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2020-11-18 20:44朱力影南京理工大学
长江丛刊 2020年16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思政

■朱力影/南京理工大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进入了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寄予了更高的希望,要求高等院校适应时代发展的洪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育人为目标,找准人才培养的定位,培养具有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思想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需要高等院校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对学生不仅做到知识传授,更需要完成价值引领。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说到底需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面的教学改革,在各个环节中实现对学生的精神价值塑造,这正与课程思政理念不谋而合。

研究生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高级阶段,研究生在未来走向社会后绝大多数会成为掌控社会风向标的领军人物,也是对国家未来发展最具影响力的群体,而目前关于本科生课程思政的研究生很多,但甚少有针对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探讨,为完成国家民族复兴的使命,新时代研究生课程思政改革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一、课程思政的本质与内涵

“课程思政”一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2014年的“沪上试水”。上海市非常重视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采取分批试点、重点培育的方式,结合国情和校情,采用开设饱含中国文化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等方式,率先启动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工作。随后,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将“课程思政”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和推广,逐步成为教育界的共识。

课程思政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当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并更好的贯彻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新时代围绕立德树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工程。所谓“课程思政”,就是所有教学环节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培养的每个环节。课程思政并不是要取代思政课程,而是为了弥补传统思政课程教育的不足,通过各渠道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隐形思政教育,从而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使学生在知识习得的同时,获得心灵洗礼和精神塑造。

二、新时代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

(一)研究生课程体系较为单薄

研究生阶段是人生求学的较高层次,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主要以研究型为主、课堂学习为辅,目前国内学制一共两年半至三年不等,其中,多数课堂授课时间仅仅只占一年时间。与本科阶段相比,课程的密集度明显下降且上课方式多以讨论式为主,多数课程没有固定教材,而是由教师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点往往在于课程体系改革和教材体系改革,需要构建思政内涵的授课体系,集中编写凝练的思政教材,但这两点对于研究生阶段来说都是比较薄弱的环节。研究生课程较为零散,没有本科课程的紧密衔接性,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利用课堂教学的层层推进。且研究生自主管理的时间较为充足,这就更加大了研究生课程思政教改的难度。

(二)教师推动课程思政的主体能动性缺失

通过调研观察,目前绝大多数研究生课程授课教师的育人意识较为淡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仅属于辅导员职责范围的事,甚至出现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相互推诿的现象,只教书,不育人的情况屡见不鲜。即便一些教师勉强接受了课程思政重要性的理念,但受制于思政教学能力的缺失,在课堂教学时,也是直白灌输,生搬硬套,为了应付课程思政而课程思政,导致效果差强人意,显得浮躁化与功利化。教师主体能动性的缺失往往是由于高校重科研、轻教学指挥棒的原因导致,教师的所有目标都集中于提高科研水平顺利晋升职称。且研究生课程思政工作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多做少也一样,所以教师态度消极,疲于应付。

(三)将研究生课程思政局限于课堂思政

经实地调研走访,发现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课程思政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主要集中在研究生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思政是一种新时代的课程观念,并不指向具体的课程类型,而是呼吁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融入学生培养的每一环节,实现全链条思政教育。这个全链条不仅包含课堂教学,还包括研究生实践、毕业设计、学术讲座等各个环节,且课堂教学在研究生学习阶段中占比很少,目前的课程思政改革往往忽视了研究生实践这些最重要的部分。由此导致研究生课程思政改革的落脚范围更加局限,错过了最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思政教育的最佳环节,大大减弱了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三、新时代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倡导构建多方联动机制

新时代研究生课程思政改革需要在党委的统筹领导下,举全校各部门之力来合作推进。党委宣传部应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倡导课程思政的理念,通过校园文化环境全方位营造课程思政改革的有效氛围,让该理念深入人心。研究生院作为教学主管部门,应联合学院积极组织各专业教师围绕课程思政的理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挖掘每门课的思政资源,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党委教师工作部应努力为教师交流合作搭建平台,鼓励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共同研讨,集体备课,并作为常态化制度落实。人事处应针对教师开展思政能力建设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政意识以及思政教学能力;还应建立薪酬及考评激励措施,将课程思政的实施与教师评职称相挂钩,增强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从实施主体上保证课程思政改革的落实。

(二)呼吁发挥导师育人作用

研究生阶段不同于本科生阶段的最大区别可能在于,本科生的教育管理责任主要在于辅导员,而研究生阶段则由导师和辅导员共同负责。中央文件近些年明确了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所以高校应注意着重发挥导师的育人作用,由导师和辅导员共同配合对研究生进行价值观塑造、精神引领。导师通常对专业领域具备较深的造诣,在学生心目中具有很高威望,与研究生接触也最为频繁,导师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与研究生的日常接触中通过言传身教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教学、实习实践、论文撰写等各个环节中,用一言一行潜移默化感染研究生,力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地将研究生培养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助人为乐的有为青年。

(三)建立系统有效的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隐性的教育方式,意味着很难对其做出量化评价,如何保证实施效果,健全有效的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评价的原则应是重定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课程思政教育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评价应更强调过程而非结果,何况育人结果不是研究生阶段短短几年就可以见效,而是需要人生很长一阶段来印证。其次,评价主体应多元化。主要包括研究生、课程授课教师、导师等等。应采用多维评价的视角,深入研究生中间调查了解情况,对学生建立一人一档案的跟踪观察与评价,对授课教师和导师也应采用师生互评、同行互评的方式,确保评价结果真实合理。最后,应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无反馈的评价是无意义的,应及时形成书面建议反馈给师生,以此强化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改革效果。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导师的猫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