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策略初探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独坐敬亭山》为例

2020-11-18 20:44扬州大学
长江丛刊 2020年16期
关键词:敬亭山手法古诗

■韩 璐/扬州大学

古诗,以其格律清新、意境优美、语言精练、饱含深情而著称。小学是古诗学习的起始阶段,因此,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必然承担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责任和使命。近年来,国家也日益重视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一方面,在新课标中,对小学阶段古诗背诵的篇目数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分别为1—2年级50篇;3—4年级50篇;5—6年级60篇。与此同时,还对古诗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包括“诵读优秀诗文”、“展开想象”、“体味作品内容和情感”等;[1]另一方面,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篇目明显增多,整个小学阶段共选编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 55篇,增幅达 80%。[2]鉴于此,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要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促进学生更好地明诗意、晓诗法、品诗境、悟诗情,将古诗学习引入更高层次的境界。

一、明诗意

(一)朗读古诗,结合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小学教材中选编的古诗以绝句或律诗居多,不仅短小精悍,而且难度适中,充分考虑到了小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与此同时,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还在课后添加了注释。由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因此,在古诗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由朗读,结合课后注释,理解全诗大意。

比如,在《独坐敬亭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由朗读整首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体会古诗大意;然后让学生结合课后注释,再读古诗,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自己理解的古诗大意,并请几位同学分享自己的理解;最后,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进一步阐述古诗大意:成群的鸟儿高飞远去,渐渐杳无踪迹,辽阔的长空中一片孤云正悠闲地慢慢飘远。敬亭山和“我”相互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由此,学生便可以很好地理解全诗的含义。

(二)抓关键词,理解诗意

以关键词作为切入点,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具体内容是古诗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策略。比如,教师在《独坐敬亭山》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找出诗中的几个关键词:“独坐”、“尽”、“孤云”、“闲”、“厌”等,通过对这些字词的逐个理解和剖析,能够快速并准确地把握全诗的意义。

二、晓诗法

(一)剖析炼字艺术,发掘古诗的写作手法

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诗中的一字一句,都饱含着诗人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文学素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用字的精妙之处,通过对个别字词的剖析,进而探寻诗人独特的写作手法。比如:在《独坐敬亭山》这首诗中,“尽”、“闲”二字用得非常巧妙,分别呈现了“众鸟”和“孤云”的状态。“尽”,有消失的意思,在这里表达了鸟儿飞走,逐渐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有悠闲之意,在这里是拟人化的写作手法,诗人赋予孤云悠然飘离的情态,以此来衬托自己闲适的心境。一、二两句是典型的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以“众鸟”和“孤云”的动,来衬托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平静。这一写作手法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生动形象的画卷,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循循善诱,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独特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更好地赏析古诗,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力。

(二)拓展课外古诗阅读,注重积累写作手法

教材中的古诗篇目毕竟是有限的,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拓展课外古诗阅读。通过多看、多读、多品、多诵来增加古诗的储备量。在此过程中,对于古诗的各种写作手法也能了然于心,进而能在古诗学习中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境地。

三、品诗境

(一)在诵读中感受古诗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古诗所描绘的客观事物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3]而诵读又是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重要手段。它是朗读的升华,是在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节奏变化的同时,还要饱含充沛的情感。美学大师朱光潜曾说过:“把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4]这无疑强调了诵读在古诗教学中的重要性。由于小学生缺乏诵读的经验和训练,教师应尽量先给学生范读,向学生传授诵读的技巧和注意事项,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把握古诗的节奏和韵律,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悠远的意境美。

教师在诵读《独坐敬亭山》时,要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注意把握好节奏及强弱变化,“高”、“独”、“厌”、“只有”是需要重读的,而“尽”和“闲”要弱读。此外,前两句应读出“众鸟”和“孤云”离去时的悲凉、孤寂之感,而后两句中,因为“敬亭山”还陪伴着诗人,使诗人感受到了一丝慰藉,内心深处也因此减少了些许落寞和无奈,要读出诗人的这种感情变化。

(二)创设情境,感受古诗意境

1、欣赏图片,创设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大都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相较于抽象的文字,图像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或网络上有关古诗情境的图片,带学生领略古诗呈现的意境。比如,在《独坐敬亭山》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几幅敬亭山的图片,结合课本中的插图,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想象诗人所描绘的画面:群鸟高飞,渐渐消失在天际,孤云也不再眷恋这片天空,悠闲地飘向远方,只留下“我”和敬亭山相互看着、望着,彼此怎么也看不够,仿佛只有它能读懂“我”的内心,了解“我”的境遇,想“我”所想,愿意与“我”为伴,温暖彼此孤寂的心灵。

2、角色扮演,融情入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都爱模仿、表现力强,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时,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古诗改编成剧本,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感受古诗的深远意境。比如,在《独坐敬亭山》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场景:诗人望着渐渐远去的飞鸟和云朵,孤独之感渐渐涌上心头。转眼间,能够陪伴他的,好像只有眼前的敬亭山了。此时,如果你是山,你会对诗人说些什么呢?听了敬亭山的一席话后,诗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整个剧本的设计是在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探讨中完成的,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以提高学生古诗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尽量在自导自演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古诗的意境。

四、悟诗情

(一)补充背景知识,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愫

补充古诗创作的背景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心思想的有效策略,但应遵循点到为止的原则。比如:在教学《独坐敬亭山》时,可以先让学生联系之前学过的知识,简要说一说他们眼中的李白,之后教师再稍作补充,最后梳理出与此诗创作有关的背景知识:761年,李白早已年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流离失所、蒙冤被囚的牢狱之灾和戴罪流放的屈辱之后,他第七次来到敬亭山,面对群鸟远飞、孤云飘散,孤身一人的他触景生情,十分感伤。通过分析诗人的境遇,相信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古诗传达的情感。

(二)开展多形式诵读训练,体悟作者的情感表达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诵读理应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其它一切教学策略都应建立在诵读的基础之上来实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开展不同形式的诵读训练,包括自由诵读、指名诵读、小组诵读、男女生赛读、师生赛读等,在读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适时地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古诗所传达的情感。

五、结语

古人云:“不学诗,何以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古诗教学正是传承古诗的重要途径,因此,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要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明诗意、晓诗法、品诗境、悟诗情,以培养其古诗鉴赏力,提升其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敬亭山手法古诗
层递手法
画与理
七步洗手法
轻轻松松聊汉语:安徽敬亭山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为什么要去敬亭山(诗)
《独坐敬亭山》主题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