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斐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特别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才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前提条件。而此间的一个关键环节和重要步骤,就是彻底而真切地抓紧、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确使生态文化真正成为政治体制、社会机制和人的行为自觉的内在约束力与前进驱动力。为什么呢?就因为共产主义是人类对崇高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科学设计与完美建构,而完成和实现这种设计与建构的基本条件与主要路径,则始终都在于必须从大格局和高层次上营造好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并以此充分满足人对物质生活和生存环境的需求与人对精神支撑和文化渲濡的依赖。但由于这样两种看似完全不同的建构在实践中常常是以交互状和同一化的形式出现与存在的,所以便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对其加以辩证施治,使之得以彼此补充、互为映衬、相得益彰。
在这方面,黄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它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中华民族5000 年的文明衍化进程中,就有3000 多年是与黄河息息攸关、紧密相连的。但黄河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无限福祉的同时,又给中华民族造成了不绝如缕的灾难。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水患层出不穷,沿岸民不聊生。由此而决定了我们必须对黄河进行根治,使黄河全程化、全方位造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而根治黄河的整个过程就必定和必然是对人与自然之关系和人与社会之关系的辩证统筹与综合跟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由于“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所以,在黄河的治理中,就笃定“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特别是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他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从而典型地体现了人与自然之关系和人与社会之关系的叠加效应与辩证机理,并由此而决定了在治理和建构上的统一性与同一性。
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却从来就是“相益相害两可间,有得有失几千年”。而山西由于地处黄河中游“几”字湾的左侧,属于全程长达5464 公里的黄河的干流阶段,即地处黄河中游主漕左侧岸畔,由此而决定了对黄河之益与黄河之害均有关涉和承受的特殊地理位置。换言之,也就是说,地处黄河中游左岸的山西,自古以来就是既收撷黄河之利,又蒙受黄河之害的。如果说,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形成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构建了西安、洛阳、郑州、开封等古都大邑,诞生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和文化典籍《诗经》《老子》《史记》《资治通鉴》《西厢记》等,赋予了中华民族和华夏大地以巨大的物质利益与崇高的精神建树,形成了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旖旎的山川景致。那么,山西受益于黄河的历史就自当更悠久,幅面就自当更广阔,获得的黄河恩宠和福祉就自当更加丰饶、富厚与隆盛。正因为如此,加强对黄河流域生态的全方位保护和实现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我们山西来说,就不仅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而且更是一种担当与使命。在某种特定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认为,黄河与山西的形成、存在、演绎和发展,乃是始终都呈现着互为因果、彼此依托、相得益彰、同频共振之关系的。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么,它就更是山西的胞衣与襁褓了。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虽说其流域省份有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 个省(区),但却是流经山西的里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它从晋西北的偏关县城湾梁镇入晋,一直到晋南平陆县的马蹄窝村出晋,几乎是围绕着山西的省界而自西北至东南绕了大半个圈,并由于它的恩赐而在山西形成了瑰丽奇崛的沿岸风光和肥沃富庶的农牧业基地。特别是作为黄河主要支流的汾河,其流域面积更是几乎融贯了山西全省三分之二以上的地域,并形成了对于山西来说至为重要的忻定盆地、太榆平原以及气候温润、物产富饶、文化丰赡、经济发达的晋南谷原地带。在这里,由于纬度偏南,濒临黄河,又有汾水纵流而下,所以便形成了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水利发达、物产丰富的天然优势,除了主产小麦、棉花之外,其他粟果瓜菜、桑麻竹薯皆可种植。故尔,自古便赢得了“山西小江南”的称谓,直如晋南人所言:“只要守着这片土地,吃、喝、穿、用皆可获得。”正因为如此,晋南也便成了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根祖文化的衍生源、古代文明的培植基。不仅尧、舜、禹皆起源和发轫于此,而且黄帝和蚩尤的大战、黄帝与炎帝的博弈,也都发生于此。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就因为由于黄河及其支流汾河的浸润,而使这里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植被繁茂、水利发达、物产富饶,再加上潞盐给人们生活所提供的巨大方便,所以也就使这里自然成为了人们宜居的所在和发展的基地。而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黄河及其主要支流汾河所具有的价值和所发挥的作用不仅极其重要,而且至为关键。可不啊!仅仅在由黄河、汾河、涑水河所形成的小盆地上,就不仅有尧、舜、禹在此耕植采药缉桑麻,开天辟地立华夏,而且更有世族裴氏和一猗(猗顿)、二薛(薛仁贵、薛瑄)、“三王”(王通、王绩、王勃)、“两司马”(司马迁、司马光)在此经商治学定邦国,撰文赋诗弘教化。由此而致这里不仅成为晋国的滥觞处、晋商的发源地、晋文化的荟萃之所,而且更是集信义之神、财赀之尊和勇武之冠于一身的关羽的桑梓地和脽上抟土造人、赓嗣中华的女娲娘娘的发迹地。人们常说“五千年文明看山西”。而这种对五千年文明的“看”,就主要集中在晋南平原的黄、汾交合地带。
在山西,虽说是循着黄河一路走来奇山异水颖出,文物古迹频现,寺塔楼榭叠映,沃野良田毗连,从万家寨、娘娘滩、乾坤湾,直至壶口瀑布、龙门石峡、壁立千仞、渚陌万顷,有着看不厌的风景,说不完的典故,识不透的玄奥,挖不尽的潜能。而在此中,黄河始终都是酵体与源头。一如:正由于薄太后在娘娘滩对汉文帝的哺养与教诲,才有了中国历史上被誉为盛世楷模的“文景之治”,并成为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仁政样板;又如:正由于在庙前村的黄河滩涂上对旷世宝鼎的寻获与发掘,才有了汉武帝、唐高宗、宋真宗等6 位皇帝先后13 次对位于黄河之滨的万荣县庙前村的拜谒,并留下了诸多类似《秋风辞》、真宗碑之类极为珍贵的文化遗迹;再如:由于在清代之前黄河水量极大,遂导致作为其主要支流的渭河、汾河的水量也随之而大为飚涨,乃致人们从古都西安乘船即可直达山西境内的新绛、平遥等沿汾城市。这不仅大大方便了交通,而且更促进了山西经济的发展,直使位于汾水岸畔的新绛城不仅经济发达,而且市贸繁荣,一度被人们奉其为山西的小苏州。而当汾河流经新绛,抵达河津,汇入黄河之后,不仅衍生出薛仁贵汾河湾打雁的美丽传说,而且更由于泥沙长年淤积所致,乃使黄河沙渚大面积扩容,进而形成了在整个黄河全流域中最为宽阔的沙渚河滩,以致从山西万荣这边到达对岸的陕西韩城那边,竟有30 余里的宽度。在如此宽阔的沙渚河道上黄河恣肆放纵、汹涌奔腾,大约过30 年左右濒东狂奔,又过30 年左右则依西湍流,由此而致颇具哲理意味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民谚广为流传。当然了,在黄河的生成、存续、衍生与发展历程中,更有为战争的消弭与对和平的营造而发挥地理之能与造化之效的奇迹。一如明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就正是在突破位于河津县的黄河龙门渡口之后,才得以夺路山西而直逼北京灭掉明王朝的。而与此相反的则是,在抗日战争中,正是由于黄河的阻隔才致使日本侵略者始终未能攻入陕西境内,以至在八年抗战中,日寇皆无缘染指整个大西北地区。特别是当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之后,黄河就更成为一道具有重大意义的军事锁钥。红军便正是通过从陕北东渡黄河而莅至山西晋西北,并开辟了晋察冀边区。毛泽东主席大气磅礴的诗词《沁园春·雪》,虽为构思于陕北,但真正濡墨运笔写在纸上,则是在此次东渡黄河之后的山西省石楼县城。特别是1937 年秋天,为了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而建立全国统一战线,红军被改编为八路军。而八路军为了深入敌后对日作战,便从陕西韩城县的芝川镇东渡黄河抵达山西省万荣县的宝鼎镇庙前村渡口,从这里再分别奔赴晋北平型关一带和晋东南广袤的太行山区。对于此次东渡黄河到山西,《八路军史》是这样记载的:1937 年8 月21 日,林彪、聂荣臻去参加洛川会议。罗荣桓率115 师指战员在陕西三原县云阳镇召开了隆重的誓师大会。部队誓师后,八路军115 师根据周恩来向中共中央的建议,作为先遣队和第二梯队分批向山西前线开进。115 师第343 旅作为先遣队,由115 师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和旅长率领先行,从陕西三原出发,31 日由韩城县芝川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万荣县庙前村。9 月1 日,部队在侯马乘阎锡山派出的接兵火车沿同蒲路北上至原平,然后经繁峙、大营,于19 日抵达平型关东南的上寨、下关地区集结待命。344 旅和师司令部组成的第二梯队于8 月25 日在徐海东率领下从三原县桥底镇冒雨出发,9 月4 日由芝川镇渡过黄河,经万荣县庙前村,8 日抵达侯马。此后,正如《129师暨晋冀鲁豫军区抗日战争战史》所述:“为了完成我军三大主力在华北的战略展开,党中央毛主席决定:我师386 旅、769 团、教导团、骑兵营等单位共9160 余人,在刘伯承师长、张浩政委、徐向前副师长等同志率领下,从韩城县芝川镇渡黄河,经山西万荣庙前渡口而直奔侯马,先头部队于10 月10 日进抵太原。”由此而开启了以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一系列重大战局为序幕的八年抗战,并展露了八路军的灼灼风采与浩浩战力,赢得了我党我军在山西战场乃至整个抗日战争中的一系列辉煌胜利。
由此足见,黄河不仅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源头与酵体,而且对中国革命,对党和人民的事业也关系极大,贡献至伟。而在这个过程中,山西既居位重要,更受惠殊深。至于黄河对山西所提供的灌溉之利与生活之便,那就更是极为直接和相当普遍了。万家寨水库的巨大功效自不待言,就连向来被认为是旱圪垯的万荣县一带,如今也引“黄”上塬,彻底撵跑了旱魃,使千载龟裂地一举变成了水浇田。晋南平原如今已是黄河水利工程的直接辐射者与实际受益者了,真乃是“黄河之水天上来,三晋大地喜临门”。
实际上,黄河作为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其流域省份的总人口已超过4.2 亿,其生产总值则高达23.9 万亿元。仅这两项指标,就分别占到全国的30.3%和26.5%,其在经济社会领域中所具有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显然,无论从历史的角度看黄河,抑或从现实的贡献作考量,无论从文化、文明的维度论黄河,抑或从长远和未来的发展作判断,黄河对于我们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趋强向优、民族复兴,都至为直接,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秉具一种高度自觉的责任心和无尚光荣的使命感,坚持从战略高度和宏观视阈作规划、订措施、绘蓝图、下指令,务求尽早尽快、尽善尽美地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此中,最重要、最具体、最直接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就是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实现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持续性快速发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在这整个过程中,始终都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尤其要通过大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而力促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切切实实、真真正正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促进发展的资源库,蕴育文明的基因仓,追梦圆梦的永动机。
而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对黄河流域进行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与全程式、全域式保护,就不仅要双管齐下、双轮驱动,而且更要坚持生态环境保护至上、生态文明建设优先,全方位秉持和恪守以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促进精神文明与经济社会的强劲发展、长效发展、持久发展和永续发展为先、为上的方略与原则。这是客观需要,这是时代要求,这更是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之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与科学选择。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哺育了中华民族和营造了中华文明,但与此同时也给沿河地区和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祸殃与灾难。自黄河从巴颜喀拉山的约古宗列渠流出第一缕清沏晶莹的融雪之水并汇集成扎陵湖、鄂陵湖,且继续向东湍流之后,就渐渐成为益害并生、福祸共举的高原巨“龙”,特别是在流经沙坡头、流过石嘴山,经河套而进入黄土高原之后,其对沿途地质和生态的咬啮力和破坏力就愈趋广泛而巨大。尽管黄河的水资源总量还不到长江的7%,流域内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但由于黄河生态之“害”的弥久频现而致其流域不仅总体生产力低下,而且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以致在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就有5 个涉及黄河流域。如果说黄河在中游主要是对地质地貌、森林植被的破坏,那么,其在下游可就常常会是造成灭顶之灾的凶神恶煞了。相比于上游宁蒙河段有近乎300 公里的河床高出地面20 米以上,而在中下游,尤其是在豫中一带,则有长达800公里的地上“悬河”,其河床往往高出背河地面4 至6米,其中新乡市一带的河段竟高出地面20 米。由此所潜在的巨大灾祸,无时不威胁当地的生态、生产以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实上,在从春秋战国时期到全国解放前的2500 多年间,仅黄河下游一带发生决溢就多达1500 余次,河床改道多达26 次,直使现在从豫中至鲁东东营入海口的黄河河道并非就是黄河的原有河道,而是1855 年黄河决溢改道之后直夺大清河河道而向东奔流所形成的新河道。至于1938 年6 月蒋介石由于畏怯和惧怕日军机械化部队西进而发令扒决郑州北侧花园口大堤所造成的44 县5400 平方公里土地被淹、1250 万人口流离失所的滔天大难,就更是黄河之害的一大奇特凸显。不过,即使在这样的“特例”之外,常态之下所滋生的黄河灾难也足以令人对其加以高度警惕和严密防范,必须对之加大生态治理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一如水患。主要是对悬河和决溢现象要加以根治,坚决杜绝其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吞噬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阻滞;又如沙害。主要是通过生态治理而持续降低和减少黄河的挟沙能力与含沙量级。因为多沙是黄河为害的主要诱因之一。从测试中所获数据表明,黄河的年均输沙量约为16 亿吨,若用这些砂砾筑成一道一米高一米宽的土墙,则足以围绕地球转27 圈。此外,由于沙的冲涮、淤积和漫灌,更常常会对河道、农田、水利、植被等造成巨大损害,以至形成系统性的生态灾难;再如河水污染。根据测量数据可知,黄河的水质污染非常严重,大体上是在其137个水质断面中,劣V 类水的占比就高达12.4%,这显然远高于全国6.7%的平均水平。凡此种种,都亟待通过系统、全面、科学、有序、持久而勠力的协同性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而对之加以大幅面、深层次和根本性的治理与扭转,以使之实现提升与改变。毫无疑问,这是中华民族的强根固本之策,这更是中国人民的体己切身之利。我们一定要下大决心、出大力气、用大功夫将之落实、办好,使之尽善、尽美。特别是对于地处黄河中游,居于主导地位的山西,在进行黄河生态保护和实现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快速高质发展中,就更是责任在先、重担在肩,这便要求我们必须奋发先行,勇于担当,努力做到虽然成功不必在我,但却功成必须有我。
1952 年10 月,毛泽东主席在专程考察黄河时,发出号召: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2019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黄河时,郑重指出:“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故此,我们一定要通过加强黄河生态文明建设而实现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持续性高质量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挖掘黄河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