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都网组稿
有这么一则古谜:“眠则俱眠,起则俱起。贪如豺狼,赃不为己。”这个谜语活灵活现地从一个侧面刻画出了筷子的使用特点并赋予其人格化。
筷子看似简单质朴,却是中华文化最传统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巧的是它如同对联一般,也必须成双成对才见其妙。果然大道至简,寻常中见新奇。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无论贫富贵贱,只要看见有人在用筷子,就知道他跟炎黄子孙必有关系。所谓家国情怀,其实也能这么简单。对联跟筷子也相像,是文学大花园中最特别最凝练的一朵奇葩,由于其生活化、具体化、形象化,也当之无愧地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
当对联遇上筷子,会撞出什么样的意趣呢?本期咱们就来一探究竟。
一胃追求,逞口舌快;
半身飘泊,喝西北风。
——福建 郑光前
以“胃”谐音“谓”,对仗“身”字,显妙趣。“口舌快”切中题意,更有引申另喻,此手法颇见功夫。下联更是宕开一笔,虚写竹子在风中摇摆,也未偏题。上下连起来一看,就是在写筷子的前世今生。借题喻人,讽刺足够辛辣。
独木难成,协力方谙鼎味;
三餐辅就,论功只在民生。
——上海 陈菁楠
本联以小喻大。木参鼎味,餐即民生。字字切题,小筷子作了大文章,“独木难成、三餐辅就”切中题意,短短几字见文字功底。意味深长,尾句亦拔高立意,雅而引申触类。乍看工整,细品成趣,非常耐读。
应手者心,弟兄瞻气象;
会心于手,天地契方圆。
——浙江 张建军
本联张弛有度,大气而联,以气势见长。心、手的规则重字用在这里非常贴切,以筷子的形状引入天圆地方,果然得心应手,确实好筷!
来十万豆兵,谁能单挑?
凭两员竹将,我自横行。
——山西 赵 军
此联胜在意趣,切物而不失立意,对仗上“豆兵、竹将”、“单挑、横行”见了功夫。单挑不了,但合作确实能横行,确认是一双筷子没错,比喻贴切,见巧思。
每就三餐须结对;
遍尝五味尽由人。
——浙江 曹鸳姣
此联中规中矩,然意在言外,筷子只是个引子,我们看见的就是普通人家的生活:如影随形,尝尽人间冷暖滋味,纵然贫贱夫妻百事哀,却仍会一路携手前行。
傲骨铮铮,参穷天下色香味;
温情脉脉,尝尽人间苦辣咸。
——山东 王德磊
此联全由筷子生发,因参尽色香味,故能成其傲;曾尝尽世间百味,亦能保其温。历经世路沧桑,仍能保持其不拘世俗、温文尔雅的君子风,确实难能可贵。
长短划一,总是成双成对;
方圆各半,方能顺手顺心。
——江苏 张修顺
本联侧重于从筷子的外形入手描摹,长短要统一,方圆要各半,才是它的最佳状态。用词朴实,却相当地切题。要想成事,就得善于向别人看齐取长补短;要想顺心,就得该方就方,该圆就圆。虽是描物,却寓哲理于其中。
老滑头每日再三,专挑干货;
小光棍生来犯二,厮混水军。
——四川 吴世超
人性都会有两面,看到大家都夸筷子,那是否也可以贬它呢?笔者从筷子的形态展开联想:“滑头”和“光棍”是它的两个最醒目的象征。因其够滑头,所以最会挑三拣四;因其喜欢厮混,所以只能当光棍。而挑干货和混水军也正是筷子的真实写照,借双筷子指桑骂槐,从另一个角度鞭挞了某些消极的社会现象。话虽丑,理却端,因切物而生趣,是典型的讽喻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