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勇/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声乐演唱作为一门音乐艺术,对演唱者的音乐技能与素养要求较高,除了掌握基本的演唱技巧之外,还需要提炼演唱者的音乐、文化、内在气质及情感表现力的把握,尤其是演唱技巧与情感表现力融合,在声乐演绎中极其重要。在现代声乐作品演唱实践中,不少演唱者为了吸引听众眼球,过于追求高难度的演唱技巧,而忽视情感表现,使声乐作品缺乏一定的生机与活力。因此,加强声乐作品演唱技巧与情感表现力融合,强烈冲击听众听觉,引发受众情感共鸣,急不可待。
在声乐演唱中,无论是演唱技巧,还是情感表达,都密不可分,两者之间不可或缺,起重要性不容小觑。对于声乐作品演唱者而言,在声乐演唱中会运用到演唱技巧,并融合情感表现,充分向观众展现出声乐艺术魅力。
在声乐作品演唱时,除了基本的唱功之外,演唱技巧也极为重要,声乐作品中演唱者比较注重发生技巧及规范性,也会涉及到一些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还追求个性化特色的演唱风格,涉及到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及通俗唱法等技巧,因而演唱技巧在声乐作品演唱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声乐演唱作为文化艺术,自然离不开创作者的情感表达,将“字”、“音”、“情”结合,讲究声情并茂,以声乐的形式向听众传达创作思想情感,有利于提升声乐演唱者的演唱水平。
声乐作品演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达形式,即通过音乐方式来带动听众的感官,若不给予演唱技巧与情感表现的辅助,者将会在一定成都上影响整个声乐作品的效果与质量。当然,在声乐演唱过程中,综合了演唱者的演唱技巧与情感表现力,演唱者在演唱之前需要深入了解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民族特色及深层次的歌词含义,通过演唱技巧的灵活运用,融入创作思想情感,潜移默化地刺激听众内心情感,使听众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声乐演唱以音乐而展现的艺术形式,声乐演唱时以人声为媒介,融合语言、音乐及情感的艺术形式,这就要求演唱者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在唱词中利用情景深入的演唱技巧,了解声乐作品的思想意境,并且要求掌握扎实的声乐演唱技巧,能够灵活转变音量与音色,展现声乐作品的生动语言特点,无论是发音的准确性、语感的自然性,还是高潮部分的声音与情感浓烈的感染力,都富有浓烈的戏剧化感情色彩,使声乐作品整体形象鲜明生动,突出声乐艺术魅力。
在歌曲演艺界中,强调声情并茂,这就需要演唱者能够较好的把握演唱与情感的尺度。在声乐作品演唱中,除了演唱者掌握基本功之外,还需要具备演唱技巧,融合情感,充分表达出创作思想情感,向听众展示悦耳的声乐艺术感染力。
声乐演唱来源人类生活的劳动实践,声乐艺术成为人与人之间思想传递的载体,音乐具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及引导社会风气的教化功能,声乐功能与人类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演唱者对声乐情感表现的深切认知,才能更好地解读与驾驭声乐演唱。声乐演唱是一种情感艺术,需要演唱者把握节奏、速度、音色与旋律,从优美旋律中表达内心情感变化,节奏快、音色高昂表现轻松活泼、热情豪迈,节奏快而音色暗淡表现出忧伤深沉,可见演唱技巧的目标在于情感表现。
在声乐演唱训练中,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是演唱技能的情感魅力,也可以将之作为声乐演唱艺术的情感升华。对于演唱者而言,不同的音乐,其演唱技巧也不同,北方声乐粗犷豪迈,南方声乐柔和婉约。声乐演唱中,发音技巧发挥得越好,越能准确表达声乐情感,如陕北《走西口》,咬字吐字而言,前者紧后者慢,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歌剧咏叹调,吐字清晰、字正腔圆、节制性呼吸,时而热情奔放,时而平静舒缓,运用共鸣技巧表达不同的音乐情感,使音色更丰富饱满。
演唱技巧是情感表现的有效技术手段,情感表现是声乐演唱技巧的最终目标,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当然,作为演唱者,需要把握演唱技巧与情感表现的关联性,灵活运用演唱技巧,使声乐作品更动听,再融入声乐作品的情感与文化内涵,使作品更富有人情味,引发听众产生情感共鸣。所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情感处于演唱之前,收于演唱技巧之后,无论发声、咬字,还是情感表现,都与演唱技巧融合一体,技艺结合,声情并茂,突显声乐艺术魅力。
声乐演唱者要想作品表演得突出,声情并茂不可或缺,演唱技巧与情感是声乐作品演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尤其是在气息、咬字、共鸣等方面,实现声乐演唱技巧与情感结合及精彩演绎。
气息是声乐技巧中重要组成部分,气息的平稳性与频率将直接影响声乐作品的情感表现。声乐演唱者能较好地掌握吸气换气技巧,才能充分突出歌曲的情感表现。一方面,声乐演唱者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内容及情感进行充分的了解,反复练习呼气换气技巧,融入声乐作品的创作情感,灵活调整演唱者肌肉运动及气息。另一方面,声乐作品因个体差异呈现多元化,对气息与情感映衬与融合,如短呼吸激情悲愤,畅呼吸舒缓,闭气呼吸文雅,融合情感,增强声乐作品感染力。
著名歌唱家帕瓦罗蒂曾说:“我们唱的词,如果吐字不清,不仅破坏了意境,而且会给观众带来反感。”的确如此,演唱者在声乐演绎时,吐字清晰,才能生动地描述歌曲的意境,深刻表达出作品的思想情感。咬字技巧与语言系统有着一定的联系,听众在欣赏声乐作品时,不仅要听懂歌词内容,最重要的时希望从歌曲中产生情感共鸣。不同的声乐作品,咬字力度不同,对于慷慨激昂的声乐,咬字力度较强,反之优美抒情,吐字灵活,才能达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之境。
在声乐作品演唱中,根据实际演唱特征,利用共鸣技巧,能使作品更富有穿透力与感染力。当然,演唱者在使用共鸣技巧发声时,通过气息冲击产生音波,通过声带与周边肌肉及空气传递,使口、头及胸,处于共振状态,声音就会变得圆润饱满,富有穿透力与感染力,使歌曲更悦耳动听。声乐演唱中使用共鸣技巧,需要将三腔(口腔、鼻腔、胸腔)融合,在情感表现中需要适当调节共鸣,基于声情并茂原则,灵活运用共鸣技巧,处理好音色,体现出声乐特色。
综上所述,声乐演唱技巧与情感表现有着必然的联系,前者是后者的有效实现方式,后者是前者的根本性目标,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当然,演唱技巧与情感表现在声乐表演中有着重要作用,不仅有利于声乐演唱水平的提升,还能使声乐作品更富有感染力与艺术魅力。在声乐演唱技巧中,气息、咬字及共鸣不可或缺,将这些演唱技巧与情感表现相互融合,不仅有利于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更能突出声乐艺术的技巧与情感融合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