鳕彦 苏文 整理
编者按:8 月21 日上午,阳泉市文联在阳泉宾馆举行《新中国的城市摇篮——“中共第一城”阳泉市创建史》首发式。该书被专家学者誉为是一部“填补党史军史空白的历史专著”,以历史真相还原了“一段中国共产党成功创建第一座人民城市的辉煌历史”,理性表达了“一个关于一座城市气势恢宏的历史定论”。与会30 余位专家学者对该书给予高度评价。一致认为该书视野宏大,资料翔实,脉络清晰,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该书将阳泉建市放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发展到夺取政权的历史大背景中论述,全面解读了阳泉成为中国共产党从农村包围城市到最后夺取政权、建设城市过程中,作为历史转折起点,成为新中国城市摇篮的历史事实,其对我市红色文化的挖掘和弘扬意义重大。该书由阳泉市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阳泉地方文史学者王伟著,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本期《娘子关》特摘编研讨会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新中国的城市摇篮——“中共第一城”阳泉市创建史》从策划到出版历时4年,写作半年,其余时间大都用于国家权威部门的质检审核。这本小书出版表明,“中共第一城”课题已由当初一个初步的结论性判断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党史理论体系。回顾过往,感慨万千。这部作品得以著书立说的方式展示于诸位面前,首先是因为缘分。上世纪90 年代中期,我很幸运,与“中共第一城”课题邂逅。这一课题在随后的岁月里与自己结下不解之缘。令自己没有想到的是,与自己结缘的不是一个普通的党史课题,而是一个巨大的红色历史文化宝藏。其次是因为坚持。屈指算来,迄今陪伴这一课题已经走过了25个年头。其间,自己面对重重预想不到的困难,没有退缩,积累史料研究发表论文30 多篇,且进行大量实地考察论证,并寻求党和国家权威部门的权威认证,终于如愿以偿。
今天的首发式,对于我来讲,是一个“感谢”的机会。感谢为这本书出版付出努力的所有人们。首先,我想特别要感谢的是北岳文艺出版社的领导和同志们。这本书出版命运多舛,最终是北岳接纳了它。其次,我还由衷感谢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山西省地方志研究院)总编审苗长青老师,是他对书稿进行了跨年度的认真审读,给了我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在此,我还要特别感谢中共中央党校的杨圣清教授,他作为本书稿的历史顾问,不顾年事已高,认真审阅,寻找阅读性和学术性之间的平衡点,为这本书整体结构的宏观把控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在此还要由衷地感谢阳泉市文联领导同志,是他们长期着眼阳泉未来发展,对“中共第一城”课题给予一以贯之的重视和开掘,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助力。当然,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为我们留下这段真实历史的革命前辈们。因为自己深深地知道,无数的感谢都集于一个前提:那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山西阳泉的土地上真切地创造了“中共第一城”的历史传奇!
很高兴接到邀请,参加《新中国的城市摇篮》一书的首发式。这本书,我一口气把它读完。趁今天这个机会,把我的阅读心得分享给大家。
明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王伟所著的《新中国的城市摇篮》,填补了党史军史一个空白,是献礼之作。中共第一城,这一重大研究成果被权威部门确认,成为阳泉市的红色名片。
阳泉,有一个独特的地理经济价值——中国最大的无烟煤基地。今天,又有了一个非凡的政治历史价值——“中共第一城”。比翼媲美,如一对硕大的并蒂莲,彰显着这座城市的非凡内涵。
有一段话,精到地讲出了“中共第一城”的精髓:
历史告诉我们,“中共第一城”不是一个孤立的政治事件,它与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水乳交融,它与新中国的历史命运休戚相关。而只有把阳泉解放建市的伟大实践,与毛泽东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与中国共产党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做到完整准确地解读“中共第一城”的历史内涵。
“中共第一城”,似乎是一个偶然,阳泉市原来具备着唯一独特的身份。其实不然,偶然的开悟,是因为历史就注定了的一种必然,这块土地与中国共产党有着不解之缘。
江西、陕西、山西,是党的红色里程碑。沿着长征的道路,走来了江西的将军,陕西的小米养育了革命的力量,而东渡黄河抗日,山西生长出3个集团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由3 万人发展到120 万,积蓄了能够打垮反动政权夺取全国胜利的本钱。
而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有着高瞻远瞩的伟大预见、有着解放全国开创新时代的壮美情怀的中国共产党,竟然一直惦记着一个有着工人矿山的地方——阳泉。从证据考究,中国共产党与阳泉这个地方真是有不解之缘。1927年就动议,1928年就组建阳泉市委,1945 年与阎锡山拉锯争夺,直到1947 年初2 月 决 定,最 终于1947 年5 月 建市。也奇怪,中国共产党,面对那么多大事,面对那么多城市,怎么就在28年的革命斗争中,就有20年一直惦记着阳泉建市呢?阳泉与中共,就有这样的历史缘分。这个历史的必然就由王伟在《新中国的城市摇篮》中解读出来了。
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九十多年前,只有几十个党员的时候就想到夺取全国胜利;面对日军侵华,坚信全国持久战必将取得最后胜利;面对几百万国民党军队,坚信能够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在解放战争的炮火轰隆中,清醒地看到疾风暴雨般的革命斗争即将结束,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将发生重大变化,阳泉市成为中国共产党完成农村包围城市、占领城市、建设城市这一新民主主义胜利道路的一个起点、成为“中共第一城”的历史事实的考证,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价值由成本而来。看这本书的注释,考证了大量资料,十分严谨,是用历史事实说话,不是道听途说,没有牵强附会。用史实珍珠串起来的历史链条,环环相扣:不过,那是后话——每一章之后,都有这么一句链条扣似的话,牵引着读者与作者一起走进历史隧道探求。
历史事实是存在的。但是,没有王伟这样一种执着的研究探索精神,零散的史实就是漂浮在历史尘埃中的散乱的珠子。只有探索者把阳泉在世界、在中国的大风大浪中的运行轨迹——散乱的史海散珠——串起来,人们才发现,啊,原来如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浪潮中,阳泉,大浪淘沙,红色洗礼,脱颖而出的一个城市,原来是这样的。
探索,探求,印证,收获了丰硕的果实。书中有许多新观点,如“中共第一城”不只是二月会议后创建的第一城,还是最后夺取城市进行城市建设的第一城,是阻止国民党反扑反夺取的第一城。
书中有许多独特的历史性总结。比如,创建之初的城市工作经验。
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挖掘出来,将使人们不会遗忘。
阳泉境内的革命遗址盘点,桩桩件件,是提醒,它们濒临消失,是遗憾。
写这本书之前探索探求的时间远远大于写作的时间。25年,探求,考证,还原历史真相,是真下了功夫。“中共第一城”研究历程记录,可见其心志、心血。
这本书用了一个生动的形式,又像历史,又像论著,又像故事。有人认为好,有人认为不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觉得,文章总是生动才好,开篇就是桃花盛开的地方,让读者眼前一亮不好吗?文章必须丰富而有趣味性,拒绝平庸干巴巴。比如书中记述蒋介石因为丢失阳泉大骂“娘希匹!”等,都是难得的史料情节。不要老学究,只见专业术语,写的东西如干柴,文章干巴巴的,谁看?让人在愉快的阅读中接受你的思想才是写作高手。枯燥而严谨的资信考究,穿插在生动好看的历史情节中,是很吸引读者的。再增加些历史图片就更好了。
王伟写作此书的八个原则,十分可贵。应当成为史家坚守的底线共勉。王伟,不为欲所动,只求史实真。这就是他,王伟,就是山汉。我们赞美山汉的精神,向他学习!
首先祝贺王伟先生作为一名非专业研究学者这么多年来一直孜孜以求、探究不止的有关“中共第一城”阳泉的又一最新史料正式出版,这是这么多年来王伟先生不断克服许多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困难,总是不时有不同的相关作品问世的心血付出,也是继侯讵望先生创作的有关“中共第一城”的电影《铁血阳泉》正式上映之后,身为阳泉本土文化工作者为家乡阳泉交出的又一份有分量有价值的答卷与建市的最好献礼!
王伟先生的这本《新中国的城市摇篮——“中共第一城”阳泉市创建史》,作为史料研究,再次很好地回答了“中共第一城”“为什么是阳泉”及“为什么会是阳泉”。因为:一、阳泉已经是解放区。历史过往,有抗日战争百团大战主战场的光荣和北方第一支红军诞生地的洗礼,有着扎实的社会基础;二、有煤矿工人、炼铁工人、铁路工人等产业队伍,有着广泛的阶级基础;三、有丰富的黑白黄矿产资源所产生的物质基础;四、有围绕矿产资源生产而产生的经济基础及正太铁路所形成的现代交通便利。同时,作为眼前最迫切的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支持、保障解放战争,解放全中国,也为了新中国在新城市的建立建设方面阐释中国共产党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破旧立新”,在一张白纸上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探索新中国的城市建设之路。今天看,尽管建市的历史只有短短的七十多年,在城市的行列中还显得太年轻。但在社会和经济发展必然走到城市这一现代聚集模式的形态下,我们的目的都达到了,都实现了,充分展示和发挥了一座年轻城市的朝气和蓬勃的生命力,这是不容怀疑的!
这本书,被有关专家学者誉为是一部填补党史、军史空白,献给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的专著,这个评定是很高的。籍此,阳泉市被喻为“新中国的城市摇篮”,是站得住脚的。我们呼吁建立“中共第一城”纪念馆,以更好的铭记历史,昭示后人。
一点建议:书中对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建市做了一些比较,大体分三种情形,认为“中共收复时,它们原先不是准城市,均属城市创建性质。然而,无论纵向,还是横向,中国共产党成功创建的第一座城市,就是阳泉市。”我以为,这样的文字表述并没有把事情讲清楚。三种情形实际为:1.中共收复时,它们已经是城市,我们只是成立区别于旧体制的由我们党领导的新的市人民政府,这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建市。如牡丹江市(1945年4 月14 日)、佳木斯市(1945 年10 月下旬)等。2.我们党也曾经设立过一些市,但历史都很短,并没有延续下来。如汀州市(1931年10 月—1934 年11 月)、延安市(1937 年10月—1948 年4 月)等。3.有的已具备城市的雏形和基本功能,我们党只是顺势而为,仍然只是成立新的市人民政府,随着战事的发展,我们党成立的市人民政府不得不撤出。如当时我党建政的邢台市、邯郸市、长治市等。4.我们党曾经真正创建的一些城市,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大多都没有保留下来,如瓦窑堡市(1935 年10 月—1936 年)、东益市(1944 年10 月18 日—1945 年12 月10 日)等。因此,建议改为:中共收复时,它们原先不是准城市,就是已属城市性质。因而,无论纵向,还是横向,中国共产党成功创建的第一座城市,并伴随新中国一路走来的,就是阳泉市。
第一,对于“中共第一城”的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
拿到这部书的时候,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这部书的腰封上对这部作品的评价“一部被专家学者誉为填补党史、军史空白的历史专著;一段中国共产党成功创建第一座人民城市的辉煌历史;一个关于一座城市气势恢宏的历史定论”。“中共第一城”是我市一张靓丽的名片,已经成为广大市民骄傲的名片。而这部作品的价值之一就是“在这座城市诞生”,让我们对“第一”有了更新的认识。她不仅仅是时间的先后,更是我们共产党对于城市“包围”“占领”“创建”的第一城,是“构想”“首创”“样板”,是胜利转折的第一城。
第二,用翔实的历史资料佐证“中共第一城”。要想证明“中共第一城”这个靓丽的名片不是虚伪命题,就需要大量的历史资料佐证和支撑。1995 年5 月起,作者开始撩起她神秘的红色面纱,从《解放阳泉》专题片时“中共第一城”初露端倪,整整25 年,王伟同志围绕“中共第一城”专题研究,先后拍摄文献纪录片14集,撰写论文30余篇,又深入相关部门收集大量文献资料,其间王伟同志因过度劳累多次住院,对于这部作品的出版可谓是呕心沥血,对于这个专题的研究可谓倾注了他大半生的心血。
第三,这部作品具有可读性和实用性。阳泉这座城市从1947 年共产党创建到得到党和国家权威部门认可,“中共第一城”整整走过了60年。今天,“中共第一城”已经深入人心,已经成为阳泉市引以为傲的一张靓丽名片。但是,作为一名阳泉市的普通市民真正了解其历史的人不多,更加详细的历史那就更少。通过这部历史专著对“中共第一城”就会有全面了解。正可谓作者自己所说“普及兼学术之用”。
除具有实用性外,作者为了使作品具有可读性,打破了过去有些历史专著语言的“威严”,作品采用了很多文学的语言描述,增加作品的可读性,激发读者对作品的兴趣。比如有些章节的题目就很有情趣。“一个桃花盛开的地方”“雪花山飘落下‘阳泉市’”等,这些题目都富有诗情画意。
第四,作者对于红色遗址的保护提出了大声疾呼。作者花大功夫用大量的笔墨,用专门的章节对我市“中共第一城”的红色遗址概况和保护的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陈述。这部分内容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在保护红色遗址方面还有很多缺憾,还存在很多问题。要想使“中共第一城”这张靓丽的名片真正有史为证,有大量红色遗址做支撑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明年就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 周年,王伟同志的这部力作的出版也正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向党的百年诞辰献出的贺礼,可喜可贺!
通读王伟的新著《新中国的城市摇篮》,对于熟悉作者的同仁,或许都会有这样的印象,作者少了些以往文史论争文章中惯有的火药味,娓娓道来,从从容容,认准目标,深挖细究,只讲史实史料,对事不对人。在平和与从容中,反而更显自信,更有格局。
我认为这与作者长期从事文史研究的经历有关,更与作者写作态度的转变有关。本书的后记中作者提出了写作过程中始终遵循的“八不”原则,爽爽朗朗,实实在在。这八项原则,对于从事文史研究的人很有启示或者叫警示意义。因为这正是作者以往经验与教训的深刻总结。
正如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去年10月27 日向北岳文艺出版社回复对本书的审读意见时所指出的:“审读《新中国的城市摇篮》全部书稿。该书稿政治站位高,史实准确,注重注释,核对仔细,是一部较好的党史作品。”
我认为作者之所以政治站位高,主要表现在视野更加开阔,立论更加明确,不仅将“中共第一城”这一课题放在了中共最高层将自己的政党从革命党走向执政党的正确定位上,即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走向“夺取城市,建设城市”上;同时也将这一课题从狭义走向广义,从贯穿整个人民解放战争,扩展到贯穿整个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全过程,甚至上溯到正太建站,以及更为久远的赵简子平潭筑城,使这一课题的研究和定位更加丰富。
从“农村包围城市”的构想城市,到“最后夺取城市”的首创城市,再到“武装夺取政权”的样板城市,三个章节,三个部分,以历史发展的时间进程为脉络,以中共决策层对中国历史发展走向的把控为目标,不疾不徐,剥丝抽茧,层层递进。将“中共第一城”的创建过程条分缕析,讲得很清晰,很流畅,也更加厚重。
读罢王伟的这本新著,我突然想起一句话,历史事件的必然性,决定历史的大趋势;而历史事件的偶然性,决定历史的拐点。就是这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完美碰撞,成就了我们引以为自豪的“中共第一城”。
普及与学术兼顾,是对我们宣传文史研究新发现、新课题的启示。一项新的文史研究新发现、新课题的诞生,离不开研究者殚精竭虑的探索和坐得了冷板凳的煎熬。但如何使新的研究成果,让更多的普通人知悉,接受,这往往是摆在学术研究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我在对大唐名将张士贵,以及狂飙盟主高长虹从学术研究转化为文学性表述上做过一些尝试,认为学术与普及兼顾,史学与文学相融是有很大空间的。《新中国的城市摇篮》在这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是值得进一步总结的。
王伟老兄,根系阳泉;敦敦实实,心宽体胖。一颗红心,腹藏墨潭;纸上刻碑,文坛山汉。
《新中国的城市摇篮》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是王伟的扛鼎之作之一。这部作品洋洋洒洒数十万字,显示出了他的胆识、勇气、大气和才气,是一部很有收藏、研究、传世价值的集史料价值、文学价值为一体的好书。
以“任尔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不管风高浪急,我自固若磐石”的气势为“中共第一城”树碑立传,摇旗呐喊,是王伟一贯的文风。这部书以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加以旁征博引、有理有据的叙述,再现了“中共第一城”波澜壮阔、跌宕起伏,为阳泉日后走向成功和辉煌奠定了基础的历史画卷。
这部书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构想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首创城市、“武装夺取城市”的样板城市等为框架,通过大量“抓铁有痕”的资料,力证阳泉市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完成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城市、建设城市、发展城市,实现党和未来新中国工作重点战略转移的一个新起点,为新中国从站起来到迈开步,向前走,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果如其然,阳泉市的煤炭、钢铁等资源,无论是在解放战争,还是新中国建设时期,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从而也奠定了阳泉市是“中共第一城”和“新中国城市摇篮”的理论基础之一。
我认为,这部书的突出特点就是将关于阳泉市是“中共第一城”的史实,从过去的“个人说”变成了今天确凿的“历史论”。比如:关于“中共第一城”在成立时间方面的质疑,许多城市都有参与,但这部书把这件事情讲透了。阳泉市关于“中共第一城”的定位是由成立时间、战略思想、工业基础、资源奉献、政权得到连续性巩固等元素构成的一个系统的、完整的体系,不是拿出其中的某一个元素就可以以偏概全的。阳泉市不仅在我党的建市时间方面有优势,最重要的是在建设城市,发展城市方面,有了可喜可贺的成就。在阳泉建市之前,我党占领的城市,没有一座具有阳泉这样有着深厚工业基础的城市。阳泉煤炭和钢铁资源形成的强大的发展能力与动力,我党占领阳泉后保护阳泉生产设施、城市设施的举措,为我党实现未来新中国工作重点伟大的战略转移,奠定了现实典范及理论基础。刚刚诞生的阳泉市,在保护机器、物资及一切建筑物方面,高瞻远瞩,在思维上变过去“临时占领”为长期占领,并全力建设城市的经验,成为我党随后夺取城市后如何巩固政权和建设城市的样板。
这是一部令人沉思、令人鼓舞、令人骄傲的阳泉故事集。作者以文史论文、文学风格兼有的行文方式,向受众展开了一幅幅画面,展示了一段段视频,激发和增强了大家认识阳泉、珍惜阳泉、热爱阳泉、建设阳泉的情怀和信心。
文字写到这里,也该说几句不足之处了。一个缺点,就是书里一张照片也没有,没有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本书要是再添上一批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老照片的话,不仅会改善书籍的视觉效果,还会增强内容的真实性与可读性。
总之,这是一部集历史性、政治性、理论性、军事性、文学性等为一体的好书。虽然开本采用的是32开的小集子样式,但里边收录的几乎全是货真价实的大文章。对于读什么书,我是十分挑剔的,但王伟所著的这部书,我愿意推荐给大家。
历史是一面镜子,首先是能照见过去的初心。面对王伟老师的这部著作,能够看见“中共第一城”阳泉市是怎么创建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如何缔造新中国的,先辈英烈是如何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今天幸福生活的。面对初心,才能明是非,正衣冠。不忘初心,铭记过去所走过的每一步路程,才能明确“我是谁”“为了谁”。牢记初心,才能理清来路,明辨歧途,坚定不移地走上胜利的征途。
历史是一面镜子,更能照见未来的使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人民当家做主,让国家和平安定,让未来不惧风雨,勇往直前。把阳泉打造成共产党人的学习圣地、修养圣地与历练圣地,将阳泉市路北、平东、平西等红色根据地和红24 军红色线路打造成阳泉的红色教育基地与生态康养旅游基地,为阳泉市全区旅游转型发展锻造一张可持续发展的红色名片,让红色文化滋养这一方水土,让阳泉市继“黑白黄”之后脱胎换骨成“红绿蓝”美景。红色圣地,绿色山谷,蓝天碧水,让百里桃河焕发自然历史文化魅力,让阳泉市成为一颗耀眼的“太行明珠”。
历史也是一面照妖镜,正衣冠的同时,也能明得失,知兴衰。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任何扭曲历史、制造历史、抹杀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行为,都将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也必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我们应该团结一心,步调一致,齐心协力把“中共第一城”爱护好,建设好,保护好,发展好。为此,强烈建议建设“中共第一城”纪念馆,完善配套红色教育基地,明确阳泉市红色游览线路,统一阳泉市红色标识,建造更加醒目的属于阳泉市特有的红色地标,为党史、军史在阳泉市范围内真正填写好这一空白,让这一抹红色更加鲜艳,更加靓丽。
在历史事实与真相明确之后,打扮与包装,是让历史走进课堂、走进民间、走进人心的途径。一幅画,一张照片,一部小说,一部电影、电视剧等,都是对历史包装和打扮的有效途径。在这方面,文艺工作者们可以大有作为,大显身手。王伟的这部著作给我们把题目已经出好了,去年的电影《铁血阳泉》也做了很好的探索。这是一手好牌,希望我们能够打好。
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历史的映照下更好地成就未来。
大家发言都提供了很好的意见,我也觉得说出了我应该说的话,我也完全同意大家的意思。在这儿,我说这么几点:
第一,祝贺王伟同志通过辛勤努力把沉甸甸的一部著作放在了大家的案头,这既是他自己的成果,也是阳泉文艺界的成果。同时,我觉得也是阳泉党史界的成果,是阳泉市的成果。甚至,也可以说是山西省和中共党史的一个成果。所以,我首先表示祝贺。
第二,我想说一下这件事情的意义所在。前几天习总书记到山西考察,对于文化讲了两个概念,一个是历史文化,一个是红色文化。省委楼阳生书记到阳泉来,对阳泉也有一个定位,就是红色之城,英雄之城。这本书,就是响应党中央、省委的号召,在这个大背景下推出的一个成果。阳泉市委对阳泉的红色文化建设非常重视。姜四清书记到阳泉后,专门调看了《铁血阳泉》这部片子。而且,引进团队,专门做红色动漫或游戏。“中共第一城”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给市委有关部门提供了一些关于“中共第一城”的史料和资料供参考。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我们出这样一本书正当其时、恰如其分。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著作,也是阳泉名片的一个重要支撑。刚才同志们也讲了,“中共第一城”没有载体不行,仅仅只是一个口号,或者只是一句话,怎么会是“中共第一城”?这本书已经把前因后果都说清楚了。这本书的意义是非同寻常的。说到这儿,我想抛开这个,讲一下关于阳泉文联在响应党的号召方面所做的工作。比如说,红24 军的历史,没人要求我们写。《阳泉日报》搞了一次新闻报道,也没人要求李德平写成一本书,要把中共党史、军史做一个填充,没有。但是,他填补了。王伟也没人安排他写,但他写了这本书。在红色文化方面还有很多人正在做,有的我知道,有的我不知道,同志们都在努力地、默默地耕耘。比如石壮志也出了好的成果。我们阳泉确确实实是有人才的。前两天,王文尧先生又给我拿过一本书,是他研究井陉古道的成果。好多都是颠覆阳泉历史的成果,甚至有些将《史记》的个别记述也颠覆了。比如最近《阳泉日报》刊载的《晋阳城在娘子关》,我认真地看了一遍,我觉得晋阳城在娘子关是一个真实的历史存在。再比如,研究“白泉之置”的时候,我们搞了一个学术研讨会。“白泉之置”就在阳泉郊区白泉村。“置”是一个驿站,考证下来秦始皇就驾崩在白泉这个地方,这也是颠覆《史记》记述的。王先生说得非常有道理,因为他的依据是一本竹简书《赵政书》,是新出土的。《赵政书》是关于秦国历史的一本书。研讨会的时候,他们带领专家看了一个碑——《关胜颂德碑》,上面写着关羽的祖上关龙逄就是阳泉郊区人。还有王先生研究咱们的千亩坪,“帝籍千亩”,那是过去周天子在此劝耕的地方。而且还有个“千亩之战”,依据他的考证,“千亩之战”也发生在阳泉,这就把阳泉的历史一下子深厚了许多。而不仅仅是1947 年我们建了一个阳泉市。在这之前我们这儿就建立过晋国。这样说起来,阳泉的历史就不是我们所知道的简单的历史,这么一个红色的历史,她要厚重得多。我们探讨过为什么历史遗存一点都没有了。王先生解释说就是宋朝,打下刘汉以后,把所有的刘汉以前的历史遗存全部毁灭了,包括咱们的广阳城,什么都没有留下。正是这样一批人在默默无闻地做着这些工作。阳泉的历史遗迹古老得很,不是我们目前看到的几十年、几百年的历史,很深厚。我们有这么一批人在践行着从中央到省、市各级党委给我们布置的任务,研究好历史文化,研究好红色文化是我们的责任,义不容辞。今天召开这个首发式我非常欣慰,这是我们响应党的号召的一个成果,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拿出了自己的成绩。
第三,我想说一说这本书的价值。王伟最早接触“中共第一城”是他拍摄《解放阳泉》的时候。而《解放阳泉》的拍摄与我还有点关系。因为当时是我们与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一个合作项目,我当时在阳泉有线电视台担任副台长。他的本子最早是我看的,我看了以后觉得非常有拍摄价值,回去之后我和台领导商量后决定合作。这个拍摄非常艰难,采访了很多老革命,“抢”回来好多史料,从那个时候王伟与“中共第一城”结缘。从提出“中共第一城”这个概念到最后变成一本书其价值值得珍视。这本书的价值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个就是系统地、全面地、客观地总结了“中共第一城”创建的历史。过去不管有多少纪录片,有多少理论文章,都是比较片段的,不够系统、不够全面的研究,这本书可以说是集大成者。第二是在研究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学术争论,我觉得也是客观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也促进了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推进。但是,我觉得不管过去有多少学术成果,最后只能有一个真理在。这个真理是王伟的或者是谁的由历史来做出结论,由读者、由人民做出结论。第三个价值就是对于我们阳泉的历史、山西的历史或者党史有重要的贡献,甚至对中共党史也有重要的贡献。在中共党史上我们有农村包围城市的最早的井冈山根据地,最后夺取城市,这个转变节点或者说这个转折点在哪里,实际上党史上是没有明确结论的。今天王伟的《新中国的城市摇篮——“中共第一城”阳泉市创建史》,基本上可以判断从创建阳泉开始,中共从农村包围城市到最后夺取城市,这里是第一个脚印,或者说是一个试验田、一个起点。我觉得可以初步作出这样一个判断,所以说这也是对中共党史的一个贡献。
第四个方面我想说一说作者。我觉得王伟同志最大的特点就是这种执着精神,不服输的精神。只要我们每个人有这样的精神就能够成就我们的事业。不管是搞文学创作,搞党史研究或者搞其他各项工作,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要一往无前,自己认准的事情要走到底,我们很多人缺乏的就是这种精神。
第五就是如何运用好这个成果问题。刚才大家提到要建“中共第一城”博物馆,要把阳泉的红色文化串起来。我觉得还有几个工作可以开展,比如要进党校,进我们的社会主义学院的课堂。阳泉建了一个革命传统教育学院,这个学院有全国各地的学员来学习,我觉得这是第一课,应该让他们了解一下阳泉。而且据说学院也开设了这样的课程,这本书给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讲课的资料。另一项,应该成为一个乡土教材,要让我们后一代了解我们阳泉的历史。阳泉是怎么样来的,具有什么样的光荣历史,我们如何传承这样一种光荣的历史,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再一个就是让我们广大的老百姓知道,在各方面的宣传上进一步加大力度。让其由党史成果转化为各种成果,可以是文艺成果,也可以是别的成果。这次和景辰公司合作拍摄电影《铁血阳泉》,他们就有一个想法就是出一种酒,“铁血阳泉”酒。有人来阳泉,就用这个酒招待客人,这就是一种转化。这样做就是让党史成果、研究成果,变成阳泉的品牌、产业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
我想讲一点题外话。现在,有人说电影《中共第一城》国家没有批准,才改成《铁血阳泉》,所以阳泉就不能叫“中共第一城”。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误解。你看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的结论为“阳泉是中共领导创建的第一座城市,是历史事实,电影的具体片名可由出品方依据这一事实斟酌确定”。人家没有否定这个叫法。至少从中共党史部门来讲你叫什么我们不干涉。在今天这个场合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明。之所以没有叫这个名字是国家电影局没有叫,不是党史部门不让叫,人家没有否定我们的片名。咱们《铁血阳泉》英文字母翻译过来就是“中共第一城”,而且最后还有一个“致敬阳泉”的片尾字幕。作为电影局来讲有其考虑。但是,作为党史部门来讲没有这样的顾虑,也没有否定这个叫法。而且再给大家讲一下,时任阳泉市委书记程步云当时为“中共第一城”立碑的时候也是得到了中央党史办的认可的,碑绝对不是随随便便能够立起来的。无论那个时候还是现在,官方立碑是必须得到有关部门认可的。我的书《中共第一城》是北岳文艺出版社专门给有关部门打了报告,获得批准以后才允许叫《中共第一城》这个书名,之后才出的这本书。总之,通过王伟的这本书,我们阳泉应该把“中共第一城”作为一个响亮的名片提出来,作为转型的战略提到一个重要位置上来。用好这本书,发挥好它的价值,真正实现转化,把书变成我们阳泉的品牌。变成我们阳泉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这本书的价值也就得到进一步的延伸了。至于说保护历史的遗迹,标志性设施挂牌,参观路线的设置等非常有必要。甚至我给市委建议过,要打“中共第一城”这个品牌,这样的话把阳泉所有东西都涵盖了。你来阳泉看李彦宏可以,看刘慈欣也可以,看历史可以,看现实都可以。只要到“中共第一城”,过去的历史,现在的人文,一切的一切你都可以看。红色旅游是哪几条线路,历史旅游是哪几条线路,人文的是哪几条线路,把这个作为一个大的品牌打起来的话,我觉得阳泉真的会吸引好多人,尤其是现在的阳大铁路也通了,会有好多的人来看“中共第一城”。而且还有活广告,就是我们的电影《铁血阳泉》,希望政府得以扶持在全国各地巡演,这比做任何广告都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