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晋豫/杭州外国语学校
教研组引入了一套McGraw Hill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Introduction to Physical Science,Earth Science Life Science》,即《美国中学核心理科教材》,发现有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三大类10种学习板块或栏目。翻阅学校图书馆部分国外教材发现也有类似的处理,比如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Complete Physics for Cambirdge Secondary》中的每一个章节开篇就会有“学习目标”,这个学习目标是和牛津课程框架相吻合的;皮尔森出版社的《Science Explorer》教材也在每一章的前面设置了课题项目,对这一个章节学习后需完成的项目和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介绍。这样处理有什么内涵?我们利用浙教版《科学》教材进行一次实践研究。
形式上需要学生需要在一章学习前把十余个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知识点做一个判断,在一章学习后再做一个判断,比对两次结果的变化和正确率,反思学习得失。判断题只有两种答案,对或者错,在形式上比较简单,学生答题快捷,特别是学校使用了PAD教学后,学生在平板上作答,教师端可以很快得到数据结果,所有分析一目了然。
题目主要来源是课本一些陈述性知识,特别是小学有所涉及,在生活中也使用较多的一些重要基础知识,比如判断表述“人的尿液里有从体内排出的含氮的有机物,也可以用做化肥。”学生在小学有粪便沤肥有改良土壤肥力的基础,生活中也有“粪肥土,土肥苗”的俗语。其次是告知一些必要的衔接知识和铺垫信息,根据信息结合题意进行判断,避免学生不清楚的时候猜测答题。比如根据“酸性越强则pH值越小的信息,雪碧晃动后打开瓶盖,它的pH值会变大”。
制作过程对老师要求较高,既要在平时发现和搜集典型易错点,还要感知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又要准确表述。比如如元素周期表是发现还是发明等细节,一些平时没有考虑过的细节,在研判后才会发现会引起学生的理解偏差,推动教师的表述更加专业。在出题过程中还要避免出现不规范词汇,比如把磁铁改为吸铁石。通过两年的实践把浙教版科学五册共20章的知识点制作并改进完毕,并在反馈单中加入自主设置问题,加入简单反思或原因分析,并把原因分析进行分类(知识性、审题性),形成了较为科学完善的反馈单表格。现有的判断题题型主要有:
这类主要题型是对一个科学现象的客观陈述。在制作中,通常将关键词中的一个或两个改变,使整个描述变成一个假命题。如“红色的物体之所以呈红色,是因为它吸收了红色光。”该题判断为错误,物体呈现红色是因为它反射了红色光。陈述性判断题主要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点记忆的准确性。
应用类判断题是描述一个科学现象,需要应用相应的知识点进行分析才能得出结论。如 “镜子的长度至少要和人的身高一样时,才能看到全身像。”这个需要学生熟悉反射的原理后用画图分析才能得到结论。这类题目学生做起来会比较有难度,主要是选择一些有思维冲击的题目,提升学习兴趣。
生活类判断题是学生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情景,结合知识解释现象的题目。如“汽车向左转时,车上的人也会向左倾。”这个是学生日常的一种感受,但背后是什么道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比如“在食堂,把餐具放到传送带上,因为传送带对餐具有向前的摩擦力,餐具和传送带才能一起匀速向前运动。”是不是真正的有摩擦力呢,我想学生可能在下次送餐盘时候会有所思考。
学习前的判断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带着问题去学习,即先抛出一个问题进行铺垫,后续课程中逐步得到解决,为了验证效果我们从“学习前答对、答错率,学习后答对、答错率,答对率提升”等几个角度来分析了学生的情况,发现学习前平均答对率大概是75%左右,考虑到学生提前学习的因素,我们着重考虑了答对率提升的情况,大概介于5%-18%之间。说明学生通过教学在知识掌握上普遍有较大提升。
首次答错的原因,大部分在于对知识点并不清楚,在调查中加入了学习前对知识点的直观感觉,“没听说过”“听说过但不确定”“非常确定”“其他”选项,发现原因上没听说过的并不是非常多,更多的是听说过但不是很确定,写“没听说过”的错误较多。
第二原因是审题不认真,虽然是十几道判断题,但也有几百字的阅读量,一般认真做完需要4分钟左右,学生可能没有准备充分思考后再答题。比如“碱溶液可以干燥酸性气体”,很多同学判断错误是把“干燥”理解成了“吸收”。
第三是没有耐心。有同学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会有敷衍的情况,也会有畏难情绪不愿深入思考的情况。甚至有部分同学书写习惯差,书写的对错号都难以分辨。
总之,数据的准确性和有用性依赖于老师重视程度,老师重视有反馈,学生也重视,结果会更真实。可以用于考前简单摸底,对学生审题、题意理解问题进行警示,对部分同学校外的预习指导进行反思,对思维混乱的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对落差较大的学生进行谈话跟踪,进行多个学期之间的差异对比等。
为备课组长提供学情参考。通过学习后单元测试或者学期检测是现行的了解各个班级情况的主要手段,一些学校甚至以此进行奖励或警示。能够进行单元学习前后的反馈是一种有效的学情反馈方式,特别是我们发现学习前答对率相差并不是很大(5%以内),而学习后的答对率差距拉开到10%以上,这说明不同老师或同一老师里面对不同学生的教授效果出现了很大偏差。并且对比单元测试成绩发现了明显的正相关性,学习后答对率较高的班级在单元测试中的成绩往往较好。
为任课老师特别是新任职教师或者换班上课教师提供反思材料,1.基于学生经验,可以激活学生先前的知识作为学习的起点。掌握学生在那些知识点存在较多问题,可以在备课和授课作为重点,更好的避免教师认定的重难点与实际情况出现差异。如九上第一章的第3小题“酸碱指示剂变色是化学变化”错的较多,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新物质是什么,破解这一个思维难点;2.分析学习前不错,学习后反而出错的原因。是因为个别学生没有认真听讲而出现的个别问题,还是自己授课时一些细节没有说明清楚。如八下第二章的第7小题“现在地球上发现的元素不可能只有110多种,否则世界上怎么会有如此丰富的物质存在。”在多个班级的反馈中出现答对率下降,甚至在一个班级答对率下降了16%。这里面有学生听讲的问题,也对老师的表达讲述提出了要求。还有九上第一章第8小题,学生不认可“既属于氮肥又属于钾肥 ”,认为就应该说“复合肥”,而导致答对率下降。
先学后教强调的是学生独立学习在先,教师课堂教学在后,超前性使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变“学跟着教走”为“教为学服务”。对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将变得自在一些,主动一些,准备更充分些。论述判断是一个小小的预习学案,让学生了解新的一章要学习什么知识,有一个印象,埋下一个寻求知识的种子,而教师可以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改进课堂教学的模式,使之与学情相互适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