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语”心曲
——论诗集《鸟语》的故园情结

2020-11-18 08:05:53吴舜华
湛江文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红土地鸟语诗集

吴舜华

我书房案前,摆放着陈通的诗集《鸟语》。近两年了,一直放在那里。我一有空闲,就读读它,或愉悦情怀,或沉潜学问,但也会时懂时不懂。如他所言:懂时,可满室“鸟语”花香;不懂时,如听天外空谷鸟音,颇费思量。可新近清静下来再读,竟能豁然开朗:“鸟语”亦无他,陈通的一曲故园情结之歌矣!每一首,每一组,皆是这思乡心曲上跳跃着的音符,浑然、深沉、通透,又极致俏皮跳脱,真是一曲难忘!

用心浏览可见,诗集所辑录的诗歌按内容细分21类。若可把诗集比作是作者近几年间所斫之琴瑟,那这21类可算是他布于琴瑟上的二十一弦。这可比二弦、五弦、七弦宽广、丰富多了,而甚类于李商隐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篇次第一的是《村庄在天空下游荡》(组诗五首):

“……为什么我老是做梦/梦里村庄到处游荡/她抛弃了我/半夜,我常常把泪水/当成凉开水喝下去”“……许多日子/村庄跌进酒埕里/醉汉一样在山坡上游荡/……我莫名惊恐/我的村庄哪去了/……我找不到回家的路”。这个村庄是诗人生于斯、长于斯的雷州市南兴镇塘头村。组诗中其他四首:《傩舞穿越稻田》《元月十四的令箭》《花溪流过花桥》《花溪水》,写雷州“美丽”“金黄”的“稻田”,流传千年跳“傩舞”、穿“令箭”的民俗,还有“天天流过父老肩膀”、淌入我梦中的雷州母亲河——南渡河的支流“花溪水”。“总有一天,踏着花溪的涟漪/我要到远方去朝圣”。诗人有个宏愿,要徒步走88公里长的南渡河,去追溯她神圣的源头。他把实际生活和美好理想写进诗里,奏响既真亦幻的思乡曲。

《遇见一片香樟树》(组诗八首):

写雷州文化名村足荣村的树。“以神的名义起誓/足荣村祖先的灵魂栖息于此”。其他各首:《爱情树》《生死树》《香樟王》《我在和田有棵枣树》《胡杨是一棵树》《一块乌木》《乌木是怎样炼成的》,从树之相爱相守、忠贞不渝,到香樟王死了又活、“不怒而威”;从南疆的枣树、北疆的胡杨,到“血流尽肉化尘”、只留下“无比坚硬”“铮铮铁骨”的乌木王;多少感慨、沉思和歌咏!

《鸟语花香》(组诗十二首):

十二首诗写花果写鸟语写听泉茶壶和大自然动静里的各种哲思。第一首《鸟语》写诗人金沙湾寓所院子里的野生鸟。庄周梦蝶,是在夜间沉睡时;诗人是在“无数个拂晓”时分,“迷迷糊糊中”“变成一只鸟”。所以,在诗中有时很难分辨出这“鸟”到底是真的鸟还是诗人。诗中有一个诗人听鸟说话的细节,甚是有趣动人。又由园中、窗外的鸟联想到“青鸟”,希望“青鸟”“给我插上彩翼”“共剪阳春三月的春风”。把庸常琐碎的天籁声与绵长优美的爱情故事关联起来,这诗人真是我们有爱人间的“梦中人”!我们寻到了这诗人,寻到了他芬芳的诗篇,便能领悟大千世界的多情!

其他各章分写爱情、友情、风情等,都不曾离开湛江,不曾离开雷州半岛,如《红土地畅想曲》(组诗四首)、《芳流墩》(组诗三首)、《雷州石狗》(外二首)、《仰望》(组诗五首)等。其中有一章独篇成章的《致伟伟》,是诗人2015年11月24日中午的“急就”章,为纪念湛江坡头五岁病逝的孩子黄伟伟。孩子的故事感天动地:小小年纪顽强与病魔斗争,还时时安慰、宽解病榻前悲痛的妈妈;弥留之际一句“妈妈,对不起……”,刺痛了多少人的心肺;死后,他把自己的五官捐献,救治了5个重症患者。诗人写道:

“假如把人生比做一首乐曲/你就只是一段短短的过门/刚刚开音未及高亢响遏流云就马上戛然而止/生命的琴弦突然绷断……”

“然而,孩子/我还是要向你致敬/以一个父亲的名义”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你令我思考无数人思考过的命题/你幼稚的躯体内/有一颗伟大的心脏/……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在于宽度/与长度无关”

“……我以为风刀霜剑/已使我的心长出铠甲/伟伟,我错了/你的灵魂/仍然像利剑/一下子刺破了我的心房”

在这里,诗人是圣洁的天使,传达这社会人生的和谐与光环;他的文字对准了最忧伤凄美的角度,描写人间的美好。

诗集里也有少许写远方的诗,比如写“濠江”“界河”“蒙古阿妈”餐厅里“一个人”的“时光”,又比如写千年之遥的屈原、李白、御弟唐三藏。但这些都会与他的现实生活关联起来,多会写到暂离别时,他如何思念妻儿,梦回故土。

在整部诗集里,处处可见诗人在故土家园的底层,苦苦寻觅,默默抒写。我们读到他文字背后的心灵,看到他的泪。那独立之姿,清正之气,令我们心生庄严。有些诗哪怕不是黄钟大吕般庄严高妙的调子,但也足够感人。

儒学大师唐君毅先生曾以李冰治水之六字要言,洞察治学之秘诀。他说:知李冰之治水,只本于六字曰:“深淘沙,宽作堰”,而低回流连不忍遽去。因悟吾人对一切文化问题之解决,皆系于淘其砂砾以致深闳,宽其堤堰以纳众流。而吾之为学运思行文,亦窃有慕于此。我读陈通《鸟语》,似乎也需经此周折用此心思,淘去其奇奇怪怪言语之壳,观察他内心的隐衷秘曲,以会通之思汲取他的浩瀚之流。有了此番思考,便可跳出他21章的内容分类,再逐一检索,看诗人如何将诗歌浸透在他的真实生活中。不难发现,凡94首诗中,不管是叙述,还是抒情,诗中常常直接用“我”“你”人称作主语,这与他倡导主体个性有关。这正是诗人某种深挚情结的表现。把这与诗集中以故土家园风物、人事之内容为主的情况对接起来,便可见此诗集是要抒写故园情结。诗人说:“乡情、乡愁,身边风物、生活感悟,总有一点,我只写我熟悉的事物,有心灵感应、有情感共鸣的事物,唯有这点贯穿诗集始终。”这些可视为诗人强调自我主体之抒写立场。他要在庸常的生活中抽自己的芽,伸自己的枝,张自己的叶,开自己美的花朵。且看他在这种立场下情思如何流淌。

一写“我”的眷恋与仰望。

诗集中,诗人写自己的村庄、南渡河、红土地畅想与雷州半岛的风土人情以及至亲好友的篇什甚多,其间喷薄而出的极深挚的眷恋之情感人殊深。除了上文援引用例,其他的还比比皆是。譬如:

“……亿万年来/太阳炙烤它 岩浆沸腾它/生长其中的子民深爱它/他们在红土地播种爱情/播种一年又一年的期望……”“啊,红土地,我亲爱的红土地/我喝着你的水/吃着你的瓜果蔬菜和五谷杂粮/吸吮着你甘甜的乳汁/带着父辈的重托来到了城里/但我的双脚仍然有红土的腥味/血液里仍然流淌着故乡的河流/多少梦回,都是你的明月清风/我的四肢接续你绿色的叶脉/我的灵魂只属于你/从你的怀抱中来/以后,也一定回到你的怀抱/这是我与你庄严的约定/永不更改”(《红土地畅想曲》)。

“快乐的鸟儿向南复向东/飞过多少稻田无法计算/……丰收的愿景金灿灿的幻觉/隔着田洋在远方闪烁”(《东林古井》),“骑住南渡河/像骑马一样在辽阔的草原徜徉”“穿过南渡河/如同南渡河日日夜夜穿过我”(《如何骑住南渡河》)。

这诗中的眷恋,令人读后生出无穷遐想,仿佛看见诗人漫步南渡河畔,望着家乡20多万亩的洋田,在蓝天下如烟如岚的剪影里陷入了冥想,那剪影里有故乡的味道,有诗人水一样流淌着的喜悦和离愁。

诗集中《仰望》一章,最能见诗人亲和的风度与谦逊的人格魅力,这源自他一贯亲近和热爱故园父老的习惯。“让我们坐在不同的山头/目光穿越时空/互相守望”(《仰望》);“坐着是高原/那站起来呢/说不定什么时候/伊萍两眼一睁/霎时精光四射/倏忽间/重新站成一座高峰”(《伊萍困了》);“她见我心情不好/于是笑了/咯咯咯/好像一只小母鸡/……我向左白了她一眼/又向左白了她一眼/……我倒是觉得这笑声/是我今晚最好的下酒菜”(《小崔笑了》);“我把头低下去,弓起背/……拱起的线条与雷州的地平线相似/与负重的雷州黄牛的背脊相似”(《照相》)。

二写“我”的清高与孤独。

诗人通常是清高而孤独的,陈通也不例外。因为他们率真、自然,不讲心机与城府;对深微的自己,对磅礴的世界,多一份从容与自信;他们爱事物达到痴迷程度,把自己的人生体验提高到别人无法达到的高度,像屈原爱香花香草、陶渊明喜欢返回自然。《鸟语》中有《头羊想与我讨论哲学》《与岛哥对弈有感》《与三耳对弈纪实》《影子》等,呈现了诗人的清高与孤独,带有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那种寂寞和悲凉情调。陈通这类诗是很好的。他留意身边的一滴情、一点意,一点一点地感受着周围的大自然和人生现象,用心咀嚼语言,选择意象,塑造形象,用自己的心灵给语言注入新的生命,从而完成诗之所以为诗的新生命。

“那天,那只留着胡子/长得有点像宋教授的头羊/与我认了老乡/它想与我讨论哲学问题……”“我说,我在栅栏之外/讨论问题可以/谈判就免了/不对等在哲学范畴里/不叫谈判只算征服”“后来,那只头羊对我说/哲学不是修单车/没有羊群的山坡/只能是寂寞的山坡/牛羊成群的气象/才是命中的大气象/头羊给我上了一堂哲学课”(《头羊想与我讨论哲学》)。

“菊花凋谢了/三耳厚厚的镜片后/狐疑之光闪烁不定/喉咙忽然挤出一声嚎叫/孤狼一般绝望/功亏一篑啊/教授是个智者/何尝不懂世间事/好多时候/就差那么/一步”(《与三耳对弈纪实》)。

“这个世界上/最忠诚的东西/莫过于你的影子……”“……散场了/伴你回家/影子,影子/你令我眼泪逆流成河”(《影子》)。

三写“我”的叙述与诘问。

《鸟语》的诗多带叙事风格。如《头羊想与我讨论哲学》《与岛哥对弈有感》《与三耳对弈纪实》《致伟伟》等,总是以诗的形式叙述某种行动及其背景,某种具体活动过程或某个事件,像特写又像素描;甚至是以客观的态度,朴素的笔调,记叙自己的亲身经历或通过采访采到的社会新闻,读来亲切可信。这也使得陈通的诗带有鲜明的行进性特征和强烈的现场感,诗中有细节、有场景、有事件。他的诗不在远方,在他所熟悉的故园生活里。

诗中,诗人还喜欢发出诘问,常对描写对象抚之扣之,奇之问之。有时是不经意一问,无需回答,答案自在,语含关怀、怜惜或者讥诮,如《端午节口水诗》《红土地畅想曲》《倾斜的爱》等;有时是带着哲思的无理之问,类似于屈原的“天问”、李白的“把酒问青天”,如《村庄在天空下游荡》《锁爱台》《凌晨听鸟》等;都颇有韵味,它们完成了语言在诗歌中目的性的转换,诗的内容情感往往因之而跌宕起伏、摇曳多姿。

陈通热爱文学,工作之余,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事业中去。他说:我常自诩“评论第一,散文第二,诗歌第三”,这也许是一种自嘲,从中透露出诗歌是最难的文本,难就难在写出新意,难就难在突破前人突破自己。其实,他是有突破的。当他的诗心与诗境不期而遇,他能写出一些好作品。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说:“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而能以吾言写吾心,即吾词也。”中大的彭玉平先生说:风雨江山谁人不听谁人不看,但只有诗人才能在这种视听之中感受到“万不得已者”的存在。陈通便是这种遇见“万不得已者”就会诗心涌动的人。

还值得一提的是,陈通的故园情结让他葆有一种永不褪色的赤子情怀。在熟悉的故土与亲朋面前,他像一个孩子,或者说是一个顽童。况周颐说写好诗词需具备以下条件:“人静帘垂,灯昏香直,窗外芙蓉残叶飒飒作秋声,与砌虫相和答。据梧冥坐,湛怀息机,每一念起,辄设理想排遣之,乃至万缘俱寂,吾心忽莹然开朗如满月,肌骨清凉,不知斯世何世也。斯时若有无端哀怨枨触于万不得已,即而察之,一切境象全失,唯有小窗虚幌、笔床砚匣,一一在吾目前。此词境也。三十年前,或月一至焉。今不可复得矣。”这条件即是:第一,写诗要趁年少,少年诗心蓬勃,花样年华更容易成就锦绣诗篇;第二,排空万物干扰,才能诗心莹朗;第三,对时事和万物要有明细观察、精致体验和深刻思考。陈通具备后两者,但前者的缺失恰巧在他的赤子情怀中得到弥补。

我时常被陈通作品之挚情所动,很是称许他心灵的纯净与高贵,故用心读他的《鸟语》。我想对陈通说:“请你相信我,我听懂了你的故事,它让我很感动!”(铁凝:《文学是灯》)陈通诗作中有令人难忘的经典,它是我们回味过去很完美的东西,是一种不能被时间大海湮没的东西。诗人对乡音乡情万般眷恋已成心结,是因为故乡是他回不去的一个梦,或许,只能在他千百次梦回与呼唤中积淀成深厚的乡土文化。他的作品会成为我们红土地上的瑰宝。

猜你喜欢
红土地鸟语诗集
心中的红土地
轻音乐(2022年6期)2022-06-18 09:32:30
鸟语
听鸟语
绿色天府(2022年2期)2022-03-16 06:15:34
风景独好的红土地
心声歌刊(2021年2期)2021-07-16 07:05:52
诗集精选
散文诗(2021年11期)2021-06-25 07:00:00
诗集精选
散文诗(2020年17期)2020-10-21 05:54:52
诗集精选
散文诗(2019年7期)2019-05-05 08:41:56
诗集精选
散文诗(2016年13期)2016-11-11 03:40:49
鸟语者
红土地的牵挂
海峡姐妹(2015年5期)2015-02-27 15: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