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晓花
摘 要:在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当中,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其子女留在农村地区,进而形成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长期缺失,导致其在成长与发展中遇到很多问题,这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养成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将会对其一生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将通过分析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探索留守儿童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32-018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2.092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并且制定了相关教育方案,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但是,留守儿童的父母和孩子的接触时间较少,一直忙于工作,很难将精力放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导致留守儿童在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上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应该主动担负起留守儿童教育重担,从生活和学习等方面入手,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切实解决其成长中遇到的困难。然而,当前留守儿童教育体系的成熟度不高,导致在工作实施中遇到较大的问题,因此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针对性教育策略。
一、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习状况堪忧。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普遍较差,这是其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很多家长外出工作,将孩子留给祖辈照顾,由于其教育理念较为落后,难以形成对留守儿童的科学化教育,导致其难以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对学习缺乏热情和兴趣。在学校时能够受到教师的监督,但是在放学后却难以形成系统化管理,留守儿童的自制力较差,往往沉迷于玩乐而忽视了学业[1]。未能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对于未来的发展认知不够清晰,存在厌学和逃学等现象。
2.心理健康问题。与学习情况相比较而言,心理健康问题则更加重要,素质教育不仅是培养具备丰富文化知识的人才,最关键的是立德树人,为其塑造健康健全人格。但是,由于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中缺少沟通,导致其出现任性、自闭、冷漠和孤僻等心理,严重限制了其健康发展。尤其是亲情的缺失,使其难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导致其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出现偏差,极易引发打架斗殴等事件,如果未能对其进行正确引导,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3.道德教育问题。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尚未成熟,其道德价值观念也处于形成的关键阶段,很多家长往往认为只要给孩子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就万事大吉,对孩子的道德发展状况较为忽视,不利于其未来发展。很多家长对孩子过于宠溺,孩子提出的所有物质需求都无条件满足,导致留守儿童在价值观念上出现偏差。
4.安全教育问题。小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不足,而且在家庭中多由祖辈照料,因此会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留守儿童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养成不良生活习惯。留守儿童父母在安全教育方面的缺失,也导致其未能掌握科学的自我保护方式,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留守儿童教育的策略
1.完善课程体系。学校是留守儿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塑造人格的主要途径,应该根据他们的个性发展特点与规律,制定针对性课程体系,满足其学习与成长需求。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特点的深入分析,了解他们在思想认知与思维习惯上的规律,课程内容应该涉及道德、安全和心理健康等各个方面,实现对留守儿童心理状态的有效调整。在完善思想品德课程体系的同时,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使其能够在生活中明辨是非,防止由于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而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2]。课程设置应该符合留守儿童的认知特点,使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格,正确看待自身的处境。同时,教师应该对留守儿童进行鼓励式教育,让他们明白父母工作的艰辛以及对整个家庭的意义,使其能够树立远大的目标并在学习中为之奋斗。
2.优化师生关系。教师与留守儿童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成效的主要因素,也会对其未来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往往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者形象,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较远,缺乏密切的沟通交流。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致力于民主、和谐、平等师生关系的构建,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营造舒适的环境氛围。在教学工作当中,应该加强与留守儿童的交流、沟通,了解他们在生活、学习和情感上的真实情况,并为其提供针对性建议。教师应该多从留守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赢得他们对教师的信赖,从而能够敞开心扉表达自己,促进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3]。很多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在纪律方面往往做的较差,教师应该对其进行针对性纪律教育和理想教育,使其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当留守儿童犯错后,教师应该采用委婉的方式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非采用打骂式教育,在维护学生自尊心的同时,能够使其感受到教师的关怀。
3.加大教育投入。学校应该适当加大教育投入,为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应该加强学校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促进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专业队伍的成立,以班级为单位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系统化研究,从而制定符合当前教育发展潮流的教育策略。加快学校图书室、心理咨询室和文体活动室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干预,防止在成長中出现严重的问题。应该聘请专门人员对心理咨询工作进行指导,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情感变化特征,增强心理干预的针对性与规范性。引进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促进教学工作水平的提升,使留守儿童的注意力能够真正集中到学习上,树立远大的理想与目标。
4.强化家庭教育。
在对留守儿童开展教育工作时,只依靠学校的力量往往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应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强大力量,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教师需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的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工作地点、性质和经济情况等。每一个留守儿童在家庭环境、性格特点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教师应该在做好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差异化教育工作策略,使其更加符合留守儿童的发展特点。尤其是在当前通讯越来越便捷的趋势下,教师可以建立专门的微信群,使留守儿童父母能够在群内交流教育经验,消除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鼓励父母定期与子女进行视频或者语音通话,增进彼此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使其在生活和学习中始终保持充足的动力。很多父母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式,对此教师应与家长交流教育经验,使其转变传统理念,以更加合适的方式引导子女健康成长。
5.健全管理机制。对于管理机制的构建与优化,是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同时也能够提升教育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建立长效机制满足其长远发展需求。在管理工作当中,应该增强各项工作的动态化。如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并根据其发展情况进行更新,为教育方法与策略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鼓励教师定期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情况,以便能够在学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留守儿童活动空间进行拓展,通过开通“亲情热线”的方式加强留守儿童与家长的联系。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其能够在互相帮助当中获得成长的乐趣,同时解決同龄人成长中出现的普遍问题[4]。有条件的地区学校可以逐步推行寄宿制管理的方式,这不仅能够消除留守儿童上学、放学途中的安全隐患,同时便于教师的集中化管理,及时解决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此外,管理机制的构建应该从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从而增强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各项制度的有效落实与执行。
6.开展实践活动。学校应该组织类型丰富的实践活动,以安全教育、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等为主题,引导留守儿童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氛围的熏陶,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用于指导自身的行为方式。教师应该明确留守儿童的兴趣爱好,增强各类活动的趣味性与丰富性,使其能够在各类活动当中展示自我才能,获得信心的同时,增进与其他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提升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交际能力,避免自闭、抑郁等心理问题的产生。同时,应在节假日开展亲子活动,使留守儿童父母能够带领孩子参与到活动整个过程当中,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使父母能够更加了解孩子的成长变化,从而为家庭教育的实施奠定基础。在亲子活动当中,教师应该与每一个家长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共同商讨教育对策,为其成长创造良好的学校环境与家庭环境,使教育工作保持一致性。
7.整合社会资源。只有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才能真正增强教育实效性,因此教师应该重视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增进与基层组织之间的沟通,以便留守儿童档案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根据不同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制定针对性措施。尤其是针对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留守儿童,学校应该与当地村支两委共同商讨扶助计划。此外,还应增进学校教师与共青团员、村妇联主任等工作人员的交流,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的关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防止坏的环境给留守儿童身心带来的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三、结语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学校应该增强自身的教育意识,认识到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之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积极创新教育工作方法与理念,为留守儿童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通过完善课程体系、优化师生关系、加大教育投入、强化家庭教育、健全管理机制、开展实践活动和整合社会资源等途径,满足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给他们带来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
参考文献:
[1]王新莲.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50):241.
[2]邓彦宏.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应对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48):31.
[3]冯春芳.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J].南方农机,2019(19):104.
[4]刘慧玲.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