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喻文化视域下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论析
——兼论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政课教学价值

2020-11-18 17:34左雪琳陈端春西华师范大学
长江丛刊 2020年26期
关键词:思政时代专业

■左雪琳 陈端春/西华师范大学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出发,将整个人类社会划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1]日新月异的21世纪就处于后喻文化时代,其显著特征是由于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重塑了知识生产、信息分发与文化传播的全过程,知识的流动、生长突破了时空限制,教师的知识权威一定程度上被消解。[2]米德认为,之所以后喻文化时代师生关系受到了挑战,是因为学生的新知识、新观念和教师的传统观念产生了冲突,或者说教师在某些方面落后于时代了,教学难以让学生接受。因此,教师只有更加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丰富情感意志,和学生共同学习才能胜任新时代的教育工作。

一、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必要性解读

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大中小学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力量,是学校开好、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所在。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成长包括教师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的全面发展,而贯穿其中的是教师精神的生成、成长。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六大方面的发展要求,这是学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遵循和努力方向。

(一)教师专业发展是适应后喻文化时代的需要

后喻文化时代,新技术、新业态层出不穷,对教育的现实诉求愈发强烈,教师的入职和考核标准也越来越高,这意味着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素养。一个止步不前,落后于时代的老师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与支持。现在的学生对于微博、微信、平板等新媒体和电子产品的应用如鱼得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教师要想引导他们正确、合理的利用就必须对这些新事物有所了解,并合理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而不是一味生硬的控制、说教,这只会换来学生的消极反抗。因此,教师只有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升专业发展水平才能成为合格的学生成长领路人。

(二)教师专业发展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

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似农业而非工业,受教育者“跟种子一样”。这说明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春风化雨、精心呵护,也说明教育的失误会有较长的潜伏期,而不像工业生产,一旦决策失误马上就会知晓后果并及时改进。所以合格的园丁是让种子茁壮成长的前提,教师不但要做辛勤的园丁更应是懂得浇灌技术的园丁。只有打好教师的基础,才能打好学生的基础。教师热爱教育、尊重学生,学生才会热爱学习、互助友爱;教师思想开明、为人师表,学生才会乐于思考、遵纪守法。教师知识和教师能力是促使学生社会化的必备基础。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需要专业知识扎实、想象能力丰富、创新精神强的教师来传播主流价值观念、传递社会规范、培养职业能力。

(三)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人生价值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教师的真正价值是社会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在于培养造就时代新人。思政课教师决不能仅仅把教书作为谋生的手段,而应把育人作为职业发展的价值追求。思政课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思想上教育人、引导人,在于用深厚的学科语言、生动的社会实践来讲好中国故事、增强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政课教师只有坚定教育信念、不断提升教育智慧,才能把人生价值的实现融于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去。

二、后喻文化时代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后喻文化时代教师的专业发展既需要教师自主培养职业精神、提高学识,还需要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

(一)教师精神:追求“经师”和“人师”的内在统一

经师易遇,人师难求。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递更要关注人的发展。这里的“人”既包括教师自身还包括学生,这里的“发展”首先就是精神的成长。教师要有独立的思想,不能做人云亦云的教书匠,而要永远保持思考、钻研的习惯,让学生懂得“学贵乎疑”的道理;教师要拥有坚定、正确的教育信念,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教师生涯,摒弃压抑和扭曲人性的教育方式,在提升教育智慧的过程中生成对职业的情感认同;教师要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提升人格品质和文化修养。同时,教师要懂得向学生学习。长辈向晚辈学习是后喻文化时代的典型特征。“向学生学习”也是教育走向民主不可或缺的思想革命。[3]信息时代,学生发现、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可能高于传统教师。教师应该向学生学习敢于挑战、乐于创造的好奇心,积极探索新事物的奥妙,让教学工作充满乐趣和创造力;教师还应向学生学习朴实自然、善良纯真的童心,积极构建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总之,后喻文化时代教师精神的养成应该贯穿于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人格魅力,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育人成效。

(二)教师学识:在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融合中汲取力量

首先,教师要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以文化人。学生虽然能够通过各种媒介获取知识,但是并不能轻易的内化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基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源泉、鲜活教材、必须课程。思政课教师理应习得、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学会挖掘、阐释、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课教育教学价值。特别是要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解读,让学生知道共产党人的“来路”和“出路”。红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革命遗址、革命精神及红色文献、艺术等红色文化资源能够以最雄辩的事实、最感人的事迹、最震撼的精神、最丰硕的成果来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红色基因。教师还应当培养广泛的爱好兴趣,提高人文修养。这既能陶冶性情,还可以赢得学生的赞许,对生活充满热情的教师,课堂也更加生动活泼。

其次,像学生一样学习,提升综合素质。第一,教师要有专业发展自觉。叶澜认为教师要有“自我更新”的发展取向,“育人”先要“育己”,不能把个人专业发展寄托在各种名义的培训、进修上,应制定行之有效的专业发展规划,通过不断学习,去适应时代和学生的变化。第二,专业发展重在培养通识之才。在信息时代,学识浅薄只会受到学生的鄙视。思政课教师不能成为生硬、古板的代名词,而要成为融汇多学科、跨学科知识的学者。教师还要学会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提升课堂的可视性、亲和力,这是传统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后喻文化时代带来的有益成果。

(三)成长环境:以健全机制营造尊师重教良好风尚

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教师自我更新重要,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也很重要。一是建立教师培养、发展机制。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集中培训、脱产进修、外出学习、交流研讨等形式帮助教师提升学识和本领。要大胆鼓励教师推行教学改革、研发校本教材、改革职称评审制度,着力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激发教师潜能。二是完善教师管理和待遇机制。一方面,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师资格的申请、审核和退出机制,提高教师行业的门槛和专业标准,促进教师主动发展、自觉发展。另一方面,要让教师成为体面的职业。国家要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教育条件,在制度上进一步明确和提高教师待遇、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猜你喜欢
思政时代专业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