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安
摘要:张洁作为当代女作家的代表性人物,其创作历程反映了新时期中国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特别是其中所展现出来的性别意识变化,更能够代表当代作家的性别意识在文学语境中之现状。张洁在《爱,是不能忘记》《无字》等作品中塑造了不同的男性形象,在其不同的创作历程中,张洁对于性别意识的变化清晰地展现了出来。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男女作家的性别意识差异是文学资源以及权利意志的差异,可以深入挖掘出文学性别意识上的差异。
关键词:张洁;女性主义;性别意识
性别意识兴起于1980年代的女性主义思潮之中,在文艺创作及文艺批评中产生了显著的性别意识,这种性别意识和女性意识有着一定的关联性,但是又有着较大的区别。性别意识是区别于女性意识及女性主义,有着更多的文艺批评可能,是一种发自于内心深处潜在内容的外现,女性作家对女性生存状况的描写以及自身的心理活动,都成为她们主观创作的客观因素。在中国文坛,张洁是一名杰出且占有重要位置的女性作家,是一名典型持抗拒态度看待女性主义的作家。①她的作品对于性别意识的探讨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在“爱情”主题的作品中,《爱,是不能忘记》(下文简称《爱》)和《无字》在创作中展现出了对于“爱情”创作的辩护。两个相隔二十年多年的作品,在主题、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关系上都有着一些相似的地方,然而读者的阅读体验却差异很大。以张洁作品创作的前后改变为例,她对同一个爱情故事的再次书写在观念上就有很大的变化,经过几十年的改变后,张洁在创作上更突显出性别意识。②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这是极其少见的。张洁在文学创作上的性别意识體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代女性作家及其作品的性别意识状况。
一 现代文学中的性别意识缺失
(一)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内在追求
在《爱》中,钟雨被塑造成为一个“爱情乌托邦”中的知识女性,她和一位已有家属的革命老干部两情相悦,但是在“道德”面前,他们保持着基本的道德底线:手都没有牵过。然而钟雨将这种爱深埋在自己的心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感情没能够随着时间流逝而淡去,反而逐渐转变成一种包含了痛苦和隐忍的疯狂。纵观她的一生,是为了爱情奉献全部的一生,她珍爱着一切和他相关的事物,包括那一本获赠的《契诃夫选集》,直至生命的终结,她孤独回忆着所有和这个男人的回忆。③钟雨对于爱情的执着追求,被张洁定义为一种“痛苦的理想主义者”,为了爱情,钟雨付出了一生。
从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个人价值观念来说,张洁与丁玲、郁达夫等作家有着较大的差异,后者在追求个性解放的时候,会跨越道德的底线,为了响应幸福的召唤而蔑视其它,但是为了这种现实的幸福,他们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读者从作品中能够感受到让人感动的个体意识的觉醒,但是这种真实的体会会让人倍感压抑。④在《爱》中,钟雨严守人世间的道德规则,成为了一个“道德楷模”,也是一个理性的导师,在自己对爱情的“理想主义”中痛苦难堪。钟雨所代表的那一代人的局限和个人特征,是对彼岸世界的想象,对于既有道德规范丝毫不敢触动,未曾有一点质疑。许多作者在评价《爱》的时候,指责张洁在作品中未能够实现女性的自我觉醒,是一种对既有道德约束的妥协,最终造成了现代女性的成长困境。
(二)对社会意义的现实批评及性别视角遮蔽
张洁的人生经历过战争的颠沛流离,1937年出生的她见证了一系列社会变革。这些历史变革对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新时期以来,女性意识逐渐觉醒,对人格尊严的追求逐渐成为社会的普遍要求,新时期里女性意识觉醒体现在精神王国中对“天国之恋”类似生存家园的追寻。⑤在《爱》中,张洁潜意识所展现出来的个人话语将“个人问题”向“社会问题”上升,作家不自觉将自己融入到了意识形态话语之中,她曾经说过:“我的思想老是处在一种期待的激动之中……”。这种“期待的激动”,是她对社会主人翁意识的认可及归属,同时流露出在对待性别观念时的社会情怀视野,认识到有人仍然怀疑妇女所拥有的劳动能力和创造性持疑,普遍存在着对妇女的不尊重和不认可。
即便如此,《爱》还是受到了文学界的广泛批评,特别是新时期之初,受限于时代氛围文艺思想,此时对于个人价值的完全自由还没有得到全面肯定。⑥整个文坛的创作环境,并未给“爱情”及“个人”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这就使得张洁的创作触动了整个文坛的神经。许多读者认为张洁的作品大多写的是爱情故事,但是从故事的本质来说,她并不是探讨恋爱问题,而是故事背景下的社会学问题。张洁在创作时自然而然流露出来女性意识乃至性别意识,逐渐成为当代女性作家创作中十分重要的切入点,人物形象塑造也有着显著的性别意识特征。⑦对张洁作品的解读,也逐渐从社会话语向本我状态回归。但是随着张洁自身感情的破裂和婚姻的变故,她愈发明显流露出对男性的失望,最后演变成为绝望的态度,这也为她后来的创作埋下了伏笔。
二 女性视角下的两性关系特征
(一)独立精神世界塑造
《爱》的创作和发表,恰逢张洁自身正处于恋爱之中,加之受到了苏联文学的一定影响,因而她对于爱情的想象均附着在男性身上。在这部作品之后的《祖母绿》和《方舟》中,则具有了更多的“女性独立”及“女性自觉”意识。特别是《方舟》塑造的三名独身女性的形象,她们努力尝试着对现代的追求和独立于男性的自我意识的探索。在文中,张洁对女性的独立精神世界的重塑给予了祝辞:“不论是为了女人已经得到和尚未得到的权利;不论是为了女人所作出的贡献和牺牲……每一个女人都可以当之无愧地接受这一句祝辞,为自己干上一杯。”在另一部作品《祖母绿》中,张洁对曾令儿的女性形象进行了进一步的肯定,可以看出她对新时期现代女性价值观念的认同。⑧她所希望展示出来的,是女性对于男性的摆脱,以及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女性的独立(包括生活及精神的独立)。她们在生活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些困难可能是经济原因造成的,与此同时,她们的内心是不平静和不安宁的。作品进一步指向下一代男性,希望下一代男性能够真正懂得作为一个女人的难处。
《无字》一书中,张洁将女性的独立价值放在了对女性历史的构建之上,认为女性应该参与到历史构建之中,在历史长河中应该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由于大部分的史书都是男性书写的,这就使得史书内容基本上被男权话语掌控,女性在史书中都是对男性的依附而处于可有可无的边缘状态。在《无字》中,张洁基于性别意识提倡的是女性需要从中国传统思维下的“男性束缚”中摆脱出来,甚至于将女性放在历史的中心位置。书中的三代女性成为历史的主角,她们独立于男性而存在。其中的墨荷在婚姻中并未寻找到自己的幸福,而是更多地活在了自己的幻想之中,承担着传宗接代的使命,她在生下孩子后就快速脱离了这个传统束缚的家庭。而她的女儿叶莲子就仿佛是她身份的延续,在经过了短暂的夫妻生活后,就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开始了自己的独立生存,虽然她本身对于自己的丈夫是充满向往的,但是却被无情抛弃。⑨女性的不幸让她们不得不独立起来,从而塑造出自己的独立形象,男性主流位置被动或主动地瓦解掉了。
(二)精神瓦解及幻想崩坍
21世纪女性独立形象的塑造,也是女性作家性别意识的重要体现,对应的是对男性重要地位的解构。在张洁早期的作品《爱》中,老革命干部被塑造成为一个高尚而神圣的形象,他满足了钟雨对革命男性的“英雄式”审美。但是《无字》中的革命男性则被塑造为一个卑鄙、无耻、下流的丑陋形象,和之前的理想主义男性截然不同。墨荷的丈夫嫖娼、挪用公款;叶莲子的丈夫家庭暴力,对叶莲子母女冷淡,最终抛妻弃女。在对这些男性形象的刻画中,张洁的语言毫不克制,仿佛自己亲身体会过这些男性对于女性的侮辱、欺骗等。即便是她在采访中表明不能够将自己和作品中的人物对号入座,但是仍有评论者认为她的人生经历在作品中有着某些直接的体现。⑩在她后续的作品之中,张洁将丑陋不堪的男性形象完全展露了出来,详尽刻画了“丑陋男性”对女性的各种不堪行为及伤害。《无字》瓦解男性的“集体幻想”采取的是一种“反乌托邦写作”叙事模式。
(三)女性意识下的两性关系破碎
怀疑是一种态度,也是女性独立意识中一种观察事物的态度,女性意识下的“怀疑”是对两性关系的质疑,也是对历史书写的认知颠覆。《无字》中的怀疑就体现在对传统历史书写的质疑,也是对普遍精神情感的否定。张洁认为怀疑属于一种理智行为,相较于女性对于男性的盲从,怀疑显然更好一些,而她自己也坦白,因为喜欢提出疑问,所以不太被人喜欢。在这种充满怀疑心态的环境下,墨荷、叶莲子、吴为都走向了孤独的命运,最终和世界完全割断开来。这种割断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也有着很强的复仇意味:作品中的女性在未得到理想中的爱情幸福后,就会陷入到空前的仇恨之中,自己的生活变得孤独、寂寞、空虚,悲剧人物形象跃然而出。
不同的女性作家的创作有着较大的差异,张洁在写作上面更多是让读者与她产生共鸣,但是很少有其他女性作家能够像她一样竭力为女性呐喊。张洁、王安忆、陈染等女性作家,都认为自己没有基于女性性别的视角来创作,认为自己是出于全人类的角度来展现感情,是包含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陈染曾经在文章中提及自己的创作没有局限在单独的女性世界之中,跳出了有限的生活视野和生活圈,作品呈现的是一个包含了男女共同爱情的社会状态,因而不存在性别意识的基础。女性主义在对男性世界进行否定的时候,需要重构女性的“菲勒斯中心”,正如张洁在《无字》中要争取和创建出女性的性话语。与之相对应的是,他们否定了男性世界,自然而然站在了男性的对面。
三 女性主义思潮下的性别意识差异分析
(一)现代女性主义思潮下的性别书写
张洁的作品虽然存在着性别差异,但是由于中国文学所具有的独特历史文化背景,这种差异仍然是难以脱离中国文学史的。在经历了“五四文学”的变革后,文学界逐渐挣脱于传统封建的思想,并不回避既有社会背景下男性對女性的压制,女性作家的创作给现当代文学带来了新气象。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文学盛景再现,这个时候的文学发展可以理解为对“五四文学”现代性的延续。张洁在《爱》中,并未摆脱文学创作环境所强调的文学功能性,在文本中存在着较多的批判言语。
《无字》展现出来的女性观是对传统男权世界认知的颠覆,这种认知难免会因为历史的局限性而出现较大的偏差,是一种独特的女性主义思潮和特定的现象,甚至可以理解为利用“男性话语”来开展对男性的批判。11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从男性的视角去研究女性对整个世界的想法和认知是有必要的。无论叙述者所处位置如何,无论当前的社会形态如何变化,男权意识始终都还存在,必须要将男性意识特征表现出来。作者是否基于性别意识来进行文学的创作,都不影响这些作品所蕴含的当下时代处境,其中的话语必然包含了女性对某个男性的真实而深入的思考。在分析女性作家的作品意义时,要深入到作品中所涉及的生命体验之中,用更为宽裕的文化空间,阐释独立价值。两性关系的性别意识差异,主要是在所在立场和视野认知的高度上面,是站在“对立面”抑或是站在“自我”的角度来看待“生存”的问题。在张洁的《爱》和《无字》之中,都表现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然而这种觉醒却往往是男性的否定、诋毁,采用的是一种完全暴力的方式来塑造出一个彻底颠覆形象的男性。这些作品中,12男性是以女性意识觉醒的“对立面”角色存在。
(二)现代性别意识差异特征
相较于女性作家的创作,男性的写作中往往充满了男权意识,在作品中满是压制及规训。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在进行男权意识讨论的时候,应当重视传统对女性作家的创作影响。在《爱》中所体现出来的性别无意识以及女性意识所受到的男权意识的压制,与同一时期的其他作品是一样的。中国女性作家的思想意识虽然得到了一定的解放,但是性别意识的差异研究还需要不断深入开展,西方女性思潮的影响,还需要中国女性作家从意识上结合中国传统性别认知进行考量。13从创作意识上来看,女性作家的创作并未真正彻底从传统意识形态束缚中摆脱出来,这经常体现在女性角色塑造中的“愤怒”情绪。女性角色想要摆脱传统观念赋予自己的位置,或者是尝试从中寻找到新的位置,但是却始终都难以摆脱命运的悲剧意义,给人一种用词不当的无奈。
张洁对男性的批判似乎缺乏一种豁达的心态,作品中充斥着对男性的不满,无论是对爱情的追寻还是对幸福婚姻的渴求,最终都让人物自身满是伤痛。在张洁的作品中,女人对于传统理念的抗争结果,最终分为三种,分别是“回家”“堕落”“疯了”,现实世界中的女人对应的选择其实是更为多元化。从《爱》到《无字》,本身就有着非常大的性别意识差异,特别是在男性形象的塑造上面,吴为因为对男性的绝望而对整个世界产生了绝望,最终发疯致死。吴为像是一个不甘堕落人间的高傲凤凰,但最后的自焚无法让其涅槃重生。以吴为为代表的三代女性之所以会最终形成人生的悲剧,究其根本,这种女性生活现状是由于自己显著的弱点造成的,并不完全是男权压迫的结果,这种对男性的失望乃至绝望,从本质上来说是因为对男性依赖心理无法得到满足而产生的。14在这些作品中,似乎没能够表现出真正的现代女性意识。
如果和王蒙的《青狐》进行对比,《青狐》中的女性形象从性的角度来说是备受非议的,男性世界轻易就淹没了女性的自我表达。王蒙对于女性的塑造,是将女性定义为男性的附属,在作品中,他对女性行使了道德规训。《无字》中,张洁同样表现了对于传统道德观念的认同,她用“性无能”“性暴力”等词语来抨击男性的卑劣无耻,这种描写是脱离不了传统道德观念框架的。这加重了女性向男性话语的转变程度,与男性作家在男性话语上不谋而合,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女性的独立意志。女性在作品中自然就具备了家庭主导者的身份,在家庭中有着绝对的地位,在社会上必须肩负起强烈的社会责任,这些都反映了在现实生活中的性别意识失衡。在西方文学之中,现代性更多是一种情绪的表达,而中国当代文学中,传统观念及男性话语仍然有着绝对的权威位置。
(三)男性作家在现代文学中的主流位置
男性及女性在创作思维有着显著的差异:女性的语言更为细腻,语言上擅于使用“私人话语”;男性作家则更多追求于宏大叙事,更多是知识份子对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思考。《无字》是在女性视角下展开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西方现代文化思潮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男性写作作品中,更多的是“历史话语”和“政治话语”,但是在王蒙的《青狐》中也有性别意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当代文学展现为多元文化共存的情况,“二元对立”思想已经逐渐模糊,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仍然普遍迷恋宏大话语。15对于男性知识分子而言,他们有着异乎寻常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种男性和女性作家之间的身份归属差异性是必然存在而不能夠被忽视的。
莫言、王蒙、余华等男性作家的作品,大多基于宏大时代背景下对劳动人民及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的描述,以及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的精神表现。这些作品更容易受到文学界和读者的认可和喜爱。不能否认的是,女性作家无论创作数量还是在人类共识性问题的探究上,相比男性作家并不占优势,难以撼动男性作家的主流位置。通过对女性作品的话语模式分析可以看出,女性性别意识是基于自我价值体悟实现的性别意识觉醒,未能上升到两性平台上探讨作品之中女性的命运的维度。无论是创作还是评论,女性在文学界中的社会地位都处于男性地位之下,对于性别意识的研究也在男性话语之下,这是当前女性作家的创作困境,也是整体文学界的性别失衡。
注释:
①王艳丽:《立足点和沦陷地——对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的反思》,《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②程亚丽:《性别意识的建构与叙述——以周作人的性道德观为例》,《文艺争鸣》2012年第5期。
③周志雄:《张洁作品的阅读、研究与艺术反思》,《中华文化论坛》2013年第4期。
④梅丽:《中西视野下女性小说的两性关系建构》,《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
⑤陶佳洁、汪正龙:《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回顾与反思》,《文艺争鸣》2019年第1期。
⑥周志雄:《生命写作与艺术超越——论张洁的小说创作》,《东岳论丛》2010年第6期。
⑦罗艳:《似曾相识的玄幻之旅——关于张洁的小说近作》,《小说评论》2011年第3期。
⑧张文民:《"新瓶旧酒"——论张洁小说的古典道德观》,《当代文坛》2015年第5期。
⑨邱燕:《女性主义视角下对张洁小说<无字>的解读》,《语文建设》2014年第8期。
⑩梁瑜霞、芦海鹰:《爱恨交织的诗性传达——张洁小说创作刍议》,《小说评论》2010年第6期。
11罗艳:《张洁晚近的文学情思》,《当代文坛》2011年第3期。
12唐小祥:《"人性"修辞、性别体验与"改革议程"的文学想象——重读张洁<沉重的翅膀>》,《文艺争鸣》2018年第10期。
13周志雄:《"晚期风格"的文学——论张洁新世纪以来的创作》,《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14傅书华:《女性文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文艺争鸣》2010年第10期。
15姜异新:《当代北京女性文学现象透视》,《齐鲁学刊》2011年第1期。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刘小波
实习编辑:刘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