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浩诗歌论述:从诗走进禅

2020-11-18 04:34
山东文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杨树林布谷鸟菩萨

诗与禅,这两个字,左右结构的字形,诗是“言与寺”的组合,禅是“衣与单”的组合。诗是先知所说的启示性的话语,是修行和彻悟,是受到洗礼和净化后的言语,因为言寺,所以诗就有一种庄重感、超凡脱俗感和启示性;禅是一种人对外部世界的敏锐的感受,因为衣单,所以对外界的冷暖或许有特别的感知,禅就是特别的感知。诗人黄浩,他的诗里特别有禅,我想,这既源于他敏锐的感受力对外部世界的幽微洞察和凝神观照,又源于他所拥有的慧根所生出的离苦得乐的智慧。从他的《黄昏下的万佛寺》这组诗中,我们可以走进一个充满禅机的诗的世界。禅是一种化繁为简的哲学,一种不远人的“道”,禅也是一种生命体验和灵魂提纯。黄浩人有慧根,诗有禅理,他将自己的禅心放入诗中,也将自己的诗心放入禅中,诗是他的彻悟,禅是他的哲学。

从黄浩的诗走进禅,感受一种平平实实与真真切切。黄浩笔下的万佛寺可能不仅仅是一处宗教建筑,而且是他身心所安隐之处。万佛寺不是一处静止不动的建筑,而有一种动态美。在他笔下“黄昏了,万佛寺在暗中动了一下”,万佛寺之“动”,恰是诗人的“心”动。一切外在事物的风吹草低,都是诗人心灵的外显。金刚经云:“一切法皆是佛法”,“布谷鸟有唱佛的天赋/月亮挂在上空有顿悟的意思”,于是,布谷鸟的“唱佛”与月亮的“顿悟”也是理所应当的了。这源于诗人所深具的慧根与慈心,使他感物兴怀都有一种佛之洞见与体察。诗人说“哦!月亮这个苦行僧/我竟有同病相怜之意”,他已与外在的事物融为一体,他感受着月亮的感受,月亮与苦行僧产生一种可以替换的等值关系。“一抬头,菩萨在不远的山峦”,菩萨之不远,就在于诗人打破了“心远地自偏”的说辞,“不远的山峦”之所以不远,只因为诗人这个主体对山峦和菩萨的主动趋近。诗人这“一抬头”,不仅是看见了菩萨和不远的山峦,而且也抵达了它们,看见即抵达。他的眼之所见,正是心之所显。他在《万佛寺的傍晚》写道:“万佛寺众多菩萨的塑像/正是人间人们的化身”,同理可知,人间的众生,也是众多活着的菩萨。黄浩诗中的禅,得益于他对人间事物的收纳,他写“佛心的云”“苦行僧的月亮”“万佛寺的楼台在雨中愈来愈慈悲”,也写“喧闹的人间”与“万佛寺的空寂”,世俗生活与神圣生活有了一种区分,区分就在于万佛寺的一道大门。在《秋风中的万佛寺》中,苦行僧的月亮变成了“苦难的行者”,诗人写道:“黄色的月亮接受了剃度/他像是来自另外一个世界/——苦难的行者”。在黄浩这里,世界不是一,而是多。受难者不是一,也是多。这充分体现了一个诗人阔达的胸怀与眼界,他感受的不是一己之悲欢,而是普遍性的悲欢;他体味的不仅仅是看得见的世界的景象,还有对看不见的世界的抵达与洞彻。

事物皆有佛性,事物变成了有情众生。“布谷鸟”在黄浩笔下是一个特殊的意象,它再三出现在诗中,有唱佛天赋的布谷鸟,“叫声也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暮色笼罩着万佛寺,杨树叶子发出巨大声音响/布谷鸟叫了三声”(《一个女人跑出了万佛寺》)。反复出现的布谷鸟扮演着觉悟者的角色。黄浩有一种心系天下的普世情怀,《雨中的万佛寺》就有所体现,“布谷鸟每唱一声,黑暗便聚拢一些/直至夜如泼下的墨汁,人间太黑了”,黄浩写人间之黑,恰在于他对这种现状的先行忧虑,他渴望的是“火刺破夜空”与光明普照。在《秋天的万佛寺》中:“秋天了,万佛寺的雨更加密实/接近于空明的雨声,有了佛性/胖肥的竹子,寺里的钟声/就要争先恐后地爬出墙外”,诗人把雨与雨声加以区分,密实的雨与空明的雨声,仿佛在写雨也悟到了空性的真谛。“胖肥的竹子,寺里的钟声”要爬出墙外,仿佛是在把一种言转化成行,把智识转化为行为,有了佛性的竹子与钟声之所以要争先恐后爬出墙外,实则是为了践行一种自利利他、自解脱亦令他人解脱的法旨,是一种获得智慧佛性之后的“返世”。“空性的真谛”还出现在这样的诗句里:“寺外的游人如织,饭店门口/女服务正忙着剪空心菜/一剪子就剪下世人的一片凡心”,“剪空心菜”这一生活场景,也被他赋予了一种象征意义,剪空心菜就是减除凡心,减去烦恼,世人的凡心变成空心菜般的“空心”,这或许就是众生皆得救的场景了。

在黄浩的这组《黄昏下的万佛寺》的组诗中,我们发现了另一个频现的意象“杨树林”,杨树林这个植物意象与另一个布谷鸟的动物意象,形成一静一动的对照。如果说布谷鸟是发出启示性的鸣叫,那么杨树林则是一种静默的启示,一种修行的榜样。布谷鸟之动与杨树林之静,构成了有声有色的景象,它既是眼中的实境,也是心中之虚境。黄浩了然一种“诸法空相”的哲学,他不是眼前有景道不得,而是眼前之景皆心境。他选择布谷鸟与杨树林这两个事物来呈现心中的彻悟。他的《深秋的万佛寺》一诗在这整组诗中显得很是不同,他不仅批判万佛寺的和尚“骑摩托车,玩微信,吊女友”,而且还给出了真正的修行者,真正的修行者是实修,是既修又行,是一种符合佛之思想的行为,是言行一致的修行,是将高要求的言变成符合要求的行,“倒是寺院下面的一大片杨树林/已得到佛祖的真传,身披黄色袈裟/在秋风声念佛/再下面是白了头满坡的茅草/我来得时候晚了些,是深秋/茅草们早已坐化成佛,满目慈悲”,在黄浩的眼中,杨树林和茅草这些自然之物更像是一种修行的榜样。他在诗中刻画了一个超然的世界,一个理想主义色彩的世界,一个本该如此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有默诵经文的月亮,剃度的白杨树,“星星在天河里漂流,心怀委屈”,他仿佛已洞悉一切事物的奥秘,成为了万物的知己。“山下,蚂蚁们急匆匆赶回家里/他们需要粮食和交欢”,无论是遥远的夜空的星星,还是脚下的蚂蚁,都被他当作是一个人间的一个缩影,他懂得星星的委屈和蚂蚁的诉求,或者说他更懂得自己的心灵世界,对事物的懂得,也是建基于对自己的懂得,那是另一种的明心见性。

他在《黄昏》中写到的白杨树是这样:“道边的白杨树,剃光了头颅/皈依了佛门,在风中敲打木鱼”。又在《万佛寺》中写道:“万佛寺的杨树林已修成正果/……黄澄澄的树叶随木鱼声落下”,还在《万佛寺外的杨树林》中再次提到:“这些杨树林和蔼悦色/仿佛有着霞光的沐浴/令人惊叹/这些杨树林不食人间烟火/多么肃穆/这些庄重的与世无争的色彩”,“深秋,万佛寺周围的杨树林/又一次披上了袈裟/这些满身铺满黄色的信徒/耸立在寺院的身边”(《杨树拜菩萨》),整组诗中,我们从这些频现的“杨树”中,看到了一个深具佛性,自性自足的“树”,或者可以这么说,此树即是诗人所找到的化身,是自己心相的示显。白杨树之剃度和皈依,正是诗人的心有所归、魂有所依;杨树林之修成正果,正是诗人自身对“正果”的奔赴与追求;杨树林的和蔼悦色,正是诗人自身的和气浮于面;杨树林披上袈裟,即诗人自身与世俗世界所作出的区分。杨树林之深具灵性,则是诗人自身灵性对它的施与。“秋风啊,如同一只无形的手/在一页页翻着经书”(《秋风中的万佛寺》),秋风之翻阅经书,可以看作诗人不仅仅是在研读纸上的经书,也像秋风一样在参阅自然之书。白杨树的点点滴滴的变化,皆是诗人自己心性的变化,皆是诗人自己的觉知在事物身上找到的对应,是心灵秩序与外在事物秩序的和谐。黄浩在《杨树拜菩萨》的结尾处写道:“寺院的门因为风的缘故/开了一道窄缝/杨树们都想跑进寺里拜菩萨”,“他”不仅看见了寺院之门的一道窄缝,还写出了“杨树们都想跑进寺里拜菩萨”的见菩萨、拜菩萨的迫切心情,他的所见所行无不体现着一个“善男子”对“菩萨”的趋近和神往。

黄浩借助万佛寺这样一个神圣庄严的所在,完成了自我的净化和省察。在万佛寺的世界里,每一事物都是修行的领路人,每一阵风都是得到启示的良机。布谷鸟、杨树林、秋风、月亮,诸般事物都是他获得顿悟的契机和机缘。他只是真诚地说出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想,菩萨不是一座雕像,而是像杨树林一样充满生机与活力。与其说黄浩在杨树林的身上找到了佛性,不如说他激发了本自具足的佛性。在这组诗中,他不美化自己,甚至是敢于自揭其短,在《贼》一诗中:“春天里,南山万佛寺/我走了九十九级台阶/遇到老和尚告诉我:/施主怀揣利刃,目光呆滞/像早年来剃度的一个贼”,这首诗充满了一种张力,是贼又如何,如今已是“剃度的一个贼”,贼心已死、凡心已死,怀揣的利刃也已缴械,呆滞的目光已是灵动的目光了,“旧事已过,一切都是新的了”,“走了九十九级台阶”的登高带来的是一种灵性的高度。

“月亮挂在天上,敲着破锣/我不知道说些什么”(《四月绝句》)其实,他并非不知道说些什么,而是说得已经足够多,“天上的浮云穿孝衣/四月的茅草已覆盖了新坟/雨水洗净了墓碑/麦子高起来,布谷鸟在万佛寺旁修行”,从黄浩的诗中,洁净的语言呈现的是一颗洁净的心灵,这是一个有情众生所处的有情世界,正如“天上的浮云穿孝衣”的诗句,事物和人有一种亲缘的关联性,在“雨水洗净了墓碑”的表述下,他希冀的是一个雨水洗净了的世界。“山里的泉水清冽,流到潍河浑浊”,看似不经意的叙述,实则是一种提醒,是对清冽泉水流到潍河变浑浊的恶化的抵制。我们需要的是一种“从浑浊到清冽”的返回。

黄浩并没有沉浸于一个万佛寺的世界,在他那里“潍河滩”是另一处神秘的所在。从《春天的夜晚,三种事物给我们的暗示》《潍河滩夜晚的几种隐秘事物》等诗中,我们看到诗人从“隐秘事物”收获启示的能力。潍河滩的芦苇、潍河滩的秋天、潍河滩的夜晚都带给诗人无尽的想象和诗意。《潍河滩上的三个诗人》更是别有趣味。“男诗人蚯蚓”,“女孩人布谷鸟”,以及“同学大春”,他从潍河滩上的三个诗人那里学到了三种本领,一是蚯蚓的耕耘,对情种布谷鸟引诱的抵制,以及“妖怪,快现形来”所潜藏的自我示显的道理。

读黄浩的诗,我们既是从诗走进了禅,又是从诗走进了黄浩灵性十足的精神世界。这种从诗走进禅,是一次难得的法雨的洗礼和智慧海的游弋。黄浩的诗并不复杂,没有高深的修辞技艺带来的阅读障碍,但不妨碍他写出一种“有深度的透明”的诗篇。他的诗是一种“意义实践”大于“诗的修辞”的写作,他带你进入的是一个意义的世界、灵性的世界。读“诗里特别有禅”的作品,他满足了我们内心对智性的需求。

猜你喜欢
杨树林布谷鸟菩萨
布谷鸟读信
菩萨
杨树林间复合种植模式及造林技术
杨黄枯叶蛾在阿勒泰地区人工林发生情况及防控措施
大长夜
树林
佛像面前的菩萨
生气的狼
社会意识与菩萨造像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