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晶明
在喜庆新中国成立70 华诞的热烈气氛中,山西作协和湖北作协在太原以“黄河”与“长江”的名义举办一次文学对话,我认为非常有意义,谨表热烈祝贺。 黄河和长江,可谓强强联合。 以文学的名义就此展开对话, 在我的记忆里还是第一次。 我觉得这一活动很有创意。
黄河、长江就整个流域来说,涉及到大半个中国,特别是整个中原大地。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黄河和长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们不但是一种自然存在,而且是一种精神象征。黄河与长江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也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 这两条大河贯穿了中国东西,在文化含义上,他们都有共同的特征。 同时我个人理解,它们的精神指向既有共同处,也有差异点。 比如,当人们想到黄河的时候,就会联想到它是雄浑的、激荡的,悲壮的、苍凉的,它代表的精神气度更多是坚忍不拔、艰苦卓绝,我们听到《黄河大合唱》,在那样一个民族国家危难时刻,黄河与民族存亡紧密相连。长江更像一个母亲的形象,它的滋润、宽厚、包容,是养育之恩的象征。《长江之歌》的歌词之所以打动我们,也是因为词意比较准确地表达了长江的精神,它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所以,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是在我们的精神想象当中,这两条河具有不同气度,也有不同象征。 而这,正是作家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尽情表达的地方。南北两地的作家, 带着这样一种既共同又有差异的文化气息聚集到一起, 交流对话, 切磋碰撞,是一个特别好的机会。
我个人理解, 山西作协和湖北作协一起搞这个活动还有一分特别的道理。黄河、长江都是从青海起源,然后一路向南向东,经过大半个中国,涉及的省共计在20 个左右。 山西和湖北一起举办这样的对话,有这样的理由:首先两省各自属于黄河长江的中游, 我们说中原更集中地代表着中国, 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和重要的文化起源。 在山西,黄河没有第二个名称,它只叫做黄河。 但是往上溯, 它还可以叫做“长河”。到了中下游,它有时又被叫做“大河”。长江也是,中游之前可以叫“沱沱河”、“金沙江”,下游到了江苏又叫“扬子江”。在湖北,特别是在武汉,它就叫长江,没有代称。 这就是黄河与长江这两个名称在晋鄂两地人们心目中不可替代、 不能更换的原因。 这样的说法当然不确切,但也意味着两地文学人士的某种选择。山西作协的杂志叫《黄河》,湖北作协的刊物叫《长江文艺》。 这是巧合,也仿佛有某种必然。黄河与长江, 在山西与湖北这两个中游省份可能真的有某种潜在意味。
黄河从内蒙古进入山西, 从忻州的偏关老牛湾一路向南,穿过整个晋陕峡谷,撞中条山东折,经垣曲马蹄窝而出山西,一“牛”一“马”间,经过山西19 个县市,形成了非常独特的文化, 晋陕峡谷形成的黄河文化极具代表性。
位于晋陕峡谷的壶口瀑布最能体现也最能代表黄河文明。 黄河当然有很多地方可以驻足,但最高的象征就是壶口瀑布。所以它是《黄河大合唱》诞生的地方,是激发诗人创作灵感的地方。 激发毛泽东创作《沁园春·雪》的,同样是晋陕峡谷的黄河,是黄土高原。 壶口瀑布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观, 非常值得参观, 而且在它的周边还有很多丰富的历史遗迹值得参观。
黄河沿线不乏与文学艺术相关联的地方,比如山西永济,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所在的地方。那是一个与文学和艺术密切相关的地域,与《西厢记》有关的普救寺、莺莺塔就在这里。
这次对话是山西湖北两省作家之间的对话,是两地作家进行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从文学本身和文化上互相学习。 这次会议选择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发表五周年之际召开, 也意味着我们这次对话会是历史与文明之间的交流, 同时更会激发我们两省作家的创作热情。在未来,我们要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气派,推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正如总书记讲的, 对于作家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要出作品,没有作品,其他活动搞得再热闹再花哨也没有用。 我们互相激励、互相学习,目的是为了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五年前的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特别突出问题意识,指出当前中国文艺所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文艺创作的不足, 尤其指出中国文艺界当前依然存在有数量缺质量、 有高原缺高峰的情形,引人深思。 从2014 年到现在,“有高原缺高峰”是文艺界讨论最多的问题,如何实现从高原迈向高峰的突破, 很多报纸刊物开设栏目,专门进行讨论。这次对话会的议题是“抒写新史诗,再攀新高峰”,目的就是更加着眼于未来。 《黄河》杂志、《长江文艺》,都应当为优秀作家提供更好的阵地和平台。 想必这次活动在办刊经验上也会进行探讨。
希望今后进一步促进省际之间文学创作、文学评论、文学期刊的交流互动,以不同形式,在不同范围,根据不同对象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 希望大家充分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提出共同的话题,进一步加强互动。 希望我们参会的作家编辑,包括《花城》《十月》等到会的刊物主编,能够为两省作家的创作,为广大作家作品的发表,起到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