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雯
(西藏民族大学,陕西咸阳 712082)
纵观我国五千年的社会发展历程,人民群众拥有着丰富的智慧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优秀的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艺术瑰宝,先进优秀个人历史事迹都已说明人民群众是创造物质条件和精神财富的主体。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脊梁。如果离开了人民这个主体,党的事业必将无法完成。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一起的强大力量。人民群众是推动我国历史、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繁荣进步的重要力量,必须始终牢固坚持和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思想政治力量和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广大人民群众是党和国家执政能力的检阅人。人民的生活条件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的政治生活条件是否真正得到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国家和党面临的挑战和矛盾依然复杂,我们党所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我们的国家和党要始终坚持把广大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党衡量一切人民群众工作的标准,努力向广大人民群众书写一段新的历史、向广大的人民和群众交出满意的答卷。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伟大而简单的人生道理我们必须时刻牢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了全国各族人民。脱离了广大人民,我们就很有可能会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将会一事无成。我们必须要始终自觉坚持和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自觉地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始终自觉地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心中常思百姓的疾苦,脑中常谋强国富民之策,使我们的执政党永远都能够赢得全国的各族人民和群众的信任与拥护,使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事业始终都能够拥有取之不竭的社会力量和生命源泉。
不忘辉煌的历史坚守奋斗初心,方得始终。全心全意为了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2]中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坚决实现和维护人民最广大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为了人民的最大利益和幸福而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
人民性是当代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党性特征和高尚的品格。始终同我们的国家和各族人民在一起,为了国家和人民的一切根本利益而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思想和根本利益,不谋私利才能从党的性质和社会主义根本宗旨的制高点出发,从对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出发,才能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
追求幸福生活的热切向往是推动社会和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一种精神力量。在新时代,人民对于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期盼有质量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生活水平和工作条件、更令人满意的经济收入、更靠得住的社会保障、更高品质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生活环境条件、更丰富的文化生活。期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青少年都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我们一定要时刻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和拼搏精神,时刻保持共产党人的赤子之心,始终把维护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始终同全国各族人民在一起,努力为全国各族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
凡是老百姓的事,无论是大是小一定要认真对待,如发现领导干部拖欠了老百姓的工资、克扣了老百姓的私人财物、侵占了老百姓利益等突出的问题,就要积极的处理好。如果领导干部拖欠了老百姓的财物还理直气壮不还,就一定要追究到底。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及时地组织漠视群众利益的专项整治工作,听取整改意见,汇总整改的情况,确定具体的整改措施,属实的都一定要立即进行纠正并及时加以解决,拒不进行纠正的一定要立即采取其他强制措施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基石。”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在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是靠宣传活动、组织活动联系群众,依靠群众的政治活动起家,从一个胜利逐步走向了另一个胜利的。我们党最大的政治特点和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密切地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之一就是脱离人民群众。我们的党在执政后能否长久地保持我们整个党同广大人民和群众的密切联系,决定着我们整个党的政治思想和事业的长远发展成败。我们一定要从党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战略的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密切地联系群众的意义,任何情况下,党和广大人民群众都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全心全意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是不能被改变和遗忘的。
群众路线的实践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根本政治立场。贯彻党的领导和群众工作指导思路和方法,就是将这些广大群众的意见集中地综合在一起来形成正确的决策理论和方法,再到广大群众中广泛进行宣传和解读。人民群众路线不是喊口号走过场,而是探索和寻找有效帮助群众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办法,充分体现出我们党的民心和民意。
深入地学习研究和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人民基层群众政治生活和队伍建设工作的基本规律和群众工作的特点,把我们继承中国共产党的先进理论、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和新的信息技术手段紧密结合联系到一起。学会通过电视和网络广泛地宣传我们正确的理论和群众路线,提高我们党的领导和做好新形势下人民基层群众政治生活和队伍建设工作的政治能力和群众工作本领。学习和贯彻党的理论和群众路线,“知”始终是工作的基础、是各项工作的前提,“行”始终也是各项工作的重点、是工作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始终坚持知行合一,既能够解决和促进党员思想认识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基础性问题,又能够有效地解决削弱党员思想和行动自觉的内在问题,使贯彻党的理论和群众路线新思想和理念的知识落地稳、扎根深。让知行合一切实融入到我国的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和党的全部各项事业进程当中。
我们一定是要随时随刻地倾听最广大人民的呼声、回应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保证最广大的人民平等地积极参与、平等地享受权利,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平公正。要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下功夫,不断地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我国社会在持续繁荣发展的良好基础上,推动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发展。
我们多次强调讲,党的先进性就是我们要把党的群众路线深深地植根于党的思想中、具体地落实到党的行动上。巩固和维护党的群众路线是党执政的重中之重,必须要牢牢把握人民这个主体,密切的联系群众。
促进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增进广大老百姓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不断地深化社会改革进程中,始终强调我们要牢固树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坚决地践行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促进改革开放和可持续发展的丰硕成果更公平公正地惠及到最广大的人民手里。现在,距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越来越近了,但贫困地区、困难群众数量还不少,必须时不我待地集中精力抓好所有的扶贫和开发基础性工作,决不能让困难群众掉队。将“精准扶贫”的思想和工作落到实处,彻底改善和解决贫困人民的工作和生活,顺利的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我们党始终要把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重要位置,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2]中明确指出:“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充分检验我党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工作成效,关键体现在全国各族人民的财产和生活条件究竟是否真正地得到了实惠,人民的基本财产生活和经济条件及其生态环境状况是否真正地安全健康,基本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是否得到了有效改善。
不断地改善国计民生,这就是我们推动创造性发展的根本和目的。我们的创造性发展主要是以人为本的创造性发展。要始终坚持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改善民生不能脱离国情而对政府提出过高的要求和目标。我国人民群众对生活的需求也是多样化、多层次的,而我们的国力和财力是有限的。因此,政府对于如何保障和改善我们民生,主要的任务和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好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基本保证、兜底线的义务和基本保障的作用。也就是说,要在义务教育、医疗、养老等各个方面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保障,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生存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本需要,同时面对特殊困难的地区和人群也一定要进行特殊的经济扶持和救助,守住他们对生活的基本需求和底线。也就是说要多加努力地做雪中送炭的各项基础性民生保障工作,为广大的人民和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要从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和角度出发,尊重群众的基本意愿,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特别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的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无论是遇到了什么困难,要及时采取办法和措施及时加以解决,暂时不能加以解决的问题要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快加以解决[3]。
民生保障改善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我们只有慎终如始,艰苦奋斗,以不断谋求各项基本的民生保障作为高质发展和改革之本,多努力解决各种困难和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面我们一定要持续地努力,争取获得一些大的突破和新的进展。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综合性教育。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促进社会可持续进步的重要动力,事关人民和国家的未来。高等教育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一定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和造就一批当代优秀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核心建设者和优秀的接班人。我们一定要推进和深化对社会主义高等教育领域的结构性综合改革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不断地加强和提高当代我国的教育事业和发展现代化的能力水平,为促进和推动当代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广大的高等学校教师领导干部一定要时刻铭记立德树人的重大历史使命,甘当教书育人梯,甘当引导教育的铺路石,以一种富有创造性和人格魅力的精神引导学生,开启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学术智慧之门。“家贫子读书”,治贫先治愚,把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建设搞好,努力搞好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一个学习型的和谐社会。