭或永定赤卫纵队名称以避会剿各军之注意”,另一方面能够“深入群众,与群众配合应敌”[10]P54[21]P127-128。
第四纵队的第七支队和第八支队依然分头在各自家乡附近活动,由傅柏翠领导的第七支队继续在上杭、龙岩、连城交界一带活动,而由永定武装构成的第八支队则与红四军第一纵队一起在永定活动。[31]P293第七支队在家乡蛟洋附近分兵工作:“在上杭之北二、北三、北四、北五区内分散应敌,他一个支队和一个特务大队,共四大队分为四起,以古田、白砂、蛟洋数处作中心,向汀南、连南(新泉)游击应付金汉鼎,中心工作是深入群众,与群众配合应敌。”[10]P54傅柏翠部还在古田进行土改工作,在旧县赶走民团残部,最后驻扎在新泉,警戒北路之敌,纵队司令部则设在傅柏翠的家乡上杭北四区。[14]P71
第八支队则与红四军第一纵队一同在永定活动。红四军第一纵队共有三个支队,王良支队在永定的金丰、湖雷等地,粟裕支队在永定堂堡、合溪等地,肖克支队在上杭的太拔,芦丰等地。这三个支队帮助地方党和地方武装消灭地主的团匪和土匪,进行打土匪,分田地,建立区、乡苏维埃政权。[36]P22第四纵队第八支队又分兵为两部分活动,其中的一部分“在东西区与二支队联合”,另一部分“由卢同志率一大队到金丰里与一支队联合在一起”[31]P293。可推测,与粟裕支队一起在永定堂堡、合溪等地活动的是第八支队中由张鼎丞、赖连璋率领的溪南里、合溪地方武装,第八支队中的另一部分是由卢肇西率领的金丰地方武装,在其家乡金丰、湖雷一带活动,即这两个支队均在其家乡附近进行分兵工作。
红四军在地方进行群众工作的具体方式包括:“深入群众,迅速帮助分田,建立苏维埃政府,组织并训练赤卫队,建立递步哨、交通网。告诉群众断绝敌人交通、封锁敌人的粮食,敌人来,群众一律登山,四面八方扰敌等办法。”[10]P54
军队深入地方进行群众工作的前提,是军队对地方足够熟悉,因此红四军对士兵提出的要求是:“总要使地形弄熟,群众与红军打成一片”,“虽然一纵队不是福建人,一定要在短期内变成福建人,一切都要熟悉”[10]P54。根据对红四纵队第七、八支队工作范围的梳理,可以发现红四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专门采取了安排,即外来的红四军第一纵队士兵与第四纵队第八支队中永定溪南、金丰的本地士兵共同工作,工作范围在本地士兵的家乡附近,而红四纵队第七支队也在其蛟洋家乡附近工作。这一安排发挥了闽西地方武装的优势,借助了地方武装对环境的熟悉,使红四军能够成功深入地方发动群众。
(三)军队帮助地方党和地方武装的建设
红四军进行的地方工作的一项重点,是用军队去带领和帮助地方党和武装的发展。其过程为:“每处派一个政治人才(政治部科员和大队政治委员等)到那里去住起,对内有党的地方,就作区委委员或副书记,无党地方创造党,对外为红军政治部的代表,帮助苏维埃工作。他代表一纵委的精神,实现一纵委的工作路线。关于赤卫队工作,由一纵队各大队抽出两个是同学的副班长或班长,到各区充赤卫队教练官,在各区训练赤卫队,这些赤卫队与红军是合打的行动。这样一来,地方的军事、政治都由一纵委统一指挥起来,岩杭永之一大块半个月内一切工作都布置好了”,在红四军的领导和帮助下,“各处赤卫队因为红军的加紧训练与不断斗争,也能应付敌人了”[10]P54。
红四军在闽西进行了一段时间地方工作后,在1929年七八月间,闽西各县的赤卫队有了飞跃发展:“赤卫队枪支,永定由五百条发展到一千二百余条,龙岩由几十条发展到六百条,上杭由三百余条发展到一千余条”[30]P148。在红四军的推动下,“最近岩、杭、永三县赤卫队已编成系统的组织”,“永定编成大队23个,人数二千余人,另有县赤卫队一大队。龙岩编成9大队,另有特务大队(内有工人纠察队40人),共人数二千余人,设总队长一人指挥重要武装,上杭东五区、东二区、北二区(白沙)都各编成一个大队,白沙另有一大队,政治归四纵队指挥”[31]P287-288。随着红四军在闽西的分兵工作,闽西各地赤卫队的规模与枪支数量都得到了明显增加。
五、红四军在闽西的实践经验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发展
红四军1929年在闽西的革命实践,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相辅相成。毛泽东1929年12月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及毛泽东1930年1月给林彪的信中提出的观点,都与这一革命实践密不可分。毛泽东在给林彪的信中,提出红军与游击队的存在与发展,与小块苏维埃政权的存在与发展相伴随,并进一步指出:“朱毛式、贺龙式、李文林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的建设政权的,红军游击队与广大农民群众紧密地配合着组织着从斗争中训练着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武装组织从乡暴动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以至于超地方红军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向前扩大的政策,是无疑义地正确的”[11]P554。
这段论述体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发展,红四军在闽西的革命实践则对其提供了经验。红四军在闽西实践的经验有几方面:
(一)确立了地方武装整编为主力红军这一做法是扩大红军的主要方式。红四纵队的整编,是将地方武装整编为主力红军的成功实践
与井冈山时期相比,闽西时期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在扩大红军方面有所发展,形成了将赤卫队联合起来整编为红军的思想,这既是受到东固红军的影响,[1]同时也与中共中央对扩大巩固红军的看法相符合。虽然中共中央与红四军对革命局势的判断有所差异,但中共中央与红四军对红军在革命中重要性的看法是较为一致的。六大之后,中共中央对红军的重要性加以强调,指出了将赤卫队改编为红军的条件,[17]P490提出紅军的扩大与巩固,指出红军的创立可以成为革命高潮的一个动力。[17]P674毛泽东在1929年4月给中央的信中,指出了“革命潮流逐渐升涨”,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红军的创造和扩大。[15]P70-71因此,红四纵队的整编,既是毛泽东重视扩大红军的结果,也进一步印证了扩大红军与革命进展的相关性。
在整编红四纵队这一成功实践之后,红四军对于扩大红军的经验逐渐完善,陈毅在1929年9月给中央的报告中总结了红四军前委将地方武装整编为红军的经验:“在有几县以上的赤卫队,群众武器多的地方应该成立红军一营至一团,打破群众自私自利的地域界限,创造强有力的超地方性的红军”,“在不妨害赤卫队条件之下,应建立红军”。[18]P785-7861929年12月的古田会议决议总结了红四军扩大红军的路线,不是“招军买马”“招降纳叛”扩大红军的路线,而是“由扩大地方赤卫队地方红军以至于扩大非地方红军的路线”。[18]P8101930年1月毛泽东给林彪的信中再次重申了这一扩大红军的路线:“扩大武装组织从乡暴动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以至于超地方红军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向前扩大的政策,是无疑义地正确的。”毛泽东在这封信中也再次强调了红军与革命高潮之间的密切联系,指出红军是将来大革命的重要工具之一。[11]P554-555
(二)形成了军队建设根据地的经验。红四军在闽西以实现“公开割据”为目标,在实践中成功积累了军队发动群众与建设根据地的经验
1929年3月红四军入闽后,根据“公开割据”计划,通过攻打城镇、打击反动武装、扶持地方党和地方红色武装的发展等方式,推动了闽西革命的发展。红四纵队成立后,红四军分兵进行地方工作,在闽西形成了红色区域的连片割据。新成立的红四纵队在红四军的地方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红四军整编红四纵队前,“主力红军多不是本地人,和地方赤卫队来历不同”。[15]P71在红四纵队整编后,闽西的地方武装加入红军,发挥了熟悉地方环境的优势,协助红四军起到了“地形弄熟,群众与红军打成一片”的效果。[10]P54
以红四军在闽西的经验为基础,红四军进一步否定了流寇思想,确立了军队建设根据地的原则。1929年12月毛泽东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指出,红军执行的任务包括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设政权等,并提出反对流寇思想,指出应通过帮助群众建设政权的方式来扩大政治影响。[18]P801、810
毛泽东在1930年1月给林彪的信中指出,在前委去年4月给中央的信的基础上,还应补充一个红军集中兵力的积极理由:“集中了才能打破大一点的敌人,才能占领城池。打破了大一点的敌人,占领了城池,才能发动大范围的群众,建立几个县份联在一块的政权。这样才能耸动远近的视听(所谓扩大政治影响),才能于促进革命高潮上发生些实际的效力。如我们前年干的湘赣边界政权,去年干的闽西政权,都是这种兵力集中政策的结果”[11]P559。毛泽东的这一论述,与红四军在闽西发动群众与建设根据地的过程相一致,体现了其军事思想的发展,也体现了闽西经验的重要作用。
(三)形成了军队帮助地方武装发展建设的经验,创造了将扩大红军与“武装地方”相结合的做法
在1929年,对于选择扩大红军还是扩大地方武装,红四军内部曾有过不同意见,第一种是注重红军的壮大,认为红军战胜敌人后得到的枪械应用来扩充红军,第二种则认为应将枪械交给地方赤卫队。在1929年秋季时,红四军前委已明确了看法,指出上述两种意见都有偏颇之处,应将红军与赤卫队武装同等重视。[18]P784-785
红四军在闽西的革命实践,正体现了对主力红军与红色地方武装的同等重视,在扩大红军的同时,推动地方武装的建设与发展。红四军在整编红四纵队的前后,始终考虑到闽西的革命局势需要一支地方红军,在整编红四纵队后,红四军进一步扶植了闽西红色地方武装的成长。
从井冈山到赣南、闽西的革命实践,促成了红四军领导人的这一认识:“只有由武装地方而扩大的红军,才是正确的扩大红军的路线,武装地方即是扩大红军”[10]P63。1929年12月召开的古田会议决定将主力红军帮助地方武装的责任落实在决议中,指出红军政治部、司令部均有责任帮助地方武装,但要尽可能经过地方政权机关来帮助。[18]P8341930年,毛泽东在《前委通告》中再次强调军队工作中应对“武装地方”引起重视,指出“扩大红色区域主要条件就是农民武装”,军队在深入工作中应创造农民武装,将“武装地方看作十分迫切的工作”。[15]P493
[参考文献]
[1]郭小强,丁仁祥.朱毛红军下井冈山的几个问题探讨[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8(5).
[2]熊轶欣,郭鹏.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0(1).
[3]张永.1929年朱毛之争与红军的权力结构演变[J].近代史研究,2013(5).
[4]应星.红四军领导机构的演化与主力红军的组织形态[J].苏区研究,2016(3).
[5]蒋伯英.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及其相关问题[J].苏区研究,2015(1).
[6]陈贵明.蛟洋暴动的起源:一个社会史的分析[D].厦门:厦门大学,2009.
[7]蒋伯英.从革命到反叛:1927—1931年傅柏翠的人生轨迹[J].苏区研究,2018(5).
[8]蒋伯英,邓淮生,张延忠.傅柏翠:一段难掩的历史足迹[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9(3).
[9]应星.从“地方军事化”到“军事地方化”——以红四军“伴着发展”战略的渊源流变为中心[J].开放时代,2018(5).
[10]熊寿祺.红军第四军状况(1930年5月)[J].党的文献,1999(2).
[1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6册[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
[12]龙心刚,谢春娅.从民众运动到民众军事化——中共早期关于军事问题认识与实践的演进逻辑(1921—1930)[J].中共党史研究,2016(9).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4]中共上杭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上杭党史资料:第7辑[Z].内部资料,1987.
[15]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16]中共赣南区委党史研究室.赣南区革命斗争回忆录[Z].内部资料,1961.
[17]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18]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5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
[19]江华.追忆与思考:江华回忆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20]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综述(1)文献(1)[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
[21]萧克.朱毛红军侧记[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22]王焰.彭德怀年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3]中央档案馆,福建省档案馆.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闽西特委文件1928—1936年卷[Z].内部资料,1984.
[24]中央档案馆,福建省档案馆.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省委文件1928年下册[Z].内部资料.1984.
[25]邓子恢.邓子恢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6]中央档案馆,福建省档案馆.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省委文件1929年上册[Z].內部资料,1984.
[27]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等.中国共产党福建省组织史资料:1926年2月—1987年12月[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28]蒋伯英.邓子恢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29]中共永定县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永定人民革命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
[30]中共龙岩地委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闽西革命史文献资料:第2辑[Z].内部资料,1982.
[31]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地武装起义:福建地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9.
[32]金冶.回忆谭震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33]中央档案馆,福建省档案馆.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省委文件1929年下册[Z].内部资料,1984.
[34]《谭震林传》编纂委员会.谭震林传[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3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年谱(新编本)1886—1976: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36]永定县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室.永定文史资料:第二辑[Z].内部资料,1983.
The Revolutionary Practice of the Fourth Red Army in Western
Fujia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ao Zedong Military Thought
LI Xia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009,China)
Abstract:The revolutionary practice of the Fourth Red Army in western Fujian in 1929 was complementary to the development of Mao Zedong military thought,and also provided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resolution of Gutian Conference.The Fourth Red Army promoted the progress of revolution in western Fujian and reorganized the local armed forces in western Fujian into the fourth column of the Fourth Red Army to carry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revolutionary base.The practice of the Fourth Red Army in western Fujian established that the method of integrating the local armed forces into the main force of the Red Army was the main way to expand the Red Army,accumulated the experience of the army in mobilizing the masses and building base areas,formed the experience of the army in helping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local armed forces,and created the practice of combining the expansion of the Red Army with the “arming of the local areas”.
Key words:Mao Zedong;Fourth Red Army;western Fujian;expanding the Red Army
(责任编辑:邱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