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美好 游娇 黄佳怡 熊雪飞 唐宁
摘要:偶像养成类节目是一种新兴的选秀节目,因其养成属性、新鲜刺激受到大学生的追捧。大学生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受到偶像养成类节目的影响,一方面偶像养成类节目起到一定正能量的价值引领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它的泛娱乐性,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产生了负面影响。如何应对偶像养成类节目的消极影响,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本文通过分析偶像养成类节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双重影响,从多方面提出了解决路径。
关键词:偶像养成类节目;大学生;价值观
偶像养成类节目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此类节目中,大学生是观看的主力军。但由于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对社会上形式各样的思潮分辨不足,容易受到节目的影响,导致价值观发生偏差。因此,了解偶像养成类节目究竟会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怎样的影响,有利于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对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大学生观看偶像养成类节目的原因
相较于传统的选秀节目,偶像养成类节目对青年大学生有极强吸引力。首先,在选手年龄方面,符合当前市场对“小”而“鲜”的需求,也更加符合当前受“日韩流”影响的青年观众的需要。其次,选手才艺全能化,唱跳和其他才艺结合更具年轻化因素。此外,以组合的形式进行PK相较于传统的单人PK更易吸引“团队粉”,同时成就的舞台效果也更加明显。最后,该类节目借鉴日韩的练习生模式,更侧重培养而非选拔,它呈现出练习生们的日常训练,拉近了偶像和观众的距离,全方位展现练习生才艺和个性的过程中,满足了以大学生为主的观众的好奇心。
随着互联网等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在全媒体的背景下,观众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偶像养成类节目的相关资讯。节目组可以利用互联网等相关媒介进行宣传,制造舆论,吸引观众眼球,同时观众还可以参与到舆论讨论中,使偶像养成类节目更为火爆。
首先,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可以通过新媒体关注偶像养成类节目,具有关注此类节目的能力。此外,偶像养成类节目迎合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偶像养成类节目中打造出来偶像美丽帅气、积极向上的形象更是满足了大学生的幻想,“越努力越幸运”体现了受众的粉丝投射心理,使其获得极大满足感。一路陪着偶像“成长”也让迷茫期的大学生有了被需要的满足感。最后,因为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多以群体为主,他们的跟风心理也促进了偶像养成类节目的传播。
偶像养成类节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偶像养成类节目是一把“双刃剑”,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有利有弊。不能忽视偶像养成类节目在愉悦学生身心等方面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同时也要注意到节目在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帶来的巨大挑战。
积极影响
大学生处于即将踏入社会的预备阶段,同时面临学业和生活的压力。偶像养成类节目的产出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疏压平台,节目的娱乐片段使大学生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感到放松愉快。同时大学生在观看时和朋友对节目的讨论可以释放近期的心理压力,促进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的成熟阶段,社会上的思潮和身边的人和事都极易影响他们未来选择的判断。偶像养成类节目里包含了各色各样的练习生:有天资聪颖极具天赋的练习生,也有靠着后天努力不断刻苦进步的练习生。在节目中不断努力的练习生能影响着大学生们越发积极向上,促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树立起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不断努力。
消极影响
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论述到“丰盛的消费社会”,“符号化的消费”成为消费社会的重要特征和典型标志。[1]偶像养成类节目把练习生们精美包装,包装好的偶像成为了可以消费的物品,其衍生物品也有巨大商业价值可以发掘。偶像实质上成为一个精美的“消费符号”。大学生是观看偶像养成类节目的主要群体,有一定消费自主权,自然就成为了偶像养成类节目符号化消费的主要对象。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他们心智暂未全面成熟,对这类节目的认识没有深刻到位,会为喜欢的偶像投入过多金钱,还有的大学生在此类节目上的消费超出自己所承受的经济范围,从而进行超前消费甚至沾染校园贷,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时间观是人们对时间概念的科学和哲学认识,掌握正确时间观,可以统筹兼顾,合理分配时间。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每天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加,能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娱乐时间,对其发展有重大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自制力低,无节制地观看偶像养成类节目及其相关视频和资讯。而且一些大学生沉迷节目发起的各种活动,积极为偶像应援,参与到节目营造的全民狂欢造星过程中,这会导致大学生们本末倒置,正确的时间观念受到冲击,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偶像养成类节目为增加节目收视率以及打造偶像良好形象,用靓丽的练习生和高级的舞美紧紧地抓住了大众的眼球给观众们极大的感官刺激。此类节目作为一个客观主体通过节目中的各个环节把对“美”与“好”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事物展现在大学生面前,如果节目制作泛娱乐化,把性感的、庸俗的表演定义为“美”和“好”,会使大学生逐渐接受这种观点,使他们的审美逐渐低俗、媚俗化。[2]更有甚者,节目中的一些环节直接是以颜值高低作为评价标准,如评选颜值C位,空有活动外表而无实质的内涵,无法带给大学生带来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它们仅仅提供的是一种视觉感受,还会造成大学生形成只看外表不看内在的畸形审美观。
偶像养成类节目使大学生参与到练习生出道的全过程,满足了受众心理,使得大学生们有强烈的参与感,无形中加强了练习生与他们的亲密关系。可以看到大学生中经常有人把偶像当作 “老公”“老婆”“女儿”“儿子”。这种不恰当的崇拜方式会使他们迷失自我,排斥生活,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关系。这种状态发展下去会导致大学生以偶像为中心,渐渐把偶像看得比自己的亲人朋友还重要,一旦有人对偶像做出批评,他们便会激动地反驳,进而产生网络骂战。[3]
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价值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定型的重要阶段,偶像养成类节目输出的一套价值理念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产生了一定影响。从2018年开始,国内偶像养成类节目层出不穷,各种偶像团体不断出现在大众面前。在偶像风潮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关注 “流行文化偶像”,忽视“精英文化偶像”。[4] 不乏有大学生被偶像光鲜亮丽的外表、极高的人气和大量的金钱所吸引,产生了成为偶像的想法并付诸实践。但是成名没有捷径,偶像养成类节目只剪辑了练习生在节目的表现,并没有传递他们练习时期的艰辛,这误导了一些大学生观众,传递了急功近利的观念,带给大学生一种浮躁的心理。
另外大学生在对偶像养成类节目偶像符号的追求中,容易迷失自我,最终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节目中存在一些导向性错误的价值观,如选颜值C位传递的颜值决定观、追求偶像的年轻化等,都会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产生重大的偏差影响。
应对偶像养成类节目消极影响的途径
政府是公共资源的管理者,因此政府更有责任加强对偶像养成类节目的监管,使大学生不被扭曲的价值观影响。政府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偶像养成类节目的制作要求做出明确规定,规范此类节目的制作内容,确保节目内容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各级监管部门要严格监管偶像养成类节目,坚决遏制庸俗内容的出现,涉嫌“低俗”“夺眼球”内容的节目要及时叫停,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偶像养成类节目做出相应的惩戒。
网络媒体平台向大众传递文艺作品,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不能忽视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要在提高节目质量的同时倡导主流意识传播,严格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选题立意,在内容中增加正能量议程设置,防止出现过度娱乐化倾向,最终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其次,网络媒体平台还要主动承担传承和创新优秀文化的责任,增强偶像养成类节目的中国特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节目表演有机结合在一起。最后,媒体平台要严格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制作偶像养成类节目,以身作则,做到心中有戒尺,行为有尺度,不为了节目收视率哗众取宠,不为了博观众眼球做出無下限的事情,不为了流量沦丧道德,不依靠乱剪辑、乱炒作制造娱乐热点,为大学生营造向上的节目氛围。
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营造健康的价值观培育环境,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高校要加强教师的媒介素养以更好开展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将价值观教育与网络媒介结合,使大学生能正确看待偶像养成类节目传递的价值观。
在偶像养成类节目席卷大学生群体时,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与孩子多沟通,了解孩子的娱乐情况,教育孩子理性追星,引导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这样才能为孩子价值观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品德基础和人格基础。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键在大学生自身。首先,大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己思想政治修养,增强自身辨别能力,从源头抑制偶像养成类节目错误价值观的侵蚀。其次,大学生应增强自己的自制力,以防沉浸在偶像养成类节目和追星行为中。再次,大学生应该树立主体意识,进行自我教育,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媒介素养[5],擦亮眼睛,过滤偶像养成类节目的不良信息,借助媒体素养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最后,大学生也要积极参加有益的校内外活动,充实生活,减少空虚,避免生活在偶像养成类节目制造的舒适区。
“偶像文化不应成为主流文化,娱乐不应该是大众生活的全部。”[6]随着网络与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偶像养成类节目还在不断地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影响,时刻认识偶像养成类节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积极促进偶像养成类节目对大学生的正确价值引领,是当前国家乃至大学生个人都应该明确的。
参考文献
[[1]](法)让·波德里亚原著;刘成富,全志钢译. 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10.
[[2]]郝帅.偶像养成节目的泛娱乐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J]北京青年研究,2019(03)
[[3]]郑青青.论偶像崇拜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市场周刊,2018(07).
[[4]]孟令乔.粉丝文化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D]沈阳:辽宁大学,2012.
[[5]]臧文茜.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J]新闻爱好者,2016(06).
[[6]]陈潇.“偶像养成类”节目的符号学分析——以《创造营2019》为例[J].声屏世界,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