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总谱对指挥的重要性

2020-11-18 07:46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作曲家段落速度

●侯 颉

研读总谱对指挥的重要性

●侯 颉

(西安音乐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研读总谱对于指挥来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只有通过对总谱的认真研读才能真正的理解作品,理解作曲家;总谱研读与分析是提升指挥专业水准的重要环节;指挥对总谱的多角度分析、掌握、研读以及利用总谱进行的一系列相关工作的思考、准备与实施是成功的舞台综合表演的重要前提。

总谱研读;通读;分析;关联想象

熟练并深刻掌握正确研读总谱的方式,对于一个指挥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一个富有经验的指挥在总谱中读出的东西远远超出谱面所记录的信息,逐渐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研读总谱,将使得越来越多的指挥或者正在从事着指挥工作的教师、甚至普通的业余爱好者都能从中获得不同的启发。

研读总谱不仅仅是一门专业的技术,也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更是学识、思考、音乐等诸多问题的统一体现。

一、研读总谱的目的

此处的研读总谱不是指利用钢琴将总谱像音乐会演奏一样给观众演奏。而是针对单纯谱面的研读建议,或者称之为案头工作以及相关的思考。

研读总谱有两个目的:1.了解乐谱整体结构;2.掌握作品内部细节。

从本质上讲,指挥研读总谱与其他音乐表演者研读独奏乐谱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但是指挥专业的研读仍然具有某些特殊性。指挥必须通过总谱的研读,在排练开始之前就熟知一部作品的方方面面,包括速度、结构、音响、风格以及排练的进度等诸多问题。

如何正确有效地研读总谱,有规划有目标地提高工作效率,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更深层次的艺术挖掘与个人思索是每个指挥或者从事指挥工作的音乐教师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研读总谱的四个阶段

(一)通读

通读的目标:尽快获得作品整体的结构感。

无论你多么熟悉并且热爱这部作品,你总有第一次打开总谱的时刻,复杂的谱面会使你感到眼花缭乱,甚至心生畏惧。只能通过有步骤的、有指导性的、有方法的学习,才能迅速完成从非常模糊到大体清晰这一过程。[1]

通俗的说,指挥通读总谱好像一个出租车司机对整个城市的了解过程,首先鸟瞰全局,迅速地了解城市的行政区域划分、主干道与重要的代表性建筑等,以获得整体印象。通读阶段重要的是在短暂的时间内获得一种粗略的大致印象,虽然极为宽泛,但是却很重要。

通读就是粗浅的、迅速的、多次的来回翻看总谱,通过多次的反复翻阅获得最初的简单却直观的视觉图像概念。具有一定读谱经验的人仅凭总谱的谱面图像就可以较为大致的判断哪里是连接段,哪里是乐曲的高潮部分,哪里是新的段落,哪里是尾声……任何一部作品都有最基本的结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曲式结构,线条状的连接段,块状的段落,具有标志性的终止线等等都是启发我们的提示点,迅速粗略的翻看毫无疑问会漏掉大量细节,但是在这阶段的要求是成块状的了解作品的整体面貌,获得最初的以结构为主要关注点的整体感。在文学阅读中我们称之为“检视阅读”,例如用10-15分钟翻完整个作品或整个乐章,或者用30分钟来回地翻阅总谱几遍或数遍,之后会了解哪里需要在下一个阶段花些时间,哪里可以暂时放过。不要停顿,略过那些复杂不懂的段落继续下去,不要被困住,从头至尾的通读,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总而言之,这个阶段必须学会高度提炼出作品最重要的重点。哪怕在日后的仔细研读之后会推翻现在所有的印象。

(二)重点研读

重点研读阶段最重要的问题是,研读者必须主动走进用音符描绘的声音世界,你希望通过研读总谱获得什么?当今时代,电视、手机、媒体、网络等传播渠道不胜枚举,绝大多数的经典作品都能够获得不同版本的录音。很多指挥都是从这个路径入手的,首先被绚烂迷人的音乐征服,继而产生了更加迫切了解作品的冲动,得以打开总谱真正地走进核心。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能力,就是没有任何音响的辅助,对一部崭新的音乐作品从零开始了解深入,这是真正的难点,也是最重要的能力的培养过程。[2]

指挥需要不断向自己提问问题:这部音乐作品想要表达什么?作曲家是如何表达的?我应该如何表达?等等。长期的经验积累会让指挥进入一个程序性的自问,这也是指挥自己特有的思考路径。

通过研读总谱,很容易找出作品的重点段落,比如呈示部、展开部、庞大的尾声段落等,以这些重点段落为碉堡展开逐层研读。先分析段落与乐句,找出它们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等,在判断主次声部,哪些为重要声部,哪些为和声铺垫,由弦乐作为主导,还是由铜管组来承担主攻,打击乐组是作为色彩点缀,还是木管组要更加透亮。

每个人接受的音乐教育程度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与接受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无所谓对错,自己先有一个主观判断与大体印象是最重要的。判断出哪一组承担主要工作再进行仔细分析:和声如何进行、本段落和声张力的顶点在哪里、铜管组以何种手法编配、色彩性乐器如何被突出、弦乐群在整个段落起到怎样的作用?在弓法上如何给予增色等诸多较为复杂的问题都要在这个阶段分析、思考、判断。

重点研读阶段不仅需要默读,在没有音响支持的情况下,通常会利用钢琴来了掌握实际音响效果、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

如果读谱者不具备较好的钢琴水平,也可以借助其他乐器来帮助自己建立需要的内心听觉,当然这样效果可能会有折扣。

(三)关联想象

关联想象是指挥综合素质与舞台经验的集中体现,它是建立在乐谱音符之上的更加细致的工作,也带有更强的主观性。关联想象包括案头工作、排练准备、舞台演出等几大方面。下面仅就总谱研读提出几点个人建议:

1.忠实还原总谱。

音乐演出的基本要素决定了借超越音符的声音来传达作品的含义、精神与情感。斯特拉文斯基在《音乐的诗意》中谈到对演奏者执行乐谱与演绎音乐的双重任务:“我们当然应该要求执行者将乐谱转化为声音,但同时也要体验他对音乐的爱护。”[3]极端不受约束地更改总谱是绝对禁止的,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传统音乐演绎中因为乐器性能等原因导致作品不能完全表达作曲家意图。所以指挥根据自己的艺术观点与音乐鉴赏力来调整乐谱必须是极其、极其谨小慎微的。

以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为例:

(1)不少指挥家根据自己的感觉将乐章开头演奏的很慢,直到第二个延长记号之后才恢复至原本应有的速度,但在总谱中并没有任何标记表明贝多芬有这样的意图。精简的表述方式是贝五交响曲最为迷人的风格之一,速度上任何毫无根据的变化与修改都是应该绝对禁止的。如果非要做音乐上的一些解释,可以在第一个延长音与第二个延长音上做出细微的长短区别(见谱例1)。

谱例1:

(2)在整部作品中都应注意主题中几个重复的八分音符应当演奏的均衡,下例错误的演奏方式一不留神就会出现(见谱例2、3)。

谱例2:

谱例3:

谱例2、3常有的错误演奏方式,失去了旋律应有的表述方式,从而丧失了作品应有的恢弘气势。因此,只有严格遵照总谱的节奏力度并小心翼翼的保持旋律均衡,才能显现出乐曲的基本构思(见谱例4)。

谱例4:

2.必要时对总谱与配器进行调整。

近代对于贝多芬作品配器的细微调整,业内较为推崇的是魏因嘉特纳《论贝多芬交响曲的演出》以及瓦格纳《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演出》,两位音乐巨匠以其敏锐的才智及出众的理解力感受到贝多芬被当时乐器演奏局限的困扰,以及耳聋病变后对乐队力度关系逐渐生疏,内心感受日渐单薄的缺憾后,谨小慎微的调整了部分总谱配器,例如某处加一支长笛吹奏同旋律,某处因乐器限制无法吹奏而今天已经无碍,从而添加几个音等等,所有的做法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并有恰当解释。[4]

贝多芬《第三“英雄”交响曲》第516小节第一长笛第二个bB吹高八度,原谱写成低八度显然是因为老式长笛无法吹出高八度的bB,所以在仅凭谱面的工作准备当中,如果没有丰富的经验或者扎实的配器功底、牢靠的内心乐队听觉,随意改动总谱或是配器都是不专业的(见谱例5)。

谱例5:

3.速度的选择与调整。

仅仅通过研读总谱往往不能完全建立一个完整的速度概念。指挥不断加深对作品的感悟从而带来对速度的调整是毫无疑问的,当然这不会是大幅度的,而是细微的。古典乐派较早期作曲家的速度标记多数情况下是一个建议速度,供演绎者参考,不同时代的演绎者诠释同一部作品,速度对比也会存在较大差别。较为含糊的速度标记增加了指挥理解作曲家意图的难度,同时也给作品演绎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即使作曲家本人已经确定了速度,也经常会在一段时后又感到不适,或者认为原先合适的速度现在仅仅适用于某个部分,其余部分又不适合。演出现场的紧张、热情、疲劳也都会影响音乐情绪,从而导致速度的变化。所以指挥通常会遵照严格的速度在钢琴上弹奏一遍,或者自己内心默读,之后再去仔细体会哪里允许或者不允许偏离预定速度。

速度犹如语言,伴随着情绪的起伏必然会有调整,从头至尾完全不变速的音乐是难以想象的。音乐修养很深的指挥会谨慎地根据作品精神以及自己的内心感受不断地调整速度,并避免因速度的改变给观众带来的突兀。试想数百年之前的作曲家仅凭一个炸雷或是飞奔的马车就已经是想象的顶端,他们根本无法想象今天的核武器爆炸时大地的震撼、飞机火车凌厉的飞驰。不同地时代有不同地感受,不同地时代有不同地表达是理所当然的。当然,必须充分尊重作曲家本人的意愿,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不同的二度创作必然将对对作品产生改变。这些改变体现在音乐中最为明显的就是速度的变化。

毫无疑问,对音乐作品不断的挖掘其内涵、哼唱或者在心里多遍的回味,坚持不懈地深入音乐精神,最终确定以速度为代表的诸多表现因素中最为保险并行之有效的方法。

4.对风格的把握。

“历史上不同时期、流派的音乐风格是通过音乐的表现手段体现的。而体现在风格中的这些手段中,最重要的的最突出的有三个方面:主题元素,音乐语言(和声、调式、织体等)和作曲结构。”[5]音乐的风格是在艺术上统一的最高形式,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成熟的音乐家的艺术追求。由于所处的时代与教育背景不同,许多作曲家都具有标志性的艺术特征。一个统一的音乐材料占据了同质性的地位,并且在主题元素、音乐语言以及结构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这就是风格。寻找主题元素,通过和声、配器、复调、曲式等多角度分析,辨别音乐语言有助于确认音乐风格。确认风格之后,必须考虑,将这种带有明显烙印的风格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作品。大家对经典的音乐作品往往耳熟能详,指挥的风格问题也不突出,一旦接触近现代音乐作品,指挥风格的把握处理就尤为重要。例如渐慢的幅度、整体音色的把控、演奏法的前后统一、力度张力的涨幅等因素都要综合考虑。此时可以回到我们所说的第一阶段,大体的通读整部作品帮助我们贯穿把握整体风格。另外提一个建议:了解一个音乐家的风格最直观的方式是从室内乐作品入手。

(四)思考与升华

现当代技术手段极大丰富了对音响来源的获得。通过电影、电视、电脑等媒体,一些音乐演出似乎不需要经过努力与思考就可以直接包装出厂,而听众则直接简单消费。但是对于指挥来说,仅靠简单模仿他人的录音永远无法达到较高的水准。富有艺术才能又充满好奇心的指挥最终需要通过思考来达到音乐的升华。作曲家的生平介绍,包括作品的文字简介、音乐背景、时代背景等综合因素等都是这个阶段需要加以考虑吸纳的。

以上讨论了总谱研读的几个阶段,并确定这几个阶段都是累积渐进的,当你尽最大的努力研读完一份总谱后,你总会有很多疑惑或者很多没有弄清楚的段落,你有义务不断地重新打开翻看、分析并关联想象。总谱中的很多内容已经印在你的脑海里,你会发现这些音符开始变得友好且善意起来,满篇的音符像熟悉热情的脸庞,作品的骨骼也逐渐清晰,越是经典的作品就越发清晰。作品谱面不会变化,成长升华的是指挥者自己,是经过辛勤劳作后,在自己手指尖流淌的音乐。

批判性地看待过去曾经演奏过的作品,重新感受、构思解读自己已经认为熟知的音乐,逐步建立个人的乐队演奏风格、声音风格,甚至是音乐风格等,应该被纳入善于思考的指挥内心。

三、研读总谱的最终目标

不要将头脑埋入总谱,而应该将总谱细细地咀嚼消化,最终融入到自己的内心。

通过长期的大量的分析、思索,总谱的细节已经深深地印在脑海里,无论是在脑中图像式的呈现,还是音响式的想象都只是熟悉总谱的一个阶段而已,指挥对总谱的学习毫无疑问是终生的必修课,无论你多少次打开你所熟悉的总谱,你都应当试图寻找新的灵感出现,新的音响平衡、新的表达方式、新的欣赏角度等,它拥有或者说你可以赋予它无穷尽的可能,正是这些无穷尽的可能使得固定在乐谱之上的音符,被演奏者用自身的技巧达到了真正艺术诠释的范畴。

没有任何一个作曲家可以将自己所有的想法与意图都用音符与标记书于纸上,越是伟大的作曲家在谱面能描述的内容就越有限。随着研读总谱的数量与深度不断增加,指挥逐渐熟悉不同的作曲家表达情感的特点与方式,并清晰地将这些特点展现出来无疑是重要的前提。但是最有魅力的却是承载二度创作的指挥本人,其性格、文化、成长环境、个人品味,艺术情趣、审美角度等因素集于一身,加之时代赋予的烙印,这才呈现永恒的作品在不同的诠释者身上焕发出不同的光彩,一代一代散发着不同的光彩。

结 语

总谱研读是一个系统复杂的理性认识的过程,需要拥有巨大的耐心,循序渐进地学习、不断地思索与认知才能掌握。文中所提到的几个方面也仅仅是指挥总谱研读中的冰山一角,需要长时间的体验和丰富的实践才能历练出更扎实的总谱研读的功底。笔者希望借本文有限的篇幅能够对热爱指挥和学习指挥的同仁提供帮助,引发共鸣。

[1](德)海尔曼·舍尔欣著;王元方译.指挥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美)马克思·鲁道夫著;江浦琦译.指挥要则——指挥技法和作品演绎的综合指导[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3](奥)菲利克斯·魏因加特纳著;陈洪译.论贝多芬交响曲的演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4]周海宏.音乐语其表现的世界[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J615.2

A

1003-1499-(2020)03-0106-04

侯颉(1977~),男,西安音乐学院交响乐队方向指挥副教授。

2020-04-16

责任编辑 春 晓

猜你喜欢
作曲家段落速度
“身必由己”的艺术家——旅美中国作曲家梁雷的艺术人生阅读
行驶速度
趣味•读写练 答案
速度
【短文篇】
心理小测试
长大可当作曲家
程诺:我想成为钢琴作曲家
夏天,爱情的第四段落
图侃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