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霞
摘 要: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如果语文学不好,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时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也要适时改变教学思想,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重要目标。本文首先针对核心素养进行了介绍,然后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现状进行了简述,最后探讨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32-006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2.030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文化知识,更要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语文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也是学生生活的基本工具。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对语文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可以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一、核心素养概述
新课标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雅的言谈举止等几个部分。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给学生解释这几个要求的具体内涵,而且这些要求是由易到难的。如果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达到这些要求,那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能有新的进展。六个要求想要一一达到,需要一定的时间。本文涉及核心素养中语言的积累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小学生在学习中要围绕这两个要求进行学习,然后再去追求新课标提出的要求也就更容易了。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现状
(一)教学方法单一,效率不高
对小学生而言,具有趣味性教学特色的教学内容,才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反之,枯燥的教学内容,不仅不利于其产生求知欲,还会使其产生一定的排斥感。由于在实际情况中,部分教师开展语文教学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依据书本内容,让学生频繁地进行背诵和书写。这种“机械式的教育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学生记住一些知识点,但由于教学方式过于枯燥,很难提高教学效率,反而容易使教学水平止步不前。
(二)教學目标脱离实际
开展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识字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而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但是,在实际情况中,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却有所不同。这些教师将过多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成绩上,他们认为“语文成绩好就代表语文能力强”。这样的思想观念使其逐渐忽略了“识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汉字,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就需要充分正视这一问题。
(三)部分教师忽略了“小学生的身心特征和认知特点”,脱离了实际
由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小学生,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身心特征和认知特点。但是在实际情况中,部分教师却往往忽略了小学生的这些特点,一味地对学生进行“一刀切式”的传统教学,不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其必然不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四)注重分数而不注重知识的运用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看重的是学生的分数。在教学的时候,这些教师让学生死记硬背,让学生单纯记忆一些词汇,容易导致学生形成知识堆积,从而为了应付考试而去学习。这种情况下,虽然学生的成绩可能会很好,但是到了真正运用的时候,却不知所措,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也得不到提高,这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得不到提高。
三、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在素质教育中,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需要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想法和方式,用全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重新认识语文,学生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语文学习中,也让学生明白,语文也是需要进行思考和领悟才能学好的一门学科。
(一)情境创设,培养核心素养
对小学生来说,一门学科能否吸引他们,重要的是学科学习是否有乐趣,能否满足他们的需求。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部分教师只是单纯地给学生讲课,学生被动接受,感受不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容易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学习起来没有动力。如果教师能够运用新的方式,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相信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也会更感兴趣。教师可以采取情景创设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每学习一门新的学科,就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相应的情景,帮助学生更快进入学习状态,必要时还教师还可以借助教学辅助工具,让创设的情景更加逼真。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也不会像之前感觉到无趣,从而能够充满兴趣地去探索,和以往的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学习不同,现在听讲更加感兴趣,从而也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比如,在教学生《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冬瓜和茄子的图片,然后让学生去观察这两种植物有什么不同。学生一开始肯定可能最先发现的就是大小的不同。教师再接着鼓励学生,让学生慢慢看到细节中的不同。在学生观察完之后,教师可以问问学生刚刚的感想,然后再进行针对这篇文章的教学。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提高得更快,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更容易实现。
(二)运用传统文化,培养核心素养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有较多自由时间。在这些自由时间中,学生可以尽情玩耍,也要阅读一些课外读物,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书籍,让学生进行阅读。我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各个方面的传统文化都有。小学生比较喜欢一些小故事,可以阅读一些故事情节强的书籍。通过阅读小故事,不仅提高了阅读兴趣,还能从阅读中品味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精髓,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让学生从中受到影响和启发。小学生在阅读中,会受到这些传统文化的影响,会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要影响,让学生从中汲取营养,真正感悟传统文化的真谛。
比如,在阅读《刻舟求剑》时,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事物是在变化的,要用变化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观察事物。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结论。这样就可以启迪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困难的时候,要正确对待困难,要善于用正确方法,解决困难,要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困难,这样困难就会被克服。在阅读《水浒传》时,可以真正感受到英雄的气概,他们虽然来自社会各方面,但是他们坦诚相待,对朋友非常讲义气。每个英雄人物虽然都有一些缺点,但是却掩盖不了他们最英勇、最真实的一面,他们的英勇是非常值得学生去学习的。通过传统文化的阅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会得到极大提升。
(三)有效朗读,培养核心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失去兴趣,学生可能较难真正投入学习中。因此,在朗读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要让学生投入到阅读中,这样才能真正开启阅读的大门,才能让阅读真正融入学生中,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只有积極投入到阅读中,学生心中才会燃起激情,燃起对阅读的渴望,燃起积极向上的欲望,从而积极投入到学习中。这种激情可以在阅读中完全释放,让学生内心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渴望和热爱,这份热爱是发自内心的。学生的境界就会得到提升,就会对事物充满了喜爱,就会对学习充满了激情。在朗读中,学生的激情被释放,内心的情感释放出来,语感也会如涓涓细流流淌出来,对语文才会有更深的理解,让学生的核心素养有更大的提升。
比如,在朗读《春晓》这首古诗时,如果学生只是单纯去看,有时候会品味不出诗中的韵味,就体会不到诗句的意境和丰富的感情,也感受不到诗句的灵性。因此,学生在认真朗读中,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诗中所表达的韵味,才能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境。在阅读中,古诗就如同一幅美丽的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春天,万物复苏,气候宜人,不知不觉就睡到了大天亮。鸟儿们在欢快地叫着,此起彼伏,让人感受春天的喜悦,鸟儿也叫醒了人们的美梦。走到院中,看到很多花瓣落下来,这才明白昨晚春雨春风降临,把树上的花瓣吹落。这样的美景,只有春天才有。在这样的美景之下,谁能不欣喜呢。通过朗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联系生活,培养核心素养
教师的教学风格是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习惯性地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教学,不尝试做出改变和尝试,导致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不新奇,容易开小差,也会渐渐对语文学习和课堂失去兴趣。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善于运用生活,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与生活融为一体,从课本中去感悟生活的真谛,让生活的情感、真理、感悟等都向课本渗透,学生就会从中感受到生活的深奥,就能把学习真正融入生活中,这样,学习就如同源源不断的活水,充满了生命力。
比如,在学习《木兰从军》这一课时,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会列出文章的写作背景、写作手法,并且重点讲解文章的最后一句,剖析木兰为什么从军,这就很容易把语文课变成历史课。小学生没有相应的体会,听起来自然不会热血沸腾。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前,先通过多媒体,放映我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象。然后再讲解文章,让学生带着情感去阅读整篇文章,学生就能更加投入,慢慢地了解作者的写作心理。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在这一阶段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更好地步入接下来的学习中。
四、结语
在新课改的推动之下,小学语文教学重心转向了核心素养培养。核心素养对学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在教知识的同时,对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渗透,让他们在学习中提高核心素养,从中吸取营养,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挑战自己,成为一个具备知识又有内涵的全面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尹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现状分析与解决对策——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J].课外语文,2017(11).
[2]张雪莲.关注学生核心素养 让语文教学健康发展——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科学咨询,2017(35).
[3]常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综合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交流,2019(27).
[4]马筱媛.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困境与路径[J].新课程(教研版),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