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药“芒涧”基原植物及其生药学鉴别

2020-11-18 07:24朱智英贡保东知张玉英廖东波张亚梅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年20期
关键词:韧皮部基原维管束

朱智英 贡保东知 张玉英 廖东波 张亚梅*

1.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4;2. 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72

藏药“芒涧”,又译“芒间”[1],是藏医传统习用药材,可散热止痛,用于治疗痈疽、疔疮等,为多基原常用藏药品种之一。有关藏药“芒涧”的基原,在不同年代不同书籍中记载不一。藏医药经典著作《新修晶珠本草》记载[1],“芒涧”以黑黄两类为主,黑者又称“芒涧纳保”、“明涧纳博”[1]、“芒间那保”[3],其基原植物涉及熏倒牛BiebersteiniaheterostemomMaxim.[1,3]、巴塘紫菀AsterbatangensisBur.et Franch.[2],但青海省藏药材标准和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分册-附录仅收载“熏倒牛”[3,4];黄者又称“芒涧赛保”、“明涧色波”[2]、“明涧色博”[1],基原植物包括狭叶垂头菊CremanthodiumangustifoliumW.W.Sm[1, 2]、侧茎垂头菊Cremanthodiumpleurocaule(Franch.) R.D.Good[1, 2]、条叶垂头菊CremanthodiumlineareMaxim.[1]、小垂头菊Cremanthodiumnanum(Decne.) W.W.Smith[1,5]、臭蚤草PulicarialisignisDrumm.ex Dunn[5]等,《藏药志》中则将熏倒牛同小垂头菊、臭蚤草一起作“芒涧赛保”基原植物记载[5]。本实验通过研究臭蚤草和熏倒牛的性状、组织构造、HPLC图谱特征,为藏药“芒涧”基原药材的生药学鉴定和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GZX-9070MBE电热鼓风干燥箱,徕卡Leica RM2245轮转式切片机,XY-200型高速多功能粉碎机,Nikon H550S显微镜,Nikon DS-Ri2显微成像系统,TKY-BMB型石蜡包埋机,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e2695-2998液相检测系统,C18色谱柱,205DU型1/10万电子天平。

1.2 试剂与材料 甘油,苯酚,水合氯醛,明胶,乙醇,甲醇,甲醛,冰醋酸,二甲苯,番红,固绿,加拿大树胶,进口石蜡均为分析纯,GF254薄层板。

所有药材均野外采集,臭蚤草采自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昂仁县大嘎镇,熏倒牛采自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昌都县柴维乡嘎日村。经江西中医药大学钟国跃研究员鉴定分别为菊科Compositae蚤草属Pulicaria 植物臭蚤草PulicariainsignisDrumm.Ex Dunn和牻牛儿苗科Geraniaceae 熏倒牛属Biebersteinia 植物熏倒牛BiebersteiniaheterostemonMaxim.的干燥全草。标本现存于江西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与民族药研究中心标本馆。

2 实验方法

性状鉴别:结合文献和标本对臭蚤草和熏倒牛药材进行性状描述。

显微鉴别:分别取干燥臭蚤草和熏倒牛各两份,1份置水中煮沸,待室温后分拣根、茎、叶,切成0.5 cm长的段或0.3 cm×0.5 cm的方块,制成石蜡切片用于组织显微观察;1份粉碎,过60目,用于两种药材粉末鉴定。

HPLC:取臭蚤草和熏倒牛粉末(过2号筛)各约1 g,置50 mL具塞锥形瓶中,分别加入甲醇25 mL,超声提取30 min,滤过,挥干,分别用5 mL甲醇溶解作为熏倒牛供试品溶液和臭蚤草供试品溶液。色谱条件为Ace-C18 分析柱,水-乙腈(5%~95%)梯度洗脱0~120 min,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03 nm,柱温30 ℃。精密吸取熏倒牛和臭蚤草供试品溶液10 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按上述条件测定。

3 结果

3.1 药材性状

3.1.1 臭蚤草 带根全草,根状茎粗而长,多分枝,基部具密集白色长毛,包被有枯存叶柄。茎直立或斜升,高5~25 cm,径约2~3.5 mm,密被长毛。基生叶倒披针形,基部渐狭成长柄,茎生叶长圆形或卵圆状长圆形,顶端钝或稍尖,全缘,基部等宽,无柄,半抱茎,长4~8 cm,宽1.2~2 cm,质厚,两面被毡状长贴毛。头状花序单生于茎端,总苞宽钟形,舌状花黄色,外面有毛,两性花,花冠无毛。瘦果近圆柱形,被浅褐色绢毛。无臭,味微苦。如图1所示。

图1 臭蚤草药材照片 图2 熏倒牛药材照片

3.1.2 熏倒牛 带根全草高30~90 cm,全体被棕褐色腺毛和白色短柔毛。根直立,细圆柱状,红褐色。茎单生,上部分枝,表皮黄棕色至棕褐色,质脆易折,断面不整齐,髓白色或空心。叶多破碎,不完整叶片羽状分裂,小裂片狭条状披针形或齿状,皱缩,两面被柔毛。基生叶和茎下部叶具长柄,上部叶柄短或无柄,完整叶片展开为三回羽状全裂,托叶半卵形。圆锥聚散花序,花瓣5,淡黄色,与萼片等长或稍短。花萼5,宿存,黑色,被腺毛和柔毛。蒴果不开裂,成热时果瓣不向上反卷。种子近肾形。味苦,气浓臭。如图2所示。

3.2 显微鉴别

3.2.1 根横切面 熏倒牛根横切面:木栓层细胞3~4列,内含红棕色物质。皮层组织稍宽,多裂隙,细胞切向延长。中柱鞘纤维成束散生,韧皮部稍宽。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宽广,导管多成径向排列。射线多单列,胞壁木化增厚。中央初生木质部导管排列成单列,薄壁组织多裂隙。

臭蚤草根横切面:木栓层细胞数列,部分破裂,皮层细胞排列紧密,形状不一,较熏倒牛根宽广。韧皮部狭窄,呈半圆形,不连续成环,约占根的横切面1/10。形成层成环状,不明显。木质部细胞排列紧密,无裂隙,木质化程度较熏倒牛根更明显,导管多单个散在,呈环状排列。射线细胞2~3列。初生木质部不明显。如图3、4所示。

图3 熏倒牛根横切面 10X

图4 臭蚤草根横切面 10X

3.2.2 茎横切面 熏倒牛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长方形,壁厚化,外被腺毛和非腺毛。下皮细胞1列,类似表皮。皮层窄,最内1层细胞增大,壁厚化。维管束外韧形,间断排列成环,束间薄壁组织宽广,细胞壁略微木化增厚。维管束鞘由2~4列后壁组织组成,纤维壁木化增厚明显,胞腔狭小。韧皮部窄。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导管径向排列成4~11列。髓大,成空腔。

臭蚤草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被腺毛和非腺毛,壁厚化明显,被角质层。皮层近表皮处有1~2列厚角组织。皮层宽广,由数列排列疏松的薄壁细胞组成,内皮层不明显。维管束周韧型或双韧型,排列成不规则环状。韧皮纤维呈帽状覆盖韧皮部,韧皮部呈新月形。木质部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壁均木质化。髓部细胞大,排列疏松,多破裂成腔隙。如图5、6所示。

图5 熏倒牛茎横切面 20X

图6 臭蚤草茎横切面 20X

3.2.3 叶横切面 臭蚤草叶的上下表皮均由1层类方形或类圆形薄壁细胞组成,外被角质层,可见非腺毛。上下表皮下均有2~3层厚角组织细胞。维管束外韧形。韧皮部略呈半月形,外侧包被维管束鞘。木质部导管呈径向排列。叶肉细胞排列疏松,多有腔隙,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不明显。和臭蚤草相比,熏倒牛叶上下表皮细胞排列疏松,外被厚的角质层,上表皮偶见非腺毛。皮层未见厚角组织,维管束鞘亦不明显。叶肉细胞中栅栏组织较窄,呈类长椭圆形,海绵组织较宽,呈类圆形。如图7、8所示。

图7 臭蚤草叶横切面 20X

图8 熏倒牛叶横切面 20X

3.2.4 粉末 臭蚤草粉末为土灰褐色。非腺毛和腺毛多见,非腺毛由1~12个细胞组成,节稍膨大,较短略弯曲,壁厚。叶表皮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型或类方形,气孔为不定式。纤维木化,多上下交错成束。导管可见螺纹、梯纹、网纹等。花粉粒多见,偶见菊糖结晶。如图9所示。

1.非腺毛 2.叶表皮细胞 3.纤维 4.花粉粒 5.茎表皮细胞 6.菊糖图9 臭蚤草粉末显微特征 40X

熏倒牛粉末为深黄绿色,腺毛和非腺毛多见,腺毛具多列细胞的柄和多细胞球形的头。非腺毛单细胞,基部多弯曲,壁薄。果萼表皮细胞和种皮细胞多见。纤维众多,多破碎,成束或单个存在。可见环纹、螺纹、梯纹等导管,细胞中含有气孔。纤维较多,多成束存在。可见散在的种皮细胞、淀粉粒。如图10所示。

图10 熏倒牛粉末显微图 40X

3.3 HPLC图谱 两种植物的HPLC色谱峰重合度较小,提示成分差异明显。如图11所示。

图11 熏倒牛和臭蚤草高效液相色谱图

4 讨论

在文献记载中,熏倒牛作藏药“芒涧纳保”使用,药用部位为地上部分[3],作“芒涧赛保”使用时,药用部位则为全草或花序[1],因此本文对熏倒牛和臭蚤草均进行了全草的生药学鉴别。 有关采收期,“芒涧纳保”有夏秋采收的描述[3],“芒涧赛保”则记载有7~8月采[2],因此选择8月采集两种植物,故可以在臭蚤草粉末中看到诸多花粉粒,而熏倒牛此时果实多已成熟,叶多脱落,故粉末中可见多数种皮细胞,而少见叶表皮。在全草性状鉴别中,臭蚤草叶全缘,瘦果近圆柱形;熏倒牛完整叶片展开为三回羽状全裂,小裂片狭条状披针形或齿状,蒴果不开裂,种子近肾形。在组织构造方面,臭蚤草根横切面皮层和木质部细胞排列紧密,无裂隙,木质化程度较熏倒牛根更明显;茎皮层宽广,内皮层不明显,维管束周韧型或双韧型,韧皮纤维呈帽状覆盖韧皮部,韧皮部呈新月形;叶上下表皮均有2~3层厚角组织细胞。熏倒牛根木栓层内含红棕色物质,皮层组织多裂隙;茎横切面维管束外韧形,束间薄壁组织宽广,维管束鞘由2~4列厚壁组织组成,髓大,成空腔;叶上下表皮细胞排列疏松,外被厚的角质层,偶见非腺毛。HPLC图谱显示二者所含主要成分差异明显,研究表明,熏倒牛主要含有黄酮及其苷类成分[6], 臭蚤草则主要含有倍半萜类[7]。

综上所述,臭蚤草与熏倒牛干燥药材性状特征,根、茎、叶横切面显微特征以及HPLC谱图特征均可显示二者其独特鲜明的植物形态、组织构造及成分差异,可作为其生药学鉴定和质量控制的依据。考虑到文献记载“芒涧”有多种基原植物,因此,在后续研究中须尽可能的收集齐全各基原植物,并进行生药、化学、药理等全面深入的研究,从而为藏药“芒涧”质量标准制定提供系统科学的依据。

猜你喜欢
韧皮部基原维管束
不同杂种优势群玉米茎秆维管束性状比较分析
多基原藏药“唐冲”名称、品种、药性和植物亲缘关系相关性考证研究
‘72杨’韧皮部的构造与理化性能
花期摘叶和摘萼片对库尔勒香梨维管束发育影响及与萼筒脱落的关系
多基原郁金的性状、显微及气味差异性研究
氮肥对超级杂交稻穗颈节间维管束结构的影响
败酱及墓头回基原的沿革与变迁
空心老树为什么能活?
藏药沙棘的文献考证研究
镉污染来源对萝卜镉积累特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