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爱国主义教育的三维构建*

2020-11-18 01:58苏建明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

苏建明

摘    要    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如何发挥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功能呢?本文聚焦课程性质、育人现状、教学模式“三个要求”,回答“为什么”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聚焦“为什么要爱国”“爱国要爱什么”“爱国要怎么爱”“爱国不能狭隘”四层内容,回答爱国主义教育“教什么”的问题;聚焦情感渗透、行为体验、深度学习“三种活动”,回答爱国主义教育“怎么教”的问题,由此构建爱国主义教育的三维策略。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  爱国主义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如何用好用活学科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为新教材使用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吃透“三个要求”,明确“为什么”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是课程性质赋予的根本要求

道德与法治作为新时代的小学品德课程,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是其课程性质赋予的根本要求,有助于涵养学生“家国同构”的道德情怀,让爱国主义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使爱国主义成为学生灵魂深处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这既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赋予每一位教师的使命,也是对每一个学生提出的素养要求。

2.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是改变育人现状的迫切要求

2019年的香港乱局,与香港缺乏必要的爱国主义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香港当前的教材不但没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有一些教材带有分裂主义的倾向。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于2019年秋在全国通用正当其时。用好《道德与法治》能涵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为防患于未然提供道德与法治的保障。

3.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是创新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不仅注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更是将学生视为一个个有认知、有情感、有意志、有行动的生命整体,精心设计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活动。因此,推进课堂革命,创新教学模式,实施自主体验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引领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真正感受道德的魅力、法治的威力,形成道德智慧、法治意识,养成爱国主义道德情操。

二、建构“四层内容”,明确爱国主义教育“教什么”

爱国主义教育“教什么”?经过梳理发现,教材从为什么要爱国、爱国要爱什么、爱国要怎么爱,到爱国不能狭隘的逻辑结构建构内容体系,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1.第一层次:为什么要爱国

(1)从“我”到“我们”,跨出道德成长的第一步,为爱国主义教育涵育情感。关注“我”是本能,关心“我们”就是道德。教材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从“自我体验”的个体感悟,到“我们一起”的家庭、校园、社区、社会群体生活安排教学内容,为爱国主义教育做好了铺垫。譬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学校”,引导学生开展“小调查”“涂一涂”“小小故事会”“校园垃圾调查报告”系列活动,了解学校的荣誉,观察老师的辛劳,学习教师的坚持,自觉建设学校环境。其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同伴与交往”等教学内容,将学生的视角慢慢地拓展到家庭和学校场域,从接受家人的爱到学会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使其逐渐形成“心中有他人”的关爱情怀。

(2)从“自我”到“规则”,促进“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为“国家意识”奠定基础。判断人“好坏”的标准是随着人的道德发展不断变化的,婴幼儿阶段的孩子通常认为满足自己所需的行为就是“好的行为”,还不具备“社会人”意识;“社会人”的素养还要通过“是否符合规则”来评判。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从经常玩的游戏规则出发,引导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规则,认真思考无人监督的时候应该怎样遵守规则,将规则与学生自己的行为有机联系了起来。

(3)从“身边生活”感受“国家值得爱”,化抽象概念为点滴体验,为爱国主义教育厚积经验。“爱国”概念是比较抽象的,需要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感受入手,化抽象概念为点滴体验,讓“爱国主义”植根于生活体验。教材“四通八达的交通”一课开辟“活动园”,开展“四十年的城市交通变化”的调查比较,让学生发现国家交通事业的巨大成就,从而感受国家的“好”。而“万里一线牵”一课调查现在、20年前、40年前常用的通信方式,发现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两个课题异曲同工,从历史视角的纵向对比中让学生内心由衷地感到“祖国了不起”。

2.第二层次:爱国要爱什么

(1)爱祖国的国土。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神圣而不可侵犯。“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国土面积”,感受祖国疆域的辽阔;从“找一找陆上邻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濒临的四大海域和台湾岛”中弄清祖国的疆域国界;从“找一找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中了解祖国的省级行政区域;从“查阅台湾省的美丽风光和民风民情,以及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明白台湾始终是祖国的一部分。正由于有了这些国土,才有了祖国的山脉、河流、美景,才有了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空间。

(2)爱祖国的人民。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材从“查找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区”了解各民族分布的特点;从人口普查的“演变数据”中发现民族的不断融合;从“茶马古道”等故事中看出各民族情感的亲近、经济的依存;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班会策划”中了解当代兄弟民族互帮互助的感人故事。由此昭示学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民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历史悠久的中华大家庭。

(3)爱祖国的文化。对文化的认同是一个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精神力量。祖国的文化包括丰富多样的文字,我们统一推行的是悠久优美、意蕴隽永、影响深远的汉字。祖国的文化宝库里还有光辉灿烂的科技成果,包括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祖国的文化有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自此,“爱国情怀”作为祖国文化的一部分被教材第一次正式提出。

3.第三层次:爱国要怎么爱

(1)爱国是国家危亡时的抗争。教材“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一课聚焦“虎门销烟”“圆明园的诉说”“甲午风云”这三个话题,一方面让学生感悟“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另一方面学习林则徐、关天培、邓世昌等人反抗侵略的故事,领悟其爱国主义英雄品质。

(2)爱国就是爱一心为民的党。教材“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从介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到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以及“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万里长征”等重大事件,展现了党为了实现崇高理想而艰苦奋斗的坚定信念。

(3)爱国是民族复兴的接续奋斗。“富起来到强起来”一课通过“改革创新谋发展”“精神文明新风尚”“走进新时代”“做新时代的好少年”四个话题,引领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努力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第四层次:爱国不能狭隘

教材引导学生爱国的同时,也注意引导学生从更高的视角来思考爱国主义内涵,避免学生走向狭隘,从思维方式上拓展爱国主义的境界。

(1)爱国土,也要爱地球。“地球——我们的家园”一课通过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当前的环境问题为人类敲响了警钟、保护地球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责任等话题,引导学生从“大爱”视角,树立环保意识,共同呵护地球家园。

(2)爱中华文化,也要爱世界文明。“探访古代文明”“多元文化  多样魅力”等课文从人类文明的视角,了解世界各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独特贡献,引领学生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3)爱“国人”,也要爱全人类。“科技发展  造福人类”“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我们爱和平”等课文强调科技造福人类生活、国际组织维护世界和平的意义,由此引导学生从爱“国人”到爱全人类,让世界变得更和谐。

三、实施“三种活动”,明确爱国主义教育“怎么教”

以儿童学习活动为中心,围绕问题域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丰富活动,调动学生知、情、行多维共振,是教材的突出特点。因此,要依据《道德与法治》开展三种活动,回答爱国主义教育“怎么教”的问题。

1.以“活动真开展”为准则,实施情感渗透活动

爱国主义是多种高尚情感品质的集合,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体悟爱国主义的情感,是非常有效的学习路径。其基本逻辑就是首先让学生感受到“国家的好”,使爱国情感渗透活动契合小学生心理特点。譬如教学“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时设置“活动园”,主持人请同学们“找出《松花江上》这首歌,听一听,唱一唱,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当听到“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的歌声,学生内心就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为理解当时国破家亡的惨烈做好了情感的铺垫。

爱国主义情感的渗透教育必须以活动真开展为准则。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渠道,设计的活动非常丰富,所体现的是学生在“随风潜入夜”的情境中自主探索、自我感悟,其中有感情的投入,有尝试的方向与过程,有认知的提升,有体悟的表达与交流[1]。因此,教师要做好统筹安排,做好规划,将渗透教育活动真正扎实地开展起来。需要课下完成的调查、访问等渗透教育活动要提前布置,为课上的交流研讨做好准备。

2.以“活动真结合”为路径,实施行为体验活动

行为体验是爱国主义的外显方式,强调通过学生实实在在地动手去做,手脑并用,在做的活动中体悟和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富起来到强起来”一课设置“活动园”,以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组织学生开展“祖孙三代比童年”活动,对祖辈、父辈以及自己三代人“衣食住行用”进行调查,比照“我家的餐桌”“我家的住房”等示例项目探索反思,体验三代人童年的巨大差距,感悟变化背后的力量,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的情感体验无处不有,无时不在。《道德與法治》的使用要以活动真结合为路径,通过五个结合拓展体验活动场域:与各地实际相结合,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体验活动;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形成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国情体验活动;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形成我是红领巾、“爱国必有我”的体验活动;各种活动形式相结合,形成研学旅行、红色之旅的体验活动;课上与课下相结合,形成从校园到家园再到祖国江山的体验活动。

3.以“活动真成长”为旨归,实施深度学习活动

深度学习直指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深度学习的目的是将爱国主义精神深度融入法律法规及道德要求之中,培养学生的法治理念、道德情怀、爱国精神。教师要树立课堂革命的创新意识,以“活动真成长”为旨归,培养学生爱国报国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一是教师自身要提升对知识本质的认识,及时给予学生关键之处的点拨,经由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深度学习,丰盈学生的爱国主义历史积淀与学识素养;二是教师以道德学习者的身份一起参与活动,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生成相应的新的教学点,经由道德与法治活动的深度参与,引领学生历练报国的真实才能和过硬本领;三是教师要发挥行为世范的榜样效应,用道德智慧引领学生,用道德自律感染学生,经由道德与法治品行的深度淬炼,引导学生用相应的法律规范来约束自己,在体会爱国奋斗的同时,紧紧围绕造福国家、造福人类的目标来规范行动举止;四是教师贴近学生思维,用心观察、仔细倾听,发现其细微的成长变化,及时予以鼓励,经由道德与法治思维的深度拓展,引导学生带着审慎的眼光辩证地看待事物,提升学生爱国主义的宽阔胸襟和高远境界。

参考文献

[1] 高德胜.以学习活动为核心建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J].中国教育学刊,2018(01).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