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琦 刘薇禛平 张禹
“海归”身份不再是好工作的保障,提升自身能力是关键。
秋招素有“金九银十”之称。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9月和10月的秋招季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季节。现在,2020年秋招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而刚从国外毕业的海归留学生也是求职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2020年,海归求职竞争尤为激烈。此前,有媒体将当前的海归潮评价为“一个民族史上罕见的人才回流潮”。梧桐果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活跃求职的归国海外留学生较2019年同期增加了58.19%。目前,每7名留学生中就有5人回 国。
回国海归数量暴增七成
疫情影响下求职就业遇冷
UniCareer近日发布的《2020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回国求职海归数量暴增七成,达80万人;近四成海归年薪不足10万元;三成海归认为首份工作未达预期;过半海归认为疫情严重影响求职。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海归最难求职年已经到来。
数据显示,12.8%的海归认为自己应该拿到30万元以上年薪,而真正拿到这一数字的仅占5%;有接近四成海归的实际年薪不足10万元,这一比例相较2019年增加了足足一成。
海归就业缘何遇冷?面对年薪大幅缩水的现状,30.9%的受访海归认为归国后第一份工作未达预期,薪资和平台是他们不满的主要原因。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对于海归来说,英语表达能力、宏观视野和适应能力,是其三大竞争力。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国内大学生群体竞争力快速增强,与海归的优势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另一方面,相比海归,国内毕业生对于工作预期相对较低,更容易融入就业环境,对企业的工作要求接受度也更高。
而对于企业招聘来说,“高素质”“高层次”的海归往往是求之不得,而综合能力较弱的海归受欢迎程度较低,甚至有超过60%的企业并不认为海归在专业领域上比内地学生更优秀。
58%企业将线下面试转到线上
美国海归更受雇主欢迎
疫情之下,海归就业形势严峻,企业招聘同样也备受冲击。调查显示,超过六成企业认为疫情对海归求职者的岗位申请带来影响,海归回国时间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offer发放的难度。
过去,海外落地巡讲一直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但特殊时期出海受限,多数企业只能做出相应调整。约有58%的企业将线下面试转到线上,也有18%的企业缩减了招聘流程,减少面试频次。
另外,约有74%的受访企业表示愿意参加线上招聘会,这样的形式不受地域限制,更灵活,辐射范围更广,有效避开了疫情影响,这一方式或将会成为未来主流的招聘途径。
在海归人才偏好方面,美国海归更受雇主欢迎,英国、澳大利亚留学生紧随其后;专业上,超五成受访企业最倾向金融、管理等商科背景的学生,但计算机、电子、数据等方向的人才需求也在激增。
一线城市海归分流
“新一线”与“新贵”城市获青睐
与2019年同期招聘相比,2020年海归应届毕业生在城市选择方面分散程度明显提高,不少留学生选择来到长沙、无锡等城市,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机会。
今年许多发展势头强劲的城市,都纷纷推出具有更大吸引力的政策定向招揽海归人才。对于渴望在某地获得长期、稳定发展机会的应届海归来说,更青睐那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开激烈求职竞争的城市,比如位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新贵”城市。
以长三角中心城市之一的无锡为例,在往年的引才政策之上,继续“提档升级”。2020年,无锡对于符合条件的海外优秀毕业生,给予最高30万元的一次性购房补贴以及3万元的一次性生活补贴,还有每月最高1500元的租房补贴。同时,在无锡购房补贴申请资格年限从毕业两年内调整为毕业5年内,受理对象所属单位涵盖企业、科研院所、民办非企业单位等。此外,无锡还打造“太湖杯”国际精英创业挑战赛,将面向全球征集1500个以上创业人才项目,获奖项目在分享30万元奖金的基础上,落户优享人才、享受金融优惠政策。
相较于一线城市较高的落户门槛而言,以无锡为代表的这些城市的落户条件比较宽松,对不少海归来说不失为一种现实的选 择。
可以预见的是,以武汉、成都、西安等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以及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新贵”城市,在未来会继续发挥区域优势,从一线城市分流更多优质海归人才。
新兴就业岗位受青睐
新媒体成热门
金融、经济、市场营销及计算机科学等专业,长期以来都是留学生回国就业的热门领域,如今,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催生了许多新职业、新领域,自媒体领域就是其中之一,已有越来越多的海归尝试涉足这一体量大、人才需求量大的产业。
国内不少新媒体公司的广告业务近年来保持着较为强劲的增长势头,庞大的市场规模催生了就业岗位,而借助于互联网平台效应,相对扁平化的管理方式、优渥的薪资回报、更为广阔的个人发展空间,无疑让海归拥有了更多选择。
纵观2020年的海归求职市场,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持续影响的确给留学生今年的就业形势增加了不确定因素。然而“危中有机”,机遇与挑战并存之间。海归要学会放宽视野、增加选择范围,在步入职场初期尽快积累工作经验,尽量将职业与兴趣相结合,突出自身优势,为求职增加成功筹码。
求职方向出现新变化
医疗、教育机构、公务员热度提升
疫情之后,并非所有行业都迎来“求职寒冬”。面对特殊环境,2021届应届生开始特别关注一些“新的发展机遇”。
2020年7月,人社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发布了9个新职业,其中“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 互联网营销师”等与互联网相关的职业占了5席。
这些新职业的出现,引起了同学们的广泛关注。腾讯、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大厂”在秋招中开放的岗位相较于2019年都有大幅增加。腾讯公布的数据显示,将面向2021年应届毕业生开放5000个岗位,总招聘量预计较2019年提升42%,这也是腾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校招。字节跳动秋招为应届生开放超过6000个工作岗位,這一数字超过了该公司往年同期招聘规模。
互联网之外,医疗行业也成为2021届毕业生眼中的一个“风口”。前程无忧联合应届生求职网发布的《2020中国优秀大学毕业生需求和求职报告》显示,生物制药相关行业招聘量扩大,且医科毕业生的求职感觉最好,觉得“求职难”的学生比例最低。
此外,许多之前对公务员和事业编制没有兴趣的大学生,也开始考虑这一职业发展方向。也有一部分即将毕业的高校学生面对莫测的求职环境,选择了继续学业。教育机构也成为近年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的选择。但受这次疫情影响,这些机构的工作机会呈现出“不稳定性”。
激烈竞争中显示优势
提升“软实力”和“硬技能”是关键
据统计,2020年回国求职海归人数将突破80万,但海归的竞争对手却不止如此,他们还要与874万国内应届毕业生站在同一赛道,向有限的岗位发起冲击。
海归若想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保持优势,软实力和硬技能的提升是关键。在AI面试、线上面试等新形式被普遍应用的环境下,海归必须提前进行求职规划,快速适应规则,积极备战,积极调整心态,提升实力,才能在最佳求职时期,把握住应届生身份,达到最优求职效果。
在困难与危机的背后,实则也充满机遇。如何让群体数量逐年增长的海归人群“学有所用,心有所依”,这不仅只是海归们自己要解决的难题,更是当前就业机构、雇主企业和全社会需要共同攻克的新难题。
《2020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82%的企业认为,语言沟通表达能力和外语能力是海归群体最大亮点,特别是在海外业务开展上,展现出了独特优势。更有24%的受访企业表示,会给海归提供更高的薪酬。调查显示,受访企业认为海归求职优势点有:语言及沟通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快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快速解决问题能力,自驱力,团队协作能力,抗压能力等。
教育部:留学人员将成为创业创新的主力军
近日,教育部发布“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5337号建议的答复”。教育部坚持以“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新时代留学工作方针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主动适应新形势,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支持留学人员回国服务,鼓励他们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教育部指出要打造适合留学生归国发展的环境,一是要与国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科技部等部门协作对接,解决留学生回国工作中的各种重点、难点困难。二是要做好“互联网+留学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好归国留学生各类档案的对接与业务办理,打造更智能的服务平台。三是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手段,开拓更多的渠道招聘海外归国留学生。既满足用人单位需求,也满足留学生需求。此外还要与大型国有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留学回国人员实习基地。帮助留学生熟悉工作。出版《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为留学生与用人单位提供参考资料。积极解决留学子女入学难问题。
同时,要依托发展需求和人才需求,为留学生搭建平台,围绕重点领域进行创新性发展或帮助留学生创业。另外,举办“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充分发挥海外留学人员的创新创业能力。2019年启动实施“春晖计划2.0”,资助海外留学人员归国与国内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
教育部希望相关人员提出建议,以便改善留学生的发展和建立适宜留学生发展的环境。教育部会继续改善国内的留学生发展环境,为留学生在国内发展提供便利。
多部门联合启动
“2020年金秋招聘月”活动
为加大对重点群体就业服务、助力企业发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退役军人事务部、全国总工会和全国工商联于10月15日至11月14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2020年金秋招聘月”活动。
据人社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活动以“稳就业政策助力,保就业服务筑桥”为主题,为各类用人单位招聘和下岗失业人员、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各类人员求职提供集中服务。
活动期间,各地将开展重点企业保用工、就业服务进民企、就业岗位到基层、就业政策抓落实等专项活动,每周分行业、分专业组织特色专场招聘,开展多项网络招聘活动,并结合疫情防控要求,有序组织各类线下招聘活动。
同时,人社部在中国公共招聘网设置“2020年金秋招聘月”网络招聘专栏,设立分群体、分地域、分行业等特色专场,与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网、全国工会就业服务网上平台、全联人才在线及各地分会场链接,发布各类招聘信息。
“云招聘”成主流
互联网时代,网络招聘成为一种重要的招聘形式。尤其是在2020年疫情防控的特殊背景下,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社会招聘机构、平台企业等加强合作、创新服务,帮助求职者“云上找工作”。网络已经成为现时招聘的主要途径。
人社部网站显示,2020年3月20日至6月30日,人社部发起实施“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208万家用人单位发布岗位信息2761万人次,劳动者投递求职简历近2000万份。实施百日免费线上技能培训行动,大规模开展免费线上职业技能培训,实名注册学员总人次数突破1300万,线上培训总人次数超过1200万。许多高校毕业生、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得到有效保障。
2020年教育部与9家社会招聘机构联合推出“23456校园网络招聘服务”,已提供岗位信息1522万条,累计注册毕业生669万人次,投递简历3736万人次。“全国高校毕业生网上签约平台推动11个省近900所高校开展网签工作,2020年已有64.5万毕业生完成网上签约。”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表示。
网络招聘要防止“陷阱”
专家认为,网络招聘的市场需求一直没有被很好地解决。从招聘方看,由于行业、公司类型、职位等级等方面的不同,会带来明显不同的招聘需求。“对应聘方而言,应届毕业生、务工者、白领等不同群体的需求各不相同。双方需求差异很大,但双方能够直接掌握的信息却非常有限:招聘方只有一个招聘描述,而求职者只有一个简历信息,信息不对称影响网络招聘的效率,也容易产生信息混杂的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人社部研究起草《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提出用人单位向网络招聘服务机构提供的单位基本情况、招聘人数、招聘条件、用工类型、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劳动报酬等招聘信息,应当合法、真实。
《意见稿》提到,网络招聘服务机构应当对提供的网络招聘服务收费实行明码标价,不得向劳动者收取押金,不得以欺诈、暴力、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牟取不正当利益。人社部门将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推行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等非现场监管,提升网络招聘服务监管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另外,专家提示,求职者应该擦亮眼睛,如果招聘单位要求收取费用,更应小心。求职者要尽可能多了解应聘公司及岗位信息,对于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劳动报酬等关键信息无法提供或含糊其辞的,应提高警惕。在工作过程中,注意保存劳动合同、工资发放记录、打卡记录、工作成果等相關证据,在发生纠纷时,更好地保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