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把提高质量、多出精品作为做好新时代出版工作的关键

2020-11-18 02:48郭义强
现代出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出版单位选题高质量

◎ 郭义强

出版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方式,肩负着服务大局、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提高质量、多出精品是出版更好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出版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途径,是新时代出版工作者必须重视和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一、认真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包括有效提高正面宣传质量、文化产品质量等,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做出重要论述,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我们重视质量、提高质量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必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让提高供给质量的理念深入到每个行业、每个企业心目中,使重视质量、创造质量成为社会风尚。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鲜明揭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时代要求、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文化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强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不断推进文艺创新、提高文艺创作质量,努力为人民创造文化杰作、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有影响力、人们普遍认可的好作品还是不够;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实现从“高原”向“高峰”的迈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之中,著作等“身”者不少、著作等“心”者不多;要处理好投入和效益、数量和质量、规模和结构的关系,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能力。要大力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这些重要论述,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着眼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深刻阐述了宣传文化领域提高质量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强调优秀作品应该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应该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应该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传播当代中国价值理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有正能量、有感染力,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深刻把握什么是高质量作品、什么是新时代的精品力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强调古往今来,文艺巨制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魅力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要克服浮躁这个顽疾,抵制急功近利、粗制滥造,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用专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踏实的努力,创作出更多高质量、高品位的作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时代精品力作。总书记指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原创性是好作品的标志;要将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在观念和手段结合上、内容和形式融合上进行深度创新,增强文艺原创能力,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强调要担负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坚守高尚职业道德,多下苦功、多练真功,做到勤业精业,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自尊自重、自珍自爱,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把握文化文艺发展规律,对文化工作、出版工作如何抓好中心任务给出了鲜明有力的指引、做出了系统深刻的回答。

总书记还专门就出版工作指出,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善莫大焉;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改革创新,打造传世精品,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在坚守主业基础上推动经营多元化,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要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水平,更好向世界介绍新时代的中国,更好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些重要论述,是对出版工作地位作用的充分肯定,为新时代出版工作如何提高质量、繁荣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我们深切感受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宣传文化领域提高质量、多出精品寄予厚望。出版战线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特征,牢牢把握多出优秀作品这个中心环节,牢牢把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大力提高出版质量,优化出版供给,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

二、提高质量、多出精品是当前出版业迫切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提高出版质量,关乎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关系出版行业健康繁荣发展。出版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出版人对出版工作的态度、对作者读者的责任感。为读者出好书,体现了出版人的初心使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导向。出版物质量不过关,读者不买账、市场不认可,出版业自身也难生存、难发展、难持续。目前我国出版业总体繁荣健康,年出版图书数量约50万种,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但质量不高、精品不足的问题仍未完全破解,“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在出版领域仍未很好解决,有的跟风抄袭、重复出版,有的差错率高、语法不通,有的甚至存在政治错误和学术硬伤,读者意见很大。如果任其发展滋长,不仅损害人民群众文化权益,难以满足广大读者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而且必定带来劣币驱逐良币、整体出版力下降的后果,制约出版业健康持续发展。从这个角度看,提高出版质量,既是对读者、社会负责,也是对行业、未来负责。

提高出版质量,体现为编校过硬、装帧合格,更体现在导向正确、内容准确。出版质量管理是一项贯穿出版全流程的系统工程。从编校环节看,近年来,出版行业整体编校质量有一定提高,但有的图书编校质量不过关的问题仍较突出。国家新闻出版署开展的图书“质量管理2019”专项工作,组织抽查了100家出版社的300种图书,认定35种图书编校质量不合格。其中,三分之一是直接面向青少年的科普读物,还有三分之一是教材教辅。本是知识输出权威载体的科普读物和教材教辅存在明显编校差错,实属不该,值得反思。从把关环节看,绝大多数出版单位能够严把内容导向关,但仍有个别存在把关不严甚至缺失的问题。有的图书歪曲历史、解构经典、抹黑英雄,有的夹杂诡异惊悚、暴力血腥、低俗粗俗等内容,有的牵强附会、盲目拔高,有“低级红”“高级黑”之嫌,产生不良社会影响。这些问题提醒我们,提高出版质量要在防止出现知识性、文字性、技术性等差错上下功夫,更要在出版全过程中认真落实内容导向把关要求,不给错误思想观点和不良文化提供传播渠道。

提高出版质量,要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流程体系,同时要不断强化执行落实制度要求的责任意识,恪守职业精神。这些年,围绕提高出版质量,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出版管理条例》《图书出版管理规定》《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质量保障体系》《报刊期刊质量管理规定》等法规规章,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形成了“三审三校”、重大选题备案、出版物质量检查等质量管理制度体系。但在实际工作中,也还存在少数出版单位、从业人员有制度不执行,或落实不认真、执行不到位的情况,比如,有的选题“三审三校”走过场,有的选题需要履行重大选题备案但逃避备案,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提高出版质量,要靠好制度,要靠责任心,要把健全和落实质量管理制度与提高从业人员责任意识、职业精神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出版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积极性、主动性,把精品生产、多出好书当作自觉追求和职业习惯,当作值得一辈子去坚守的崇高事业。人民文学出版社老编辑王仰晨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精心编校《鲁迅全集》《茅盾全集》《巴金全集》,折射的是“很怕作品虚耗了读者的时间和金钱”的文化敬畏。我们出版人只有具备这种心境和情怀,才会祛除浮躁、坚守本真,才能心怀崇高、坚守底线,出版更多对得起自己良心、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

三、把质量要求融入出版各环节各方面,以高质量出版供给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内容是出版的核心,质量是出版的生命,提升出版物质量是出版人永无止境的追求。出版战线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不忘出版初心、牢记文化使命,着力在提高质量上执着追求,在打造精品上不懈攀登,为时代和人民奉献更多高峰之作、传世之作。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守正确的文化立场和文化追求,认真严肃地考虑出版物的社会效果,正确处理好阵地和市场、导向和效益、传承和创新、数量和质量的关系,重市场而不唯市场,建立健全突出出版主业的发展模式,建立健全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考核办法,完善体现文化特点的现代出版企业制度。要树立精品意识,深化出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把高质量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根本发展要求,把资源和精力集中在真正有需求有效益的产品上,提高出版的精准度有效性,推动结构优化和提质增效,真正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提升质量效益,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具体工作中要在以下五个方面下更大功夫:

一是在严把选题入口关上下更大功夫。选题论证是出版环节的流程入口,也是质量把控的第一关口。提高出版质量,最首要和最有效的是把住选题关。目前,有些出版社选题论证制度不规范、不严谨,几句话一写,领导一拍脑袋,就确定了。这就导致一些图书在出版前就缺乏科学严肃的论证,导致内容平庸、品质低劣,重复出版、跟风出版现象比较严重,不少属于低效供给甚至无效供给。江曾培先生在《出版要坚持文化的选择》一文中讲道:“出版是一种文化的选择。由于文化走向普及,社会上能够写作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并不是写出来的任何书稿都有出版价值。出版的功能,正是要从大量的书稿中,经过比较选择,把优秀的著作物挑选出来,编辑加工成正式出版物,加以褒扬推广;同时认真把关,不让那些劣质文化通过出版得到传播。”这就需要出版单位提高出版门槛,严格源头管理、加强遴选把控。对每个新上的选题,都要从多个方面充分论证:同类题材图书过去出过没有,新选题的创新点在哪里,作者是否适当,读者对象是谁,市场前景如何等,不能“捡到篮子里就是菜”,要像蜜蜂吸取百花精华酿出蜜那样,融会贯通、提炼精华,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杜绝选题平淡、缺乏新意、缺少内涵的图书,杜绝选题重复、跟风模仿、千篇一律的图书,杜绝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图书,让低劣平庸选题在进入出版环节前就被淘汰,把宝贵的出版资源和力量集中到原创选题、精品选题上,切实提高选题策划的精准性、有效性。近年来,有的出版单位建立了内容建设委员会或专家咨询委员会,邀请有关方面专家对选题和书稿质量进行把关,效果很好,有效确保了出版质量。

二是在提高编辑含量水平上下更大功夫。出版质量与责任编辑的编审能力和责任校对的专业水平关系很大。现在,一些出版单位编校工作“短板”突出,编辑含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的编辑理论或学术水平不高,在编稿过程中发现不了问题,作者怎么写就怎么出,对书稿篇章结构是否合理、主题是否突出、内容是否得当,提不出真知灼见。有的缺乏与作者对话沟通的能力,在与作者互动过程中发生不了碰撞、产生不了火花,也无法帮助作者进一步修改完善内容,导致有的出版物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出版单位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编校人员业务能力培训,帮助他们锻造过硬政治能力,锤炼高强专业本领,坚守高尚职业追求,淬炼优良工作作风,安心热爱出版事业,以“为人作嫁衣”的胸怀、“慢工出细活”的严谨、“十年磨一剑”的执着做出版,使编辑出版的图书导向正确、内容厚实、逻辑严密、体例严谨、引述准确、语言通畅,以精品和人品赢得社会对出版人的尊重。

三是在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上下更大功夫。出版质量管理体系中,“三审三校”制度对保障出版物质量具有基础性、关键性作用。当前,大多数出版单位能够坚持执行这一制度,但在管理中发现,个别出版单位在编校关键环节缺乏有效工作规范,压缩“三审”甚至“走形式”等现象还时有发生。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引起格外重视。在初审环节,编辑应对选题内容的社会效益、文化价值和出版价值进行审核,严格把好导向关、知识关、文字关,对稿件提出取舍意见和修改建议。在复审环节,应审读全部稿件,并对稿件质量及初审报告提出复审意见,做出总体评价,并解决初审中提出的问题。在终审环节,应根据初审、复审意见,主要负责对稿件的内容,包括出版导向、学术质量、社会效果、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等做出评价,万不可流于形式。

列宁同志曾讲,“最重要的出版条件是,保证校对得非常好。做不到这一点,根本用不着出版”。现在不少出版单位没有专职校对人员,将校对工作推向责任编辑,以编代校,或将校对业务外包,甚至以技术校对完全代替人工校对,导致出版物内容导向和质量“险象环生”。出版工作是闭环流程,缺少任何一个流程都不应该。各出版单位要加强校对工作,校对应由专业校对人员担任,校对人员负责校样的文字技术整理,各校次的质量监督检查以及付印样的通读。专业校对不低于三个校次,重点图书、工具书、重大选题出版物等应增加校次,高标准严要求,确保准确无误。

四是在加强出版阅评上下更大功夫。出版单位在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的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出版阅评机制。近年来,有的出版集团强化内部流程管理,压紧压实质量管控的领导责任、主管责任、岗位责任,明确了集团、出版社、编辑室(分社、分公司)、责任编辑四级责任,建立集团层面审读小组、出版单位审读室或审读小组的两级审读机制,请专家专门给准备付印的样稿挑毛病,最大限度减少“硬伤”,在加强选题把关、提高图书质量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有的出版单位定期对新出版图书的质量进行认真的审读、评议,有效提升了出版后作品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出版阅评,不仅对提升单部作品和出版物整体水平具有重要引导作用,对提升编辑的能力本领素质也具有重要引导作用,主管部门和各出版集团、出版社都要切实坚持完善这一有效制度。

五是在强化学术著作出版规范上下更大功夫。学术著作出版,促进学术创新、学术交流、学术积累,应该彰显高质量高水平,但通过近年图书质量检查看,一些学术著作存在引文注释不规范不严谨,有的甚至存在抄袭剽窃、违反学术道德等问题。引文、注释、参考文献、索引等是学术著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学术研究的真实性、科学性与传承性,体现了对他人成果和读者的尊重,是反映学术著作出版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内容,必须加强出版规范,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标准。出版单位应安排具备较强学科背景的专业编辑担任学术著作的责任编辑。责任编辑人员要积极主动了解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信息,加强与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学者的联系和沟通;在选题论证环节,对学术著作的学术水平、创新成果、出版价值等进行认真评估,防止学术抄袭剽窃;在编辑加工环节,对学术著作中的引文、注释、参考文献、索引等要进行认真细致的查证、核实,确保引用的资料客观、准确、真实、完整,切实提高学术著作的出版质量。

猜你喜欢
出版单位选题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新年刊
刘慈欣科幻作品年表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选题有误
出版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全国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首次等级评估完成
出版单位组织结构设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