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错与尝试”之植物线描写生

2020-11-18 20:44无锡外国语学校
长江丛刊 2020年16期
关键词:点线面吊兰盆栽

■徐 玲/无锡外国语学校

小郑同学是我五年级的一位学生,她善于画一些多变的卡通人物形象,同学们都非常喜爱她的作品,我也非常喜爱。但一学期过去了,我慢慢发现小郑在描绘其他物像时也都是采用同样的概括性线条。随后我又发现小郑同学的写生植物线条也变得非常“概括”。植物外轮廓线条的丰富变化,她捕捉不到,这时就引发了我的思考,如何让学生在写生过程中去体会和感知线条的丰富变化以及感受大自然中的美呢?于是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与具体实施

刚开始接触植物写生课时,我立刻回想起自己在学画画时的方法步骤。我将这些方法步骤编写到我的教学设计当中,认为这是一个顺理成章的“拿来”。但不久我就发现了问题,孩子们的作品中用线都特别的严谨,线条流畅却没有孩子自己个性与情感的流露。

于是我翻阅了书籍,最后吴立文老师编著的《唤醒与表达——基于儿童视知觉体验的线性写生》中有一段话点醒了我,[1]“视知觉是一种认识的方式。在美术学科范畴中,当人们面对观察物象时,通过与物象的共情去感受分析捕捉物象形式构成上的张力感,并通过恰当的美术语言加以解释、体现并释放画者的情绪,并让观者得以共情。这种教学观的不断强化和延伸可让学生获得符合自己风格的各种物象的视觉图式。”这段话中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共情”、 “恰当的美术语言”、“形式构成上的张力感”、“自己风格”。于是我开始思考怎样才能使学生将自己个性化的情感赋予到大自然的植物中去,并且使用“恰当的美术语言”使画面产生形式构成上的张力感,从而激发学生去思考在自己的作品中如何展现自己的个性,带入自己的情感?与其他同学画的不一样。一开始的教学设计中组织学生观察的都是同一种花(百丽菊),有的学生喜欢,有的学生不喜欢。据观察一个班中,女生喜欢百丽菊的比例要比男生高出10%。这就能看出不喜欢百丽菊的孩子很难产生个性化情感的主动性,个性化的情感在一开始就戛然而止了。所以在我们后面的教学设计中做了调整,将原来统一观察百丽菊变成同学们观察自己最喜欢的一盆盆栽。这样的写生对象不仅是孩子们熟悉的,观察比较多,而且对它存在一种个性化的情感,便于学生进行主观选择和可持续性的观察与表现。一盆盆栽放在自己的面前,不着急马上动手。我让学生先仔细观察,平时我们都是用眼睛一种感官去观察,今天我们试试用多种感官来观察这盆盆栽:先用眼睛去寻找你想捕捉的形,用手指比划出大致的形,紧接着用手去摸一摸植物的表面感受一下植物的质感(仙人掌在此略过),接下来用耳朵去听一听,最后用鼻子去闻一闻,闻到了怎样的味道?没想到的是孩子们给了我很多有趣的回答,把他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到了自己面前的盆栽上来。

之前我们的写生课堂教学总是围绕客观写生,像“照片式”的再现对象。而现如今在这样一个美育新时代的环境下,我们的方向也有所改变,从原来的“客观写生”进而转向“主观写生”。也就是说没有以前那么注重技术能力和你的造型能力了,转而更加关注画面中的形式构成,比如节奏韵律、对比均衡、黑白层次……

二、媒材上的转变与具体实施

感受盆栽植物的大体形。可用眼睛眯起来看整体,大致概括成一个什么形状,然后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形开始描绘,原先描绘植物对象我会让学生使用统一的木头铅笔,孩子在B到8B之间进行选择。虽然B到8B的木头铅笔在软硬度上有所区分,但描绘出的线条变化不大容易被学生所察觉到就比较难体会到线条之间相互融合之美。而且用木头铅笔画出来的线条形式单一,所以我将木头铅笔换成了现代毛笔也就是软毛笔。让学生更好的去体会线条的轻重、顿挫、缓急……

学生带来的盆栽基本结构大都是枝、叶、花,正好引导学生体会粗糙的树干与花和叶子的鲜嫩对比,尽可能的用线去表达去描绘,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美和发现美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去观察盆栽:从上往下、从左往右、从前往后,选取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角度去描绘。鼓励儿童大胆用线,可以写实和盆栽植物靠近也可以用意向性的符号来表现。注意外轮廓线条的长短、粗细、宽窄的变化,进而转向枝条表面的肌理变化。花叶之间的前后穿插,力求表现出自己对物象的理解。作品中的线条较之前丰富了些。

继而我又单独设计了“动物的毛发”这一课,让学生写生自己喜欢动物照片。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线的力度与粗细的变化,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因为现代毛笔的特性,用笔尖能画出细线条,如果你用一定力度按压,你画出来的线条又会变粗,在描绘动物毛发时孩子们的视觉是相对单纯的集中在毛发的粗细变化上,练习多了孩子们自然就会体会到提按的力度变化,线条变得自由活泼起来不再那么拘谨严肃。

三、点线面和黑白灰的运用与具体实施

点线面和黑白灰是相对抽象的概念,学生很难一下子运用到自己的写生作品中,就拿点线面先来举例:由于写生对象是学生们自己挑选的,有一部分学生挑选了表面较为光滑的植物而且植物的形式也很单调,不容易去捕捉植物对象身上的点线面。以下这位同学,她选择的盆栽是吊兰,都是细而长的叶片,叶片水分充足不太容易看到叶脉,她又想画的和别人不一样。这时我给了她一些建议:把叶头的地方用剪刀修剪一下,放置一段时间然后再来动笔描绘。接着她在下一节课把修理好的吊兰带来了课堂,因为已经修剪过一段时间,修剪过的地方有些微微发黄和枯味,再加上这几天她没有给吊兰浇水,吊兰叶片有些失去水分,叶片上的叶脉更加清晰。我引导她重点观察叶片上的肌理注意前后的穿插关系,前后的叶子要有所区别。于是她很快开始动笔描绘,慢慢找寻植物身上本来的“线感”。慢慢的她的画面中出现了疏密长短的线条并且前后穿插有趣。所以在选择植物写生对象时,一般规律都是先从“复杂”再到“简单”。[1]“复杂”是说植物本身就有丰富的线条可寻,“简单”是说线条虽然少但外形把握要求高的物体。这样就能把点线面的抽象感降低,学生多次训练寻找形成一定的量的积累,学生再碰到“简单”对象时也能游刃有余的表现出来。现在所教的都是六年级的孩子,他们在完成点线面的线描作品后总是不太满意,觉得挂在墙上视觉效果相对偏弱,于是我让孩子们在自己的画面中加入黑白灰的对比,突出重点,加强与取舍。

四、孩子们的情绪性与具体实施

几节写生课下来,我发现每个班级孩子的情绪稳定性都不一。上一节如果是体育课或是活动课,孩子们很难一下子将自己情绪安抚下来,有些孩子运动过后特别的躁动。于是孩子们在进入美术教室之前就预先播放舒缓轻柔的音乐,孩子们在感受美妙音乐的同时慢慢的将自己的情绪调整过来。这时不同的学生在画面上画的同是曲线但他们所表达的情绪也是不一样的,这里就存着个体情绪的差异性,有的学生可能刚被老师表扬内心充满了喜悦,有的学生可能刚和同学发生了争吵内心很郁闷。这时不必去打扰他们,让他们尽情的陶醉在轻松自在的氛围里,用画笔大胆的去表现吧!

本文从4个方面:教学观念的转变、媒材的转变、点线面和黑白灰的运用、孩子们的情绪性,分别记录了自己在课堂尝试过程中所总结的一些现象。虽然还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但和之前第一课的植物写生相比,学生们的个性化线条在慢慢的渗透到自己的画面中,形式上的绘画语言也变得越变越丰富,我相信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量的积累,他们也会发自内心的去和植物共情,从小就养成热爱自己身边的植物,知道关心和爱护它的习惯。那学生在长大成人后他更容易学会去照顾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最后也会成为一名无论走到哪里心中都有祖国的人。

猜你喜欢
点线面吊兰盆栽
结构之美
吊兰“生出”了小宝宝
复活的吊兰
水果盆栽种起来
例说无交点线面角的求法
我的植物朋友
“点线面”相结合立体化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种一盆吊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