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论述治学有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习主席强调:“先贤们的思想结晶,许多人的智慧和成功的经验都在书里,只有愚蠢的人才不读书。”当前,基层一线带兵人大都是年轻干部,正处于打基础、练筋骨、强能力的“黄金时期”,各级应当既要让他们勇于在实践的风雨中摔打锤炼,又要让他们善于在学以修身、学以增智、学以提能、学以致用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反观当下,一些同志对读书“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没时间、无所谓”成为借口托词,不愿读、不会读、不知道读什么。笔者认为,党员干部读书应当“三要”:
要有“呼童不应自生火,待饭未来还读书”的紧迫感。军人因职业的特殊性,读书要“挤”时间。习主席讲:“经常听有同志说自己想学习,但‘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学习’。听上去好像有些道理,但这绝不是放松学习的理由。”青年习近平在时间少、事情多、条件差的梁家河,不放过零碎时间,牛背上、麦田边、窑洞里经常有他苦读的身影,靠的就是“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的求知欲。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是真实写照,但时间总是能够“挤”出来。特别是一线带兵人,离战士最近、接触最多,其理想信念、管理方法、品行操守直接影响战士的成长。因此,基层干部要善于从事务性工作中挤出时间来学习,在读马列著作、学创新理论中,筑牢精神大厦;在读法规制度、学管理方法中,感悟带兵艺术;在读党史军史、学经典文学中,不断涵养品行。真正使读书成为坚定理想信念的“定盘星”、引领人生成长的“指南针”、化解问题矛盾的“破冰锥”。
要有“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的自觉性。读书学习不可图形式、走马观花,而是要在“精”字下功夫求实效。周恩来在《我的修养要则》中写的第一条是:“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习主席强调:“我们要选择那些与所从事的工作关系密切、自己爱好和有兴趣的书来读,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古往今来,各种典籍浩如烟海。读书切不可贪大求洋、泛泛而读,而要有选择性的精读、细读、带着问题读,唯有如此,方可事半功倍。读书要耐得住晦涩、忍得住孤独,细思多悟、潜心研究。正如彭雪枫将军在写给妻子的信中所说:“苦读、苦读,一百个苦读;埋头、埋头,第三个埋头。”学习就是要不达目的不罢休、不解决问题不撒手,只有下苦功夫、细功夫、实功夫,才能融会贯通、收获成果。
要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意志力。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习主席曾说:“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读书学习要始终抱着一颗敢于质疑的心,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联系一下工作实际,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一次次实践中不断检验理论、运用真理、发展真理。同时,还要以实践为书,多向领导学、多向工作学、多向群众学,在实际工作中多留心、善思考、勤总结,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理性认识运用到实践指导,做到“学、思、悟、践、用”相结合,真正让所学知识融入血脉、注入灵魂、提升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