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鑫铭 关晓
摘要:近年来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发展。但是思政课的实效性与人们对它的期望仍然有差距,高校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尝试应用故事讲授法无疑是一个好的方法和途径,本研究在提出故事讲授法在“原理”教学中创新应用必要性的基础上,从故事选取的原则以及故事讲授法的应用技巧等方面提出实操性的方案。
关键词:故事讲授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
作者简介:金鑫铭(1979-)男,硕士,湖北省十堰市人,西安思源学院思政部教师,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关晓(1983-)女,硕士,陕西省西安市人,西安思源学院思政部教师,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为西安思源学院校级教改课题“故事讲述法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的创新应用”(项目批准文号:19SYGP021)研究成果。
一、故事讲授法在“原理”教学中创新应用的必要性
在高校现开设的几门思政课中,“原理”课相对来说较为难教难学,老师和学生多有畏难情绪,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从教师入手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讲好“原理”课。在“原理”课教学中创新应用故事讲授法无疑是一个好的方法。故事讲授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故事嵌入教学环节并将讲故事当作具体操作方法,以完成教学任务并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1]
马克思主义初传入中国时,艾思奇先生的《大众哲学》是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一部较为成功的著作,2006年再版说明如是评价:《大众哲学》像革命的火炬,在黑暗中照亮了前进的方向,启蒙了成千上万的青年奔向革命道路。在国内战争时期,蒋介石无可奈何的哀叹:“一本《大众哲学》,冲垮了三民主义的思想防线”!承认其失败,是人心丧失,“乃败于艾思奇先生之《大众哲学》”![2]仔细研究《大众哲学》,不难得出结论:著作的成功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科学性以及作者的理论功底外,编写方法上作者则更好的处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学理性与通俗化的关系——作者通过一个个经典故事的讲解,做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做到了在吸引读者兴趣的同时让读者理解了理论,普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
建国后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较为成功的著作中,1982年出版的由原中央党校副校长韩树英先生主编的《通俗哲学》也是一个典范,《通俗哲学》和《大众哲学》的成功亦有异曲同工之妙,即故事讲授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以得到启发,在“原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的运用故事讲授法,化难为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二、故事讲授法在“原理”教学中故事的选取原则
政治性原则。“原理”是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所以使用故事讲授法教学在选取故事的时候一定要把政治性原则放第一位,每个故事的选取要与党中央精神高度一致,与新时代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步调一致,故事体现的精神内涵一定是正能量的,绝对不能出现因为追求故事的趣味性而失去政治性,绝对不能因为追求新颖、有趣而出现与中央精神相违背、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抵触的情况发生。
综合性原则。应用故事讲授法进行“原理”教学在选取故事时需要遵循的另一个原则就是综合性原则。当然这个原则是可遇不可求的,可以说是故事讲授法的至高境界。这一原则要求在选取故事时,最好是一个故事能够说明一个专题中多个或绝大部分重要的理论和知识点。故事的讲授可以分层次分阶段进行,随着故事讲授的深入也推进着教材原理的讲授,故事情节高潮迭起,理论讲授逐步深入,层层推进、丝丝入扣。
在应用故事讲授法进行“原理”教学时,故事的选取除了需要遵从上述原则外还需要遵循新颖性原则、关联性原则、趣味性原则等。
三、故事讲授法在“马原”教学中具体的实施原则
故事讲授法对于“原理”教学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创新,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故事讲授法讲授过程中侧重于故事性。故事讲授法在“马原”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与传统教学方法区别开来,故事讲授法侧重于事例的故事性,在事例的选择上故事性和趣味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在讲授的过程中更要在事例故事性的基础上,通过讲授的技巧进一步升华其故事性和趣味性,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增加课堂的实效性。
故事讲授法讲授过程中侧重于故事的哲理性。“原理”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部分特别是前两个部分都具有很强的哲理性。理论性强、逻辑性严密,这也是“原理”难教难学的重要原因,故事讲授法就是要通过老师讲授故事,着重把故事背后蕴含的深厚哲理剖析出来,让学生在听老师讲故事的过程中明白故事背后的道理,这就要求在讲授过程中侧重于讲清楚故事蕴含的哲理性。
故事讲授法讲授过程中侧重于“讲”的方法和技巧。故事讲授法不同于其他教学方法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是在追求实际效果方面要具有趣味性。想达到这种效果除了在故事的选取方面要有“讲究”之外,还要注重“讲”的技巧,这种“讲”的技巧包括语言修辞的应用、语气语调的结合、其他幽默元素的辅助等等,这些都可以增强讲授的故事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注意多方面能力的培养,甚至可以从中国传统艺术如相声、影视表演等中汲取养分,在实践摸索中提升“讲”的综合能力。
四、故事讲授法在“原理”教学中创新性应用的方法与技巧
正确处理学术性语言与通俗性语言的关系。“原理”课是一门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课程,该门课程理论性、逻辑性强是大家公认的。故事讲授法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故事讲述来阐释理论使理论通俗化,增加教学实效性。但是在应用此教学方法时一定要注意“马原”课既是政治课又是理论课,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学术性,故事讲授法的应用其目的之一就是化理论为通俗、化难为易。所以一定要掌握适度原则,既不能过于使用学术性语言,把理论越讲越深奥,也不能语言过于通俗化以至于物极必反使理论庸俗化,在语言表述上要坚持通俗性以学理性为前提。在学理性的基础上盡量做到通俗性,发挥故事讲授法教学的最大优势。
正确处理第一人称角度与第三人成角度讲授的关系。在应用故事讲授法进行“原理”教学特别是在讲故事环节中,注意处理好第一人称讲授和第三人称讲授的关系。一般来说,以第一人称角度讲授故事时,能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性,从而增加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用第一人称讲的尽量用第一人称讲,甚至可以采用广义第一人称的角度讲出来,即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可以以自己或“我家人”、“我邻居”、“我朋友”、“我同学”、“我同事”的广义的第一人称角度讲授。但有些故事本身不适合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讲授,就不要牵强附会、否则会弄巧成拙。
正确处理老师讲与学生议的关系。在“原理”课中应用故事讲授法要正确处理老师讲与学生议的关系,在老师讲这个环节上注意把握“讲”的技巧的同时,要注意增加课堂互动,不能把课堂变成了老师的独角戏,通篇都是老师在表演,学生只是成了观众。要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让学生全方位的参与到教学中来。老师讲完故事后可以通过学生讨论故事体现的哲理、方法论等凸显学生的地位,在达到课堂平衡的同时活跃课堂氛围,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正确处理故事讲授使用频率与时间长短的关系。应用故事讲授法进行“原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故事既是手段也是载体,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犹不及。要注意讲故事的频率和每次讲故事占用的时间,笔者应用问卷调查法对多所高校大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分析数据后得出结论:以一节课45分钟为例,故事讲授使用的频率在3-4次为宜,每次故事讲述时间2-3分钟效果最佳。不同的学校、专业、学生可能有所差异,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综上所述,故事讲授法在日常教学中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优势,把其创新应用于高校“原理”课教学能够化难为易,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从而满足党中央以及广大师生对其的角色期待。
参考文献
[1]肖慧欣.故事教学法在医学院校思政课中的运用及主观评价分析——以“形势与政策”课为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12)100~100
[2艾思奇.大众哲学[M].2009年2月第一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